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传记
4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传记文学的有关常识。②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有关事迹。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会赏析《“布衣总统”孙中山》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学习他关心国事,甘于淡泊的品质。
“天下为公”,一句毫无私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响亮口号,伴随着一个高尚的名字,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心中。孙中山先生,公认的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位伟人。他的思想理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一起来近距离地触摸这个伟人的灵魂,感受他关心群众、甘于淡泊的品质。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许世友传奇》、《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民国岳父》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
“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传记: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
分类:自传体 、传记体,如:《鲁迅自传》、克林顿《我的生活》、罗曼罗兰《名人传》
传记特点: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
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了下来,只能记其一生中的主要事件或某些事件,来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孙中山(1866-1925)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翠亨村人。
1894 组织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5 创建同盟会 “民族、民权、民生”
1911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 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 溥仪退位,建立共和国
让位于袁世凯
1919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24 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1925年3月12日 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籍( jí )贯 卤( lǔ )味
佳肴( yáo ) 奢侈( shē chǐ )
下咽( yàn ) 裹( ɡuǒ )脚
水泄( xiè )不通
1.字音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浅薄,狂妄自大。
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象连水
都流不出去。
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张灯结彩:原指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2.词语
1、何谓“布衣”?
【提示】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用麻织出来的是“布”,而用丝织出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者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只能穿布,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用来指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此外,还有一种“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穷人常穿,也称“布衣”。
2、如何理解“布衣”与总统的辩证关系?
【提示】对“布衣总统”的理解有二:其一,指总统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其二,指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具备“布衣”的品德。
3、速读课文1-4段,谈谈“布衣总统”这一称呼的由来?
【提示】青年孙中山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4、浏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体现孙中山先生“布衣”特色的。
【提示】
项目 表现和特色
衣 简朴、改学生装为中山服
食 菜金四角、餐具普通
住 房屋及用具很简单
行 悄悄出巡、不爱排场
5、拜见两广总督,名片上只印有姓名、籍贯,说明孙中山早年就具有怎样的思想?
【提示】说明孙中山早年便有一种强烈的民主意识,不讲究身份,做事低调。
6、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具有怎样的品性?张之洞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孙:早怀大志——傲王侯;不卑不亢。张:虽摆高官架子,但也善识人才。
7.作者在写孙中山先生的“食”时,又写到唐绍仪、伍廷芳,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在这里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孙中山先生虽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但生活依然简朴的高尚道德情操;有力地批判了像唐绍仪、伍廷芳一类人奢侈腐化的生活。从全文看,正反结合,既避免了例证的单一性,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剪辫”在当时象征着什么?
【提示】说明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争着走出专制统治的束缚。《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汉族人都留满发,不剪也不剃。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辫子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剪辫子在这时期成了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
9、孙中山一生东奔西走,漂洋过海,南征北战,可写的材料有很多,可作者为什么只是选取这么几个生活片段来写呢?
【提示】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文章围绕“简朴”这一中心,用住、衣、食、行等日常生活片段来反映人物甘于淡泊的思想品质,表现出孙中山先生伟大的平民情怀,读来亲切感人。
本文的语言平实而深刻 ,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文本,感受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与远见。
1、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环境、语言、行动等描写,反映了伟人的高尚品格。请你找出文中语言描写的典型句子。
【示例】①“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工作。” ② “太讲究了,以后不要再拿来。” ③ “不必惊扰众人,我们还是改道吧!” ④ “对待老百姓不能这样!我们是人民的公仆。”
2、速读第15-25段,“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
巡,不声不响”这句中,“总是”能否去掉?为什么?
【提示】不能。“总是”是频率副词,强调不是一次两
次,而是已形成一定的习惯,突出不事张扬,行事低调
的优秀品质。
3、“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同学们有听说过“睡狮”的来历吗?
