饮酒[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饮酒[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6-03 19: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饮酒
一、 教材分析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四十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园田隐居不久。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伏笔:结庐在人境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马来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的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最后两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语言去表达呢?
研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是一篇意境优美、哲理性强的心灵感悟诗。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了辨证色彩,选词精准传神,意境优美,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二、 教学目的
1、 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
2、 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 背诵并默写诗作
三、教学设想
1、 采用读——品——诵的教学模式
2、 以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四、教学步骤
(一)、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作,理解诗作的内容
1、 听范读,弄清诗作的朗读节奏
2、 边读边议,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暄。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我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处地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的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
3、 议,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 ;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情;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情
(三)品析诗句
1、学生分组赏析三句诗后,用这句什么地方写得好,因为——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喧、远、偏、见、佳、相与等关键词进行赏析
3、相机指导学生领会诗中反映的哲理
(四)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五)小结
(六)作业 课后习题二(1)、三(1)
五、板书设计
饮酒
人——————————心
喧 (充满了辨证) 静
悠然 见 佳
行路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一、整体感知: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二、教学过程:
1、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 ,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 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4、 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 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6、 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 巧用历史故事
2) 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 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课后记: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和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