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6 15:3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
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
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
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
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
2.(2021·山东高一期末)《哈佛极简中国史》中写道:“这一时期,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这一时期的工具均为石器:石斧、石锄等,居民畜养猪、羊、牛、狗、鸡等,狩猎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一时期是
A.旧石器时代
B.早期国家形成发展时期
C.新石器时代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时期
3.(2021·河北秦皇岛一中高一期末)《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
A.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
B.对土地可以任意买卖
C.剥削农民收取租税
D.应该遵从朝廷的调遣
4.(2021·河南高一期末)西周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工商食官的规定
C.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D.土地国有的影响
5.(2021·重庆高一期末)商朝王位继承本来以兄终弟及为主,国君即位时年纪较长,对民情有一定了解,统治较为得法。自第26任商王庚丁时起,继承法改为父死子继,新君养于深宫。《尚书﹒无逸》有云:“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是从”。据此不能得出
A.商朝政治加速腐败
B.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C.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
D.商朝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6.(2021·浙江)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②说明鲁卫两国处于王畿地区
③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④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21·浙江高一学业考试)根据考古学家的最新推测“著名的四川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应该在殷墟文化中期偏后阶段,绝对年代应该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据此判断,三星堆文化结束时的中原地区
A.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B.开始推广使用青铜农具
C.用甲骨文记录占卜内容
D.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8.(2021·广西高一期末)《礼记.王制》列举许多不鬻于市的东西,其中包括“五谷不时(即不合时令的作物)”“果实未熟”“不到砍伐时期的树木”“不到捕杀时期的禽兽鱼鳖”。这体现了古代商业政策
A.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B.蕴含朴素的生态意识
C.利于各地商品流通
D.易致市场商品的匮乏
9.(2021·广东)西周分封制之下,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这一现象有助于
A.扩大国家统一局面
B.突出血缘宗法色彩
C.调整地方行政体制
D.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10.(2021·江西高一期末)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中,有8座无随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
A.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
B.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
C.阶级差别已日益凸显
D.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
11.(2021·广东高一期末)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12.(2021·四川高一期末)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多有“求黍”及“求黍年”等字句,但未见有“求麦”“求稻”,《诗经》也多提到黍和稷,据此可以推断
A.黍比稷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B.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
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农作物
D.黍稷稻麦都属于中国古代作物系列
13.(2021·全国)在镐京郊外南山辽阔原野里,有由王室主持开垦的大片良田。这些良田,都是经过精心的疆理,按正南北和正东西的方向,有纵横交错的大小道路和灌溉沟渠,整治成十分方正的大小相连的方块田,这就是汉代儒学家记载的周代井田。由此可见,汉儒眼中的周代井田(

A.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B.进行合理休耕轮作
C.农夫进行集体耕作
D.可以随意买卖转让
14.(2021·湖北宜昌·高一期中)图1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其中,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制作黑陶为特征
仰韶文化以彩陶和种植粟为特征;其它文化也各具特色。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A.多源性
B.统一性
C.先进性
D.延续性
15.(2021·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如图是姜寨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据此推断该聚落
A.居民的血缘关系相对固定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已经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D.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
16.(2021·湖北)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遗址
墓编号
出土情况
大何庄
墓14
随葬36块猪的下颚骨
半坡
墓152
三岁女孩墓,随葬79件手工业产品,陶器6件,石球3个,青
白色带孔玉石耳坠1件
华县元君庙
墓458
男性老人墓,随葬6件陶器,砾石围成石棺
姜寨
墓7
随葬尖底瓶、陶器和精美玉石耳坠共20多件
A.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
B.贫富分化导致差距在扩大
C.社会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私人占有财物和商品交换
17.(2021·松潘县中学校高一期末)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记载:周初的分封是一种武装驻防事业,其目的主要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我们知道,周王当时所能直接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诸侯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材料中不能反映的是
A.周王可以对诸侯进行直接干涉
B.周初对诸侯进行分封
C.分封制稳定了政治秩序
D.诸侯需要尽到自己的义务
18.(2021·云南弥勒市一中高一月考)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
A.推动了区域社会形态的进步
B.使周疆域内各民族形成同源共族观念
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日益完善
D.有利于实现周天子对天下的垂直管理
19.(202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北京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克盉”记载:(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屡(燕)的诸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克进驻優(燕)地,接收了土地,平息了动乱。对此文物,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印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历史
B.佐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史实
C.展现了周代青铜器工艺水平
D.反映克因为立了战功而受封
20.(2021·山东高三二模)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安徽省桐城中学高一月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2015年媒体关注的热点,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回避不开先秦政治。
材料一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材料二2015年2月《文化共识网》:“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1)材料一中,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如何评价?
(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其中“授权”与“尽忠”有何具体体现?有何积极作用?
