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广东高一期末)唐朝初年,以文臣主持边事,后调入京城升任宰辅,至玄宗时期,改任少数民族将领,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为节度使,掌握重兵,由此可见唐朝
A.重文轻武转向重武轻文
B.维护统治策略逐渐灵活
C.华夷观念逐渐淡薄
D.边境威胁日益严重
2.(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开学考试)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割据,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亲莅郾城县回曲镇(今裴城镇)督战,唐邓州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叛乱。该事件说明唐朝
A.长期藩镇割据的不利局面即将结束
B.如此平叛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节度使的设置是其割据亡国的根源
D.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
3.(2021·江西高一期中)唐朝诗人韩愈在《平淮西碑》中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其功,极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说,农民“贫困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漂求生”。这反映了(
)
A.歌功颂德是当时文人扬名捷径
B.土地兼并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C.统治者优先关注全国政治稳定
D.盛世外表下蕴藏深刻社会矛盾
4.(2021·河南焦作市·高一期中)619年,唐高祖李渊颁布诏书:“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朝廷的这种做法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为后世行政区域划分奠定了基础
D.激化了中央与边疆地区之间的矛盾
5.(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6.(2021·四川阆中市川绵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下图是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学者季羡林解释为:“乌云密布,时雨普降,一农夫正挥鞭策牛,雨中耕作……在另一块地上,有一农夫,肩挑庄稼往回走。”据此可知,在唐代
A.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崛起
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得到推广
C.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正式确立
7.(2021·深州长江中学高一月考)唐太宗在位期间,曾规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于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唐太宗的这一做法
A.遏制了官员腐败
B.使京官取代了宰相职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8.(2021·广西南宁三中高一月考)唐中期,大臣刘晏改革盐法,在产盐区设官负责收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对盐商则“纵其所之”。在距产盐区较远的地区,如盐商不至,则官府把盐减价卖给百姓。这反映了
A.官商勾结致使吏治败坏
B.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9.(2021·河南)唐初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数目多而辖地较小,小的州辖县仅二三个,人口仅几万至十几万。史载,唐太宗曾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经常检查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升降。材料表明唐初
A.地方政治自主性得到增强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权与相权矛盾日趋激化
D.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10.(2021·合肥滨湖寿春中学高一期末)如表贞观及与开元年间的米价与社会状况。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年份
一斗米价格
社会状况
唐太宗贞观四年
四五钱
这年被判处死刑的共29人,几乎到了刑法搁置不用的地步。自京师至岭表,山东至沧海,百姓不用关闭门户,行旅皆不用带粮食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洛阳十五钱青、齐五钱
东至宋汴,西至歧州,道路两旁不少商店食肆招待客旅,提供丰富的酒食,每店也有驴出租给旅客乘坐。南到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都有商店食肆,供货商旅所需,行旅数千里远也不需持武器防身
A.坊市打破,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
C.郡国并行,地方管理垂直高效
D.运河开通,南北方交流便捷
11.(2021·福建)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A.官僚体制的形成
B.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12.(2021·重庆八中高一期末)(唐太宗)“昭陵六骏”的六匹骏马神情俊爽刚毅,姿态神武有力;(唐高宗)乾陵石刻的天马体态浑朴劲健,呈凌空翱翔之势;(唐高祖)献陵的石虎、(唐德宗)崇陵的石人石马,也都形体高大,雄健有力。这些作品体现了
A.唐朝的礼制随意混乱
B.唐朝宗教信仰的普及
C.大唐气势恢宏的气象
D.唐朝战马养殖的盛况
13.(2021·四川仁寿一中)唐朝对地方实行巡按制度亦印“道察”制度,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每道设“巡察使”,以五品以下官员担任,须为“识治道通明无屈挠者”,两年—替换,主要职责是“察官人普恶”等。“道察”制度的实施
A.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实用人才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导致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D.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
14.(2021·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具体情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战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
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
15.(2021·龙里县九八五高级中学有限责任公司高一期末)“谱牒”是中国古代专门用来记录氏族世系之书。唐太宗编纂谱牒《氏族志》,规定评判家族等级的标准不再是血缘家世,而是现有官员的爵位等级,当时编入的姓氏共计293个,共有1651家。唐初这一做法
A.顺应了当时社会需要
B.剥夺了高门贵族特权
C.终结了士族门阀政治
D.平衡了各阶层的利益
16.(2021·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高一月考)1971年,陕西乾陵章怀太子墓中出土一幅《马毯图》壁画,画面上有二十几个挥舞着月牙形鞠杖的骑手争击一个小毯。唐代每年新进士发榜后,按例要在曲江开宴,集会游赏,并举行击鞠会。“荆州百姓郝惟谅,性粗率,勇于私斗。武宗会昌二年,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因醉于土墙间。”这反映了唐代
A.体育活动流行
B.科举制度完善
C.市民阶层形成
D.城市生活丰富
17.(2021·湖北高一期末)唐文宗想把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却遭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反映当时
A.门阀士族势力的影响仍然较为强大
B.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看重门第
C.门阀士族势力在隋唐时期未受到冲击
D.婚姻观念的日趋世俗化、功利化
18.(2021·内蒙古高三一模)唐代出现职事官职被“使职化”的现象。如皇帝急需大量税款充实国库时出现了“盐铁使”;边州威胁中央集权时,刺史被使职化,以刺史都督的职事官衔去统率边军。“特使治国”表明唐朝(
)
A.官员形同虚设丧失权力
B.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C.政治运作机制相对灵活
D.皇帝集权被严重削弱
1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中唐以后,除了有翰林“内相”,还有退任宰相之职改做节度使仍享有宰相荣誉之衔或者更多由地方权势强大的节度使出任宰相的“使相”。安史之乱后,平定战乱的功臣继续被分封到地方出任节度使,同时在朝内依然持有权力。这一现象反映了唐中期以后
A.中央集权制走向衰落
B.相权不断分化君权得到强化