【提示】①比喻和比拟。用睡狮来比喻中国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本质是一只狮子,是强大的,无论任何时候都具有爆发的潜力;二是中国在沉睡中还未觉醒,因而要暂时承受列强欺凌。
②睡狮的来历:拿破仑说“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惊。”
“布衣总统”孙中山
表现
(1-4)称呼的由来
房间不大
住
衣
食
行
摆设小,简单
客厅兼做饭厅
生活有规律——表里如一
正:孙中山
反:唐绍仪、伍廷芳
不扰民,不张扬
简
朴
俭
约
生活简朴
亲民淡泊
改学生装为中山装——朴素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知道了孙中山的“简朴”生活,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名人的“简朴”的事例?你是怎么看待“简朴”的?你认为在现今社会怎样才算做到了简朴?请任选一到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周总理的一件睡衣穿了20多年,总是补了再补,换了领子和袖口,无绒无色,深浅不一。
李嘉诚至今佩带着一块26美元左右的廉价手表,并自豪地说现在花在自己身上的钱越来越少了。
“简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精神,但时代不同,“简朴”的含义也不同。现在,“简朴”并不是要求我们穿破衣服或打补丁的衣服,而是不铺张浪费,必需的还是要花费,但不是浪费,关键要用之有度。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平仄相反”,这一课我们学习了“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一联,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拟写一幅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对联。
【参考示例】
1、胸怀大志一举推翻帝制
衣食住行尽显布衣本色
2、一介布衣敢傲王侯叫人刮目相看
堂堂总统甘居陋室令人肃然起敬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布衣总统”孙中山》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传记的有关常识。
2、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的生活经历,思考孙中山的生命价值,体会其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3、以本文为例学习并掌握传记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布衣与总统的关系,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
2、难点:对“布衣”、“剪辫”、“睡狮”的理解。
【学法指导】
(一)《“布衣总统”孙中山》是一篇传记,文章以小见大,通过记叙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他甘于淡泊的非凡品质。因此,学习本文,我们要从“布衣”切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感受孙中山的人格魅力,进而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并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可分为初读感知、分析探究、拓展迁移和巩固练习四个阶段。
(二)传记的阅读步骤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衙( )门 长袍( ) 马褂( ) 锡( )制 卤( )水
奢( )侈( ) 三字帖( ) 字帖( ) 侍( )从
妖氛( ) 下咽( )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布衣:
独具风格:
血气方刚:
天高地厚:
水泄不通:
3、知人论世。
(1)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同年8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中国三大伟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主要创始人。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广东香山县。1892年在香港学医,后在澳门、广州行医。1894年组建兴中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选为临时政府总统。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组织中华民国政府任非常大总统。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消息传来,举国悲痛,毛泽东同志这样评价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三民主义介绍: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孙中山又提出“土地国有”政策。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后制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走近作者: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作品有《许世友传奇》《孙中山大传》《毛氏三兄弟》《宋美龄全传》《宋氏三姐妹》《贺氏三姐妹》《民国岳父》等,风格通俗。可见他在我国传记文学创作上的扛鼎地位。1990年他以自己的稿费设立了“李耳文学基金会”,有人称:“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不写陈廷一不行。”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布衣总统”四字,是怎样选择和组织材料的?
2、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孙中山的性格特征?
3、结构图解
衣:改学生装为中山服(中山服的由来) 朴素整洁
布 食:生活简朴俭约
住:摆设:数目少,简单 简朴 房间:不大 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 行:总是悄悄出巡不惊扰民众,不事张扬
外表:整洁(表里如一)
总 正:孙中山
反:唐绍仪 伍廷芳
统 制止巡官挥刀驱人群 亲民淡泊
(二)合作探究
1、18-22段这部分写了剪辫子与唱军歌的场面,没有了这部分内容也完整,也能表现孙中山悄然出行的作风,为什么还要写?有什么作用?
2、孙中山一生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节选部分选琐事逸事,如他创制中山服,不换房子,不用锡制餐具,吃普通小菜津津有味等,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事例来写孙中山?
【达标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字帖(tiè) 卤(lǔ)水鸡 扉(fēi)页 侍(shì)从
B、蔓(màn)延 蜚(fēi)声 追溯(sù) 衙(yá)门
C、下咽(yàn) 瓜蔓(màn) 商榷(què) 街坊(fang)
D、奢侈(shēchǐ) 扼(è)要 万顷( qǐng) 铭(míng)记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饮食也很 ,常常是四菜一汤。
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 ……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
③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 华丽宫殿。
④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 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A.简单 简单 无需 竟然 B.简朴 简朴 无须 竟至
C.简朴 简单 无需 竟至 D.简单 简朴 无须 竟然
3、下列加点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B.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C.剪下辫子的人们人声鼎沸着,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肉面来。
D.孙中山被围在水泄不通的圈圈里,行动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位人大代表说,乱收费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之一就是有关领导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B.目前,无论是国内建筑界,还是一般的知识阶层的社会大众,人们对建筑批评似乎还是保持着一种漠然,建筑艺术远未如其他艺术那样,形成活跃而健康的批评氛围。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D.布什政府一向致力于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当然可以大张旗鼓地炫耀一番。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①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②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③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孙中山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④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 ”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⑤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
5、解释词语:
一介儒生:
血气方刚:
6、读下列对联,说说对联有哪些基本特点?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7、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 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8、孙中山当了总统之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作者为什么先从其“住”的方面写起?
