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安徽高二月考)据载,“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天子)二,如京师者一,而如晋至二十……天子来聘者七(聘: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而鲁大夫之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周天子已大权旁落
B.周朝的分封体系遭到破坏
C.官僚政治逐渐形成
D.礼崩乐溃的局面正在出现
2.(2016·四川宜宾市·高二月考)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3.(2020·河南许昌市·高二期末)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望山的楚墓群1号墓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春秋越王勾践剑。虽历经两千多年,这把剑依然锋利如初,毫无锈蚀,因为该剑使用硫化物进行了化学处理。这
A.反映了越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B.说明春秋时期化学工业先进
C.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生活旨趣
4.(2016·四川内江市·高二期末)荀子曰:凡兼人(让人服从)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表明荀子
A.主张以德服人
B.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提倡法制
D.主张兼爱,非攻
5.(2021·福建宁德市·高二期中)商鞅变法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二人的评价反映了
A.立场不同,导致截然不同的评价
B.变法使民众顺从于法治,颇有古风
C.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融合
D.变法舍弃礼义破环了家庭伦理关系
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史记楚世家》记载,相传大禹治水后,铸造了9个大鼎,一鼎代表一州,后传于商,再传于周。春秋时期,楚庄王讨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一直打到洛水边王畿(周王室直辖地区)内,陈兵示威,并向周王派去慰劳楚军的王孙满问鼎的大小轻重。这就是历史上“楚王问鼎”和成语“问鼎中原”的由来。“楚王问鼎”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①周王室已经衰微
②楚庄王不再效忠于周王室
③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④分封制遭到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7.(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8.(2021·贵州毕节市·高二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分裂中孕育统一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构建平等的社会
9.(2021·北京高二期末)《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的贫富悬殊
B.齐国都城的经济繁荣景象
C.战国进入到战乱动荡时期
D.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10.(2021·陆良县中枢镇第二中学)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法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目的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法律
C.变法的中心是提高军事战斗力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11.(2021·重庆南开中学高二期中)“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描写劳动场景的上古短歌。《吕氏春秋》中所载“葛天氏之乐”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内容,用乐舞形式反映先民狩猎、牧畜和耕种等劳动生活的内容。该材料可以说明
A.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
B.文学艺术与生产劳动紧密相关
C.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历程
D.文艺创作是对生产劳动的讴歌
12.(2021·贵州高一期末)《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录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现象能发生在战国时期临淄城的是
A.形成了地域性商帮
B.在草市购买到了所需物品
C.出现了富足的巨商
D.临淄城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13.(2021·河南高一期末)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仅能生产大量兵车,而且能制造大量用于交通运输及载货的商用车辆,不少国家建有大规模的造船场,更能够建造载重量极大的专业运输商船。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
A.车船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B.手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
C.社会安定推动商品交换
D.交通运输业得到较大发展
14.(2021·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月考)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族原来自称“华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指(
)
①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②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
③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④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④
15.(2021·河南高一期中)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放牧牛的人。如《左传》记载:放牛则有专门放牧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
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
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
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
16.(2021·全国)战国时期,粮食价格已用铜币来计算;临时雇工即“佣客”工资已用铜币来支付;国家征收的部分赋税已开始用铜币来交纳;当时在各国流通的铜币有“布”“刀”“圆钱”“铜贝”四种形制。这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效果不佳
B.社会政治影响到货币的形制
C.青铜铸造技术有所进步
D.商业发展促使货币广泛流通
17.(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春秋时期四夷与华夏族在服饰、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上有明显不同。战国时期,华夏族吸收了四周各民族的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民族。这表明
A.诸侯争霸导致礼乐崩坏
B.民族共同体雏形形成
C.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国家管理新模式确立
18.(2021·河南)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是指“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在天下观念里,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材料反映了
A.未形成平等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B.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C.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D.为封建专制提供理论基础
19.(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尽地力之教”,以农业强国;商鞅在秦国变法,实行农本政策,把农业立国的治国理念推到极致。与此同时,郑国和齐国则选择了重视商业的治国道路。这说明
A.列国纷争推动变法运动
B.精耕细作有利工商繁荣
C.分封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D.地理位置影响经济政策
20.(2021·广西南宁三中)从春秋开始古代逐渐形成了以“仁战”为核心的武德文化主要包括“义战”、“人和”的习武原则,“师出以律”的行武方路,“精忠报国”、“唯人是保”的侠客精神。“仁、义、忠、智、勇、严、信、礼”的武德标准等。据此可知,中国传统武德文化
A.与春秋争霸密切相关
B.深受儒家文化的沁润
C.主要流行于军营之中
D.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山东高一期末)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2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湖流。…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
——摘编自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材料三
儒学在形成后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史演变,……这些形态使儒学道应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具有了不同的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调整与变化的思想资源又从何而来?就在于儒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就是“承传创新”。
(1)分别提取图1、图2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上层建筑变革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儒学发展“承传创新”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三、论述题
22.(2021·长春市榆树高级中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写作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他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结合史实写一篇关于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历史短文。
写作要求:
(1)任选一家为代表。
(2)以文章的形式呈现,逻辑严谨,过渡自然。
(3)史论结合,表达准确,语句通顺。
(4)内容包括: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鲁国的诸侯、大夫朝见周天子的次数远远少于其访问晋、齐等诸侯的次数,表明周天子的权势衰微,从本质上说明周朝的分封体系遭到了破坏,B项正确;周天子已大权旁落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的本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排除C项;礼崩乐溃的局面正在出现并非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排除D项。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了战国后期出现了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反映出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了发展趋势,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排除A项;战国后期儒家学说受到冷遇,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C项;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的出现,不能说明不同学派的思想“趋同”,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