C.中央决策机制的完善
D.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得到优化
20.(2021·山东高三期末)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强行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隋炀帝即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
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旨在控制前王朝的残余势力
C.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D.反映了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重庆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对政治生活的治理,主要依赖血缘这根纽带,体现在国家制度设计上,主要实行了两大制度:一是构成了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周代王制的纵向构造”;一是包含“‘天子建国’与‘诸侯立家’两个层次”,构成“周代王制的横向构造”。当然,这两大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由此,西周统治者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有效结合,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国家。
——据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材料二
唐朝的西城治理颇为成功,成为了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的典范。唐太宗统一西城后,在高昌设州府,并设专门的儒学学校。后来,在安西四镇和天山南北地区设置大都护府进行管理。中原文学作品在西州广为流传,学校作为学童习字范本,甚至学童能模仿唐诗韵律作打油诗;唐太宗推崇的书法与文学合一的《兰亭序》在于阗流传。
——据程喜霖《略论唐朝治理西域的战略思想与民族政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纵向构造”“横向构道”分别是指什么制度。并指出两大制度是如何促使国家稳定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理西域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2.(2021·全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不同民族在历史演进中互相交流、交融,共同筑成灿烂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魏晋以降,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南方各民族间的接触、碰撞、融合一直在或紧或慢地进行……唐代开始,中央政权加强了对东南区域的经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向南方的移民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因之加速进行。华夏文化也就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这一区域传播,其主要表现是汉族南方诸民系次第形成,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也发展成熟,奠定了南方民族关系的新格局。
——谢重光《唐宋时期南方民族的新格局》
材料二
松赞干布之所以会从威逼唐朝转变为“渐慕华风”,并主动表示愿意为唐朝贡献自己的力量,主要取决于如下几方面因素:其一,受到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到长安朝贡聘问的影响……其二,文成公主的影响。
——崔民德《唐蕃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南方民族新格局”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松赞干布对唐态度转变的原因,并分析唐蕃关系改善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唐代边疆将领由唐朝初年以文臣为主,到玄宗时期以少数民族将领为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唐代统治政策的开放和灵活性,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轻文,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华夷观念逐渐淡薄,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边境威胁日益严重,故D错误。
2.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唐王朝是依靠节度使镇压节度使,虽然镇压了叛乱的节度使,但也会使平叛的节度使权势增加,从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这一事件并不能结束长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节度使的设置威胁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但不是亡国的根源,排除C;唐王朝的灭亡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排除D。
3.D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韩愈的记载,对唐朝政治极尽赞美之词,而《唐大诏令集》则反映了民众生活的困苦,两则材料综合反映了唐朝盛世时期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故选D项;前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的发展后段材料则反映了民众困苦,排除A项;唐朝前期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排除B项;统治者不仅关注政治稳定,更关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
4.A
【详解】
根据材料“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唐高祖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羁縻政策,即在不改变边疆地区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加强中原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促进内地与边疆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巩固和增强大一统的国家,因此材料所述朝廷的做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羁縻政策是在不改变边疆地区原有政治实体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加强中原对边疆地区的影响,而不是直接行政管理,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时期对边疆采取羁縻政策,没有体现该政策对后世的影响,并且羁縻政策是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与后世行政区域划分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材料所述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的羁縻政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而不是激化中央与边疆地区之间的矛盾,D项错误。
5.D
【详解】
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逐渐构成“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王朝生命线,反映了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项正确;我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B项错误;直到唐朝后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C项错误。
6.B
【详解】
题干描述的是,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了农民“挥鞭策牛,雨中耕作”“肩挑庄稼往回走”的情形,这说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在唐代敦煌出现,由此可得出,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传播和推广到边远地区,故B项正确;A
项中“中原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故排除C项;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早已在唐代之前确立,故排除D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轮流到宫中值宿,以便于皇帝召见,询问外间事务,了解民间疾苦,以及政事得失”可知,唐太宗这一做法便于皇帝洞悉国情和了解政事得失,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B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8.B