9、标出选文第⑤段有概括作用的语句,并品味其表达作用。
(三)课外阅读
阅读以下传记,完成10~12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 (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w.w.w.k.s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10、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
11、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
12、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美文“悦”读】
孔子学琴
公元前523年,孔子29岁。仲春三月,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官道上,一辆马车在缓缓行驶,曾皙御车,孔子手扶辕木,直立车上。他默默无语,独自欣赏着窗外春色。因为他从来乘车不说话,不回顾。孔子此番出游,专赴临城,拜师襄子为师,请教弹琴的若干学问。
孔子有着超群的音乐天赋,各种乐器,无不炉火纯青。师襄是鲁国的乐官。师襄子闻听孔子来访,忙迎出大门,让于客室,以上宾之礼接待。他们已是多年的老朋友,彼此相互敬仰。孔子是个急性子人,从不愿浪费一分一秒时光,所以三言两语便转于了学琴的正题。
第二天孔子起得很早。这是他的生活习惯,无论头天夜里睡得怎样晚,第二天都要四更起床,先到旷野空气新鲜的地方活动一下筋骨,然后秉烛伏案晨读。吃过早点,像小孩子进家塾一般,师生又对面盘腿而坐,开始了新的讲授内容。
师襄子说着从身边移过琴来,弹奏了一曲。孔子在一旁静听,感到此曲非同凡响,是他闻所未闻的。那指法、技巧也脱俗超群,出神入化……
师襄子弹完,孔子站起身来,连连施礼说:“孔丘如井底之蛙,今闻夫子谈琴,聆听神韵,方知苍天竟如此之大!丘欲于空室中静坐操琴,若有疑点,再求指教。不知夫子意下如何?” “一切请便,不必见外。”师襄说着将孔子引入后轩中,任凭孔子习琴。
孔子于后轩习琴,一连三日,不出门户。一日三餐,前厅里师襄都为孔子备下丰盛酒宴,但他俱不到场,只让曾皙拿些干粮过来,填塞辘辘饥肠。
第四天,师襄子听孔子曲调已经弹熟,来到后轩祝贺说:“此曲你已弹熟,可以再学新曲了。” 孔子离案施礼说:“感谢夫子教诲!该曲虽已练熟,然技巧尚未纯熟。容丘继续练习。”
又是三天过去了,师襄子听着后轩中孔子的琴声技巧纯熟,音调和谐,韵味无穷,不断点头赞赏。步入后轩,夸孔子弹奏得胜过高妙的琴师,劝他另习新曲。孔子说:“夫子过奖了。弟子的指法、技巧虽已练熟,但尚未领会此曲的志趣神韵,更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人,想象出其风貌特征。请容丘再练三日!”