题干反映了春秋越王勾践剑虽历经两千多年,但依然锋利如初,毫无锈蚀,由此可知当时冶炼技术的发展,而这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C项正确;仅凭一把越王勾践勾践剑并不足以反映整个越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出现化学工业,近代中国才逐渐兴起化学工业,排除B项;越王勾践剑属于兵器,并不是体现生活旨趣,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材料信息“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说明“以德兼人”较之“以力兼人”和“以富兼人”具有明显优势。由此可以推知荀子赞成“以德兼人”,即主张以德服人,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法制思想,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荀子认为商鞅变法使民众顺从于法治,颇有古风,而汉初贾谊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俗日败,这主要和二者的生活时代背景及阶级立场有关,A项正确;B项是荀子的主张,排除;材料与礼法并治无关,C项排除;D项是贾谊的主张,排除。故选A。
6.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楚王问鼎”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周王室已经衰微和分封制遭到破坏,故①④符合题意;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楚庄王不再效忠于周王室都只是现象,故②③错误;综上所处,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排除ABD,所以选C。
7.D
【详解】
题干信息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除最主要的货币布币外,还铸造了与燕齐地区商业交往的刀币和受秦国影响的圜钱等,可见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D项正确;AB两项在题干中无体现,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选D项。
8.A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因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项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排除B项;春秋战国不属于繁荣时期,排除C项;平等社会的构建是墨家主张,在其它思想家的思想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
根据“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可以看出,当时的齐都城人口众多,城市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一个城市,没有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战乱,排除C项;材料与商鞅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都有重视选举人才的内容,说明各国的变法都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故选D;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而非提高社会生产力,排除A;各国变法中都有重视法律建设的内容,但不能体现重建伦理,排除B;表格内容中并没有都体现提高军事战斗力,并不能说明变法的中心是提高军事战斗力,排除C。
11.B
【详解】
根据“用乐舞形式反映先民狩猎、牧畜和耕种等劳动生活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的诗歌创作与劳动的关系紧密,来源于日常和生产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文学创作与生产的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整个发展过程,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文艺创作的来源,而不是讴歌,排除D。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的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主体,因此C符合题意;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A排除;草市是在魏晋时期兴起的,B排除;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朝,D排除。故选C。
13.D
【详解】
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仅能生产大量兵车,而且能制造大量用于交通运输的商用车辆,更能够建造载重量极大的专业运输商船,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运输业得到较大发展,故选D项;车船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手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社会安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斗争中交流逐渐增多,这种变化使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壮大,故A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得知周天子的地位和各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故BCD错误。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随着铁型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各诸侯国重视牛的饲养,专业牧牛人出现和养牛业的迅速发展等,表明当时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D项正确;农业动力革命即牛耕的使用并非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A项错误;农牧业商品化趋势加强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项错误;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体生产逐渐代替奴隶集体劳动成为主要劳作方式,C项错误。
16.D
【详解】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商品流通扩大使得货币在多个领域得到使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效來不佳”的结论,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青铜铸造技术有所进步”与货币的广泛流通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点睛】
17.B
【详解】
根据材料“华夏族吸收了四周各民族的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民族”,可得出这些内容表明民族共同体的雏形形成,故B项正确;“诸侯争霸导致礼乐崩坏”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C项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国家管理新模式确立”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项排除。
18.A
【详解】
据材料可知,在天下观念里,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这说明未形成平等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下”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的统一、及专制统治内容,C、D排除。
19.D
【详解】
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魏、秦、郑、齐治国的经济道路不同,“魏秦以农业强国,郑国和齐国则选择了重视商业的治国道路”,结合所学可知,魏秦郑齐四国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其中魏、秦位于平原地区,农业较发达,所以采取重农政策;郑位于中原地区,齐则靠海,都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两国选择了重商的政策,可见地理位置影响经济政策,D正确;材料只反映魏、秦、郑、齐治国的经济道路不同,没有涉及列国纷争推动变法,A错误;材料中魏国“尽地力之教”,可以判断是精耕细作,而其他三国未涉及精耕细作;另外魏秦是以农立国,不能说明其工商业繁荣,B错误;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走向瓦解、崩溃,C错误。
20.B
【详解】
据材料可知,武德文化以“仁战”为核心,“仁、义、忠、智、勇、严、信、礼”作为武德的标准,与儒家的“仁”相一致,故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仁战”为核心的武德文化,而不是争霸战争,A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武德文化在习武之人中流传,而非军营,C错误;材料未涉及封建统治者与武德文化的关系,D与材料无关。
21.(1)信息:图1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图二反映的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关系:铁器的使用是当时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表现,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措施及作用: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级爵”,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使军功地主阶级兴起;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严格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制定连坐法,加强了国家对百姓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也体现了严刑酷法;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翻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思想文化专制。
(3)理解:从春秋时期儒家文化核心思想形成,到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一直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例如∶在传统儒学受到挑战时,能够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儒学新学派一理学。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在面对外来文化输入时,能够对其进行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使中华文化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详解】
(1)信息:根据材料可知,图1反映的是铁器的使用,图二反映的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
(2)措施及作用:结合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措施及作用进行作答即可,如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级爵”,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使军功地主阶级兴起;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严格的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制定连坐法,加强了国家对百姓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也体现了严刑酷法;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翻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思想文化专制。
(3)关于本题作答可结合儒学的产生、董仲舒的新儒学、理学的兴起及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2.以儒家为例。(也可选道家、墨家、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西汉时,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此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们的改造,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详解】
可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中任选一家,联系所学该学派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影响等方面分析总结。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