22.(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0月22日起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材料一
(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材料二
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
——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
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
参考答案
1.C
【详解】
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禹把政治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是早有预谋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C
【详解】
依据题干“中国人清理土地并焚烧表层,种植粟、白菜,稍晚期开始种植水稻和大豆……”可知与原始农业有关,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远古居民已经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如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最早种植粟,C正确;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尚未过上原始农耕生活,A排除;早期国家形成发展时期是在夏商周时期,B排除;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D排除。故选C。
3.C
【详解】
根据材料“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可知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的诸侯依靠在封国内剥削农民收取租税,C项正确;分封的对象有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等,不一定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土地买卖的内容,排除B项;根据材料“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可知诸侯权力很大,“应该遵从朝廷的调遣”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
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铜矿等矿藏与土地一样,被视为王室财产的原因在于,土地国有的影响,D项正确;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并非矿产资源国有的原因,A项错误;工商食官是矿产等国有的结果和表现,而非原因,B项错误;诸侯割据纷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现象,C项错误。
5.D
【详解】
题干只提及商王继承方式的变化,并不能得出商朝的政治结构特征,D符合题意;继承方式的变化使得新继任商王不了解国情民情,容易导致政治腐败,A不符合题意,排除;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属于宗法关系内容,说明商朝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B、C不符合题意,排除。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赐给鲁公,“殷民七族”给予康叔(卫国),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鲁国、卫国的诸侯统治其国内各族,执行周公的法制和王室的命令,有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说法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鲁、卫作为两个诸侯国,所处并非王畿地区,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7.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学家最新推测三星堆文化最终结束时间距离盘庚迁都殷墟这一事件不太远。结合所学可知,盘庚迁都殷墟发生在商朝中期,当时中原地区用甲骨卜辞记录社会生活状况,包括祭祀、生产、田猎、战争等,内容相当丰富,故C项正确;“尊奉夏王为最高统治者”出现在夏朝,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极少用于农业生产,故B项错误;“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在西周,故D项错误。
8.B
【详解】
“不到砍伐时期的树木”“不到捕杀时期的禽兽鱼鳖”体现了古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故选B;材料重点强调按时令采伐农作物和进行捕猎活动,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非突出对商人活动的限制,排除A;材料禁止不按照时令采伐农作物和进行捕猎活动,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商品流通,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9.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地方诸侯拥有诸侯国内统治权力和军事征伐权,这有利于地方诸侯开拓疆土,有利于扩大国家统治范围,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血缘宗法的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大一统观念,排除D。
10.D
【详解】
据题意可知,大汶口遗址中的墓葬在随葬品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别,这说明贫富分化已经比较明显,故选D;随葬品的差别并不能说明出现贪污腐化,“开始”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B;材料表明的是贫富分化明显,不能说明阶级差别日益凸显,排除C。
11.B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方发掘的玉琮来看,总体上形状相似,但存在一定区别,说明中华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故答案为B项;材料不是反映南北文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先进与落后,排除D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诗经》和甲骨文中大量提到黍稷,说明黍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农作物,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诗经》也多提到黍和稷,未体现“黍比稷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其他国家来做比较,所以无法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故B项错误;“黍稷稻麦都属于中国古代作物系列”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3.A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汉儒眼中的周代井田错落有致,整齐划一,四方周正,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休耕轮作、集体耕作、买卖转让等信息,排除B、C、D项。
14.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包括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屈家岭、马家窑等文化遗址,各个遗址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说明中国文明具有多源性,故选A;中国新石器时期出现多个文明中心,各具特色,说明了多源性,不能体现统一性、先进性和延续性,排除BCD。
15.A
【详解】
根据“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可知姜寨遗址中房屋的功能固定,说明居民的血缘关系也相对固定,故选A;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的是河姆渡居民,排除B;根据房屋的功能不能说明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排除C;姜寨遗址不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排除D。
16.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中出现了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手工业品、陶器和玉石等随葬品。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一些墓葬中出现了一定数量和种类的随葬品,故选A;贫富分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社会等级观念只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之一,而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C;私人占有财物和商品交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D。
17.A
【详解】
周朝实行分封制,周王对诸侯国进行间接管理,周王不可以对诸侯进行直接干涉,A符合题意,故选A;“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说明周初对诸侯进行分封,B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其目的主要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政治秩序,C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诸侯不过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济畿内的灾患而已”可知,诸侯需要尽到自己的义务,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8.A
【详解】
在齐、鲁、晋、燕等诸侯国统治下的蛮、夷、戎、狄各族,逐渐结束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建立起奴隶制政权,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关系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导致周疆域内各民族形成同源共族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与官僚政治的建立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并非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19.D
【详解】
根据材料“(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屡(燕)的诸侯”和所学知识可知,克属于王族,并非是功臣,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关于材料的描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D
【详解】
根据材料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认为是益禅让于启;《战国策·燕策一》认为是启抢夺了益的权力。这体现了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世袭制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进而说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故D项正确;《史记·夏本纪》、《战国策·燕策一》对启继位的说法不一,是因为撰写者占有材料不同、立场不同等原因所致,并不是因为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故B项错误;两则材料对启的继位说法有差异,作为文献史料并不能相互印证,故C项错误。
21.(1)老三可继承王位;因为他是嫡长子。
(2)嫡长子继承制。
评价: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等级森严,这既保障了贵族统治特权,又有利于凝聚宗族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同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制度:分封制。
体现: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役,护卫周王室安全。
作用:①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解析】
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老三可继承王位。“原因”是他是嫡长子。
第(2)问,“传承制度”,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是嫡长子继承制。“评价”,依据所学知识从保障贵族统治特权、凝聚宗族团结、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等角度分析。
第(3)问,“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分封制。“具体表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授权”指的是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尽忠”指的是诸侯对周王朝贡、纳役,护卫周王室安全。“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等角度分析。
22.(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
(2)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价值: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证明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中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加以甄别。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
(2)“史学研究方法”,依据材料二信息“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得出:二重证据法。“价值”,依据材料信息“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和所学知识从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可以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可以解释说明、佐证文献史料,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中的一些错误;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加以甄别等角度分析。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