孔子习琴的第十天,师襄子站在院中如醉如痴地谛听。琴声把他带进了浩瀚的大海。大海的胸怀是那样宽广博大,神情是那样深邃,内涵是那样丰富,性格是那样富于变化。他仿佛看到了大海在怒吼,浪涛汹涌,嫉恶如仇。又好像温柔多情的贤妻躺在他身边,正与他窃窃私语。琴声把他带到了春天的花园,叶绿了,花开了,鸟在高唱,水在低吟,游人在欢笑,一切是那样的静谧,那样的和谐。琴声把他带到了广袤的草原,绿草像无垠的地毯,羊群似天上的白云,牧民在放声歌唱……
师襄子还想继续听下去,琴声戛然止住。师襄不解其意,信步走入后轩,只见孔子正襟危坐于琴几之前,凝神深思,如痴如呆。脚步声惊动了他,他抬头瞥见师襄子站立身旁,猛然爬起,不顾一向重礼,激动地双手抓住师襄子的肩头说:“孔丘正在操琴,弹着弹着,面前站立着一位古人,只见他面黑有威,身长一丈,目光如电,性情温柔敦厚,与太庙中文王的形象一模一样。敢问夫子,此曲可是出自文王手笔?”师襄子闻言,如雷贯耳,连连作揖说:“好极了,好极了!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正说此曲为文王所作,名《文王操》。仲尼,你真聪明过人,一下子便悟到了周乐之精义!老夫枉活一把年纪,自愧不如!”说着,拽着孔子在地上转圈,像两个调皮的孩子。
孔子说:“全仰仗夫子教导!要学技艺,无名师指点,如在黑暗中摸索;一遇名师,便蓦然出洞穴,眼前一片光明。孔丘不虚此行,明天就要告辞了。”
孔子吩咐曾皙设酒宴答谢,二人依依话别。师襄子祝贺孔子琴艺绝世,他说,音乐的希望在孔子,天下的希望也在孔子。(选自曹尧德、宋均平、杨佐仁《孔子传》第六章,有删改。)
赏析:虽然孔子最终并不是以一个著名的琴师闻名于世,但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推想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研究学问常常是秉烛夜读,对学问的研究,是必要有所得,达到最高境界方罢,韦编三绝就是他苦读的真实记载。他诲人不倦,同时也谦逊好学,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论比自己学问高还是低,只要有所长,他就拜他为师,能者为师是其择师的标准。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衙yá门 长袍páo马褂guà 锡xī制 卤lǔ水 奢shē侈chǐ
三字帖tiě 字帖tiè 侍shì从 妖氛fēn 下咽yàn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布衣:平民。
独具风格: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血气方刚:血气,精力。刚,强壮。形容青壮年精力强盛。
天高地厚:形容事物的艰巨、复杂(多做‘不知’宾语)。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象连水都不能泄出。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布衣总统”四字,是怎样选择和组织材料的?
文章的选材主要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 “名片”故事,孙中山一介布衣,但早怀大志,足傲王侯,表现孙中山的总统风范。第二个层面是衣食住行故事,虽为总统,但简朴淡泊,甘为公仆,体现了孙中山的平民作风。
2、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孙中山的性格特征?
答:恰当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趣味性。张之洞前后态度的对比突出了孙中山傲王侯的志气;孙中山与伍、唐之比,反衬出孙中山之节俭、简朴;孙中山的爱民与守城官的驱民作比,突出了孙中山的公仆精神。
(二)合作探究
1、18-22段这部分写了剪辫子与唱军歌的场面,没有了这部分内容也完整,也能表现孙中山悄然出行的作风,为什么还要写?有什么作用?
(1)剪辫子与唱军歌的场面反映出了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还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政治素质,使人民的生活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深入人心。作为辛亥革命领袖的孙中山功不可没。
(2)这个场面营造了一种民主的新生活、热烈地向应革命的氛围,与下文群众齐呼“大总统万岁”形成强烈对比。
(方法指导:传记题答题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
2、孙中山一生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节选部分选琐事逸事,如他创制中山服,不换房子,不用锡制餐具,吃普通小菜津津有味等,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事例来写孙中山?
答: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细小事表现伟人情怀。创制中山服,不换房子,不用锡制餐具,吃普通小菜津津有味等这些平凡小事最能表现一种平民情怀,读来让人觉得亲切感人。
三、达标检测
(一)基础训练
1、C瓜蔓应读Wàn。
2、 D 。
3、C(“人声鼎沸”和“人们”不能搭配,可用“喧闹”)。
4、C(A项,搭配不恰当,不能说“有关领导是错误的”,应将“在”和“上”去掉;B项,缺宾语,在“漠然”后加“的态度”;D项,句式杂糅,“致力于……工作”与“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糅合在一起)。
(二)课内阅读
5.一介儒生:一介,一个;儒生,旧指通儒家经书的人,现泛指读书人。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6.①要字数相等,结构一致;②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③要平仄相对,音调和谐;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联系。
7.(1)孙中山当时是一介布衣,而张之洞为朝廷重臣,两者地位悬殊。但在交往中,孙中山面对朝廷重臣,不卑不亢,表现出了一代伟人所拥有的高尚道德品质。(2)可以从三方面去分析:孙中山的不卑不亢,早怀大志,很深的文学造诣。另外,可以谈一谈张之洞的思想。毕竟事情的发展往往是两方面共同促成的。
8.“住”的方面最能代表孙中山先生的“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住”的变化最引人关注,也最能体现人物精神。
9.文段中心句是“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在段落中起到“总起”的作用。
(三)课外阅读
10、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11、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
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12、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
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闻趣事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