【详解】
刘晏的盐法改革中,政府不再将产运销全盘包揽,而是将盐转卖于商人,甚至在距产盐区较远的地区,如盐商不至,则官府把盐减价卖给百姓。即政府在食盐专卖中放松了销售环节,这意味着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正确;吏治败坏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官府将食盐转卖给商人或者将食盐减价卖给百姓都不等于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排除C;明清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排除D。
9.B
【详解】
由材料“唐初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数目多而辖地较小”“唐太宗曾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经常检査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升降”可知,唐初对各州事务的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唐初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人事任免权归于中央,削弱了地方自主权,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C项;州的数量过多并直属中央,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0.B
【详解】
材料展现了贞观和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是前提,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重要原因,B正确;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是其表现,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是汉代的地方制度,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运河开通,南北交通便利,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重视人才,抛开偏见和歧视,唯才是举,体现了统治集团治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官僚体制形成,故排除A;材料与科举制度无关,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用人情况,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情况,故排除D。
12.C
【详解】
根据“神情俊爽刚毅,姿态神武有力”“体态浑朴劲健,呈凌空翱翔之势”“崇陵的石人石马,也都形体高大”及所涉及的几位帝王,可得出这展现了大唐气势恢宏的气象,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礼制混乱,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信仰问题,排除B;材料中所涉及的马,并不一定是战马,排除D。
13.B
【详解】
据材料可知,唐朝“道察”制度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选B项,排除C项;“道察”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A项;D项中“杜绝了”说法错误,故排除。
14.C
【详解】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和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C正确;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疆域稳定,排除A;战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排除B;D明显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
1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的《氏族志》刊正提高了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了旧士族势力,加强了皇权,因此A正确;BCD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6.A
【详解】
“二十几个挥舞着月牙形鞠杖的骑手争击一个小毯”、“并举行击鞠会”、“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等信息都反映了当时体育活动的流行,故选A;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不同场景的体育活动,而不是科举制的完善,市民阶层的形成,排除BC;根据“徒游于郊外”可知反映的不是城市生活的丰富,排除D。
17.A
【详解】
从材料看,皇帝想“高攀”世家大族,结果竟然不能如愿,可见,门阀士族势力虽经隋唐以来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冲击,但至唐代仍保有较强大的势力及影响,故选A;未涉及官员选拔问题,排除B;C与史实不符合,排除;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功利化是在宋代,排除D。
18.C
【详解】
根据“如皇帝急需大量税款充实国库时出现了‘盐铁使’;边州威胁中央集权时,刺史被使职化,以刺史都督的职事官衔去统率边军”可得出,“特使治国”反映出在特殊情况之下制度的灵活性,说明其运行机制较机动灵活,C正确;官员仍然有权力,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的内容,排除D。
19.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退任宰相之职改做节度使和平定战乱的功臣在中央的权力依然保持,这使得地方的权力不断扩大,进而弱化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决策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为地方权力的扩大而没有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优化,故D项错误。
20.C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周时周公营建洛邑,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均是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故答案为C项;周公营建洛邑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A项;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与控制前王朝残余势力没有关系,排除B项;两个朝代没有表现出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排除D项。
21.(1)宗法制,分封制。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和约束小宗。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是指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分封制,在诸侯与周天子产生了联系,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传播了周文化
(2)主要途径:设州府;设安西都护府;进行文化渗透,设置专门儒学学习;加强文化交流与渗透。
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西域与中原的和平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后世治理西域留下了借鉴意义。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家天下,为特征的周代王制的纵向构造”可知,是宗法制;根据材料“‘天子建国’与‘诸侯立家’两个层次”可知,是分封制。意义:根据材料“西周统治者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有效结合,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国家。”和所学分封制的意义和宗法制的意义作答。
(2)途径:根据材料“在高昌设州府”、“在安西四镇和天山南北地区设置大都护府进行管理”结合所学唐朝治理边疆的措施作答即可。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对边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边疆和内地的交流等方面作答。
22.(1)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民族交融加深;中央加强对南方的经营;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华夏文化向南方传播。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