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四
学完本单元的小说,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看一看又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吧。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是怎样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呢?结合课文说一说。
交流平台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我们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
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突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善良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关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有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以及小说的情节与环境描写,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经典情节往往因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而让人印象深刻。在《三国演义》中,哪些人物的经典情节让你印象深刻呢?
词语段运用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长板桥张飞退曹军”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描述的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刘表新死,曹操率军五十万南征荆州,刘表次子刘琮袭职,降了曹操。曹操攻刘备,刘备不愿诱杀刘宗以夺取荆州,弃新野而移兵樊城。后又弃樊城往襄阳撤退,百姓随其同行。众人劝刘备齐民先行,刘备不肯。来到襄阳城下,刘宗拒绝刘备入城,刘备无法治好前往江陵。行进途中,曹军杀来,冲散了刘备队伍,赵云七进七出救下阿斗,张飞在长板桥断后。张飞叫随从的二十余个骑兵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张飞立马桥头,面对桥西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大吼,吓死了夏侯杰,一时乱了曹军阵脚。曹操只得急令退兵,使得刘备在关羽、诸葛亮的接应下退入江夏。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益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思考: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张飞的神勇之气?圈画出关键词。
正面描写
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益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
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料得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益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
张飞睁圆环眼,隐隐见后军青罗伞盖,旄钺旌旗来到,……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体现出张飞的气势之强尽皆股栗”这一侧面描写,更凸显了张飞的神勇。
再次练读
朗读描写张飞行为、心理的句子时应读得干脆利落,读:我乃燕人张益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一句时,语气加重,读出张飞神勇的气势。读“曹军闻之,尽皆股栗”一句时应低沉有力,速度放缓,反衬张飞的神勇。
读一读,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体恤丈夫
又害怕丈夫突然回来
做好决断
责问自己
这段话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内心不安的?
省略号、问号
桑娜的这段心理描写采用的方法是抒情独白式,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试着写一写你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练一练,学运用。
示例一:
“睡觉了!”一阵急促的催促声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的课外书。此时的我正计划着怎样把书看完,突然,我有主意了,立即跑进被窝里,拿起手电,在被里面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突然,我听到了一阵走向我这里的脚步声,我赶忙钻出来,一看没什么动静,又钻了回去。我在被窝里忐忑不安的想:如果妈妈来了怎么办?……不!她不会来的!……如果被发现了该怎么办?被训一顿?……反正我看书也没什么错。……不!毕竟我不该在被窝里看书。明天再看?不行,明天未必有时间呢!……算了,那也不看了!等有时间再看吧。经过一番心里斗争后,我又将书偷偷地放了回去。
示例二:
“叮铃铃——”闹钟响了,唉,又该起床了。睡眼惺忪的我虽然头脑这样提醒自己,但是身体实在是无法照办。好困啊!我不仅无法坐起来,而且连眼皮都睁不开。我强忍倦意,把眼睛微微睁开看了看表,才六点十分,也不晚啊!要不再睡一会儿......不行!万一睡过头怎么办?......不会睡过头的,就躺一会儿也不会太晚......睡着了就顾不得时间了,坚决不能睡!......可是真的很困啊!......那就不怕迟到了吗?......嗯,不能再睡了,那样一定会迟到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立刻坐了起来,换好衣服,去洗漱了。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的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为战友心痛
担心暴露
忍不住不看
不忍心看
心如刀绞
背景:原文记叙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革命故事,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茅草丛被敌人用燃烧弹打着,自己燃烧了起来,但为了整个斗争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壮烈牺牲。
“我”内心痛苦的变化
想一想让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事情,如生活中有没有做过错事,想认错又不敢,或想做好事又不好意思做的经历,说说内心经历这些事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路灯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糟了,这回又晚了。我慌慌张张向家里跑去。一路上,爸爸黑边眼镜后面那双严厉的眼睛,不时出现在我眼前。我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我匆匆地一路小跑,心里不住地埋怨自己:前几天爸爸刚说过,放学后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别处去玩。可是我刚遵守了几天,就又忘记了。这回爸爸一定会特别生气,说不定还要揍我呢。
我来说一说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日积月累
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先来看看作者资料吧!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回乡偶书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无改③鬓毛衰④。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①偶书:随便写的诗。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③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④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减少,疏落。
【注释】
回乡偶书①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②回,乡音无改③鬓毛衰④。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
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诗意】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赏析】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延展阅读: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试着在多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吧!
同桌练读
齐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