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读通、读准课文三遍以上。
2.圈:圈出“会认字”,每个拼读三遍。(多次出现的只圈第一处)
3.
写:书空课后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边书空,边说出笔画名称)。
【教学内容】
感知古诗,背诵古诗,认写生字,完成练习和作业。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拼音、观察图画的方法进行随文识字,能正确认读“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
2.会按笔顺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尽、黄”,自主观察书写“楼、依、层”3个字。
3.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评价、自我评价的途径,采取“读、想、背”的学习方法,背诵《登鹳雀楼》,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教学重点】
1.通过借助拼音、观察图画的方法进行随文识字,能正确认读“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
2.会按笔顺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尽、黄”,自主观察书写“楼、依、层”3个字。
3.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教学用具】
1.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大张的生字卡片
2.学生用具:自制小张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去过这儿吗?
出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如若学生打不出来,则课外拓展一些关于鹳雀楼的知识,引出课题,关注题目的停顿朗读,齐读。
设计意图:
直接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因为鹳雀楼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拓展一些知识,便于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说说感受。
师:小朋友们,你们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诗歌描写了什么?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美景以及触景生情的感受。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师:是啊,今天大家就和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出示学习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挑战1:生字读音我会读。
师:小朋友们,这首诗歌共两句话,同桌合作来展示读,一人读一句。
引导自由读——同桌展示读(随机正音)——重点读好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读准“尽”的前鼻音,“穷、层”的后鼻音。
挑战2:美美古诗我来读。
师:这些词语宝宝又藏到了古诗中,请小朋友们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自由读——完成评价
挑战3:古诗节奏我会顿。
师:每一首古诗都有自己的节奏,那这首古诗的节奏又是怎样呢?
引导学生先自由停顿节奏,再在交流中学会正确的停顿节奏。
3.对照标准,同桌评价。
出示“评价标准”:A.读准生字。B.读通句子。C.掌握节奏。
师: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到底学得怎样呢?请你对照标准给同桌进行评价,每条1★,在“课题”旁打上相应的★数。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歌。结合预习,通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攻破生字读音关,也在全班的合作中学会正确停顿,掌握古诗朗读的节奏。
探究二:观察字形,自主书写。
1.仔细观察,交流发现。
师:同学们都很能干,前一项大家都完成得很棒!接下来我们要挑战生字的书写,看看谁写得正确、美观。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尽”、“黄”,先看“尽”,你发现了什么?
关注尽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尽”类似的“层”字。
师:再看“黄”,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黄”是上中下结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竖在竖中线;下部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边范写边再次强调要点——学生自主书写——展示点评、自我修正。
自主观察书写“楼、依、层”3个字。
3.对照标准,自我评价。
出示评价标准:A.书写端正。B.笔顺正确。C.结构美观。
师:请同学们对照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每条1★,在“课题”旁打上相应的★颗数。
设计意图:
通过范写观察,“尽”的结构,与此同时对比观察“层”,“尽”是上下结构,“层”是半包围结构,两个字尽管类似,但是略有不同。“黄”字要强调是上中下结构,尤其关注中间的一竖要出头顶住第四笔横。
探究三:品读感悟,走进古诗。
1.了解诗人。
师:对于这首诗的诗人,你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补充关于诗人的一些知识。
2.学习第1句,感受景色。
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读后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出示第1句,指名3人读,知道诗中描写了“白日、山、黄河、海”这四种景物。
分解句中难懂的词语,比如“白日”的意思是傍晚中的夕阳,即夕阳的意思。“依”是紧挨着的意思,“尽”是消失的意思。整句古诗的意思就是:夕阳紧挨着西山慢慢地落下去了,滔滔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知道“白日依山尽”是远景,“黄河入海流”是近景,这句古诗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
1、2组读——3、4组读
3.学习第2句,了解感悟。
师: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抓住理解难点的词语“欲”是想要的意思,“穷”是穷尽的意思,“千里目”是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远处。从而理解整句古诗的意思是:若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句中“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男生读——女生读
4.有情朗读,背诵全文。
挑战4:背诵古诗我能行。
出示学习要求: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②认真听,大声背。
③夸夸背得好的同学,帮帮背得不够好的同学。
5.对照标准,自我评价。
出示评价标准:A.大声背诵,背出感情。B.认真倾听,提出意见。
师:请同学们对照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每条1★,在“课题”旁打上相应的★数。
设计意图:
在前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此环节先是分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诗句中难理解的词语来理解整句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熟读古诗,背诵积累。
三、练习
1.说说下面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
(
)
欲穷千里目
(
)(
)
2.读一读,背一背。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设计意图:
将古诗中较难的字单独拎出来解释,加深理解。课外拓展一首诗人写的诗歌,作为积累。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读、想、背”的学习方法,读通了课文,还认识了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这5个字,了解了诗人与这首古诗的意思,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
五、作业
1.基础作业:《生字抄写本》上每个生字抄写三遍,口头扩词。
2.拓展作业:和小伙伴一起背一背《登鹳雀楼》与《凉州词》。
设计意图:
基础作业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生字的书写,拓展作业是鼓励学生积累背诵。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