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设计
广东实验中学 徐建峰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
《窗》是一篇议论散文,全文共分四个自然段,从日常生活常见的“窗”这一事物中挖掘出了深刻的哲理思想与人生意义。文章开头用“春天”引出“窗”这个话题,认为“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篇就将窗子的形象和作用凸显出来。第二、第三自然段承接上一段的话题,进行了横向铺陈和纵向开掘。第二自然段主要是进行了横向铺陈:其一,是将“春天”的概念推演成“大自然”;其二,是将上文赏春主要写春天,转而侧重写人。第三自然段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纵向挖掘:将人性的线索引向了社会历史的边缘。第四自然段,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较了窗和眼睛的共同之处,并将“关窗”和“闭眼”联系起来,不但为思想的探索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非常完美的照应了开头。
然而,这篇文章的阅读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这篇文章重在议,将深刻的哲理用比较富于文学性的语言说出来。另一方面由于钱钟书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今中外的名句典故信手拈来,喜用譬喻,这些对学生的现有能力来讲又显得过于深邃。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以“读”贯穿课堂,以“读”带动对文章的理解,并采用“探究合作法”,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提出见解“,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散文的文体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提炼、揣摩和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合作法”,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来。
2、通过优美句段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文章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从而学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三、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学习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3、揣摩作者的语言特色,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1、对优美句段的欣赏和课文精彩语言的把握。
2、通过对窗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3、理解议论散文重在议的特色。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六、教学课时
一个课时(40分钟)
七、教学流程
(一)教师导入
1、介绍钱钟书。
2、展示多媒体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3、列举一些对“窗”描绘的佳句,并归纳人们对“窗”的特点的认识。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 章》
小结:窗,是了解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画出文中有具高度概括性的语句,找出全文的骨架。
2、明确(抓关键语句及联想点):
(1)关键句:
第一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第二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第三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都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第四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 ,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
(2)联想点。
A、给话题“窗”找一个引入的对象“春天”。春天——窗
B、联想: 春——自然 窗——门(诠释窗与自然的关系)
窗——眼睛——灵魂 (人对世界的选择性)
小结:本文先由春天引出话题窗子。然后横向铺陈:其一,是将“春天”的概念推演成“大自然”;其二,是将上文赏春主要写春天,转而侧重写人。接下里进行了纵向挖掘:将人性的线索引向了社会历史的边缘。最后,由窗想到了眼睛,由眼睛想到了灵魂的窗户,前后呼应。
(三)讨论分析重点问题
强调个性化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生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自由发言,大胆讲述自己对“窗”的见解,谈谈自己对某一句话的感受,并说说作者在这句话中流露出来的感悟。
本环节主要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属于自己的问题。因此可以不设置问题,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预设几个问题,以便灵活应对、掌控全局。 例如:
1.欣赏第一段
A. 明确屋外的春天和屋内的春天有什么不同?(“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和“贱”字?)
B.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为什么又用“画配了框子”来作(联系美术中的“取景”知识谈认识。)
2.欣赏第二、三段
A.如何理解“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据,表示享受。”中的“追求”和“占领”的不同含义。(注意“物质”与“理想”两个词语和“爬窗”的比喻。)
B.作者为什么说“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注意与外界的关系联系。)
3.欣赏第四段
A.作者为什么要从“窗”写到“眼睛”?
B.文章结尾“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镇天镇夜不关的。”如何理解?
全文小结:散文形散神聚,本文内在的逻辑就是通过联想,由春天引出话题窗子,由窗和门的区别想到物质和精神的区别,由窗想到眼睛,而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开窗关窗就像睁眼闭眼,因此结构上首尾呼应。 同时,在写法上,横向铺陈,联想丰富;纵向挖掘,深刻厚实。
(四)拓展升华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仿照《窗》这篇课文, 比较杯和碗的异同并写成小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提示:可以从功能、外形、使用者的心理、进化阶段、给人的启发等角度来进行描写议论。)(共28张PPT)
窗
钱钟书
1、辨文体(不同的文体,把握主旨
的方法不同)
2、读题目(标题往往是文章的话题或中心所在)
3、抓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依据)
阅读文章
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父亲钱基博是著名国学大师。1911年满岁抓周时因抓到书而取名钟书。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5年与杨绛结婚,一同赴英留学,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高等学府获博士学位。
1938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大、蓝田师院教授,作品有小说《围城》、《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谈艺录》等。
钱钟书
(1910—1998)
钱钟书的作品
《围城》(长篇小说)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钱钟书的图片
一、整体阅读
朗读课文,用笔划出每段中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
第一部分(1):由春天引出窗的形象和作用
第二部分(2-3):门与窗的比较
第三部分(4):窗是房屋的眼睛
注:
请在第3题第4题 题目上加上“结合全文回答”
完成《名师一号》p39阅读提高(一)
“太贱了”是指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跟屋里的寂静相比,外面间断的鸟声显然就是琐碎单薄的。
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且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1.为什么说 “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2.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在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画?什么比作框子?这样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把窗外的春天比作画
把窗子比作框子
作用:突显窗子的形象和作用
3.门和窗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1)“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2)门和窗代表不同的进化阶段。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意义
门——追求、欲望——
客人
窗——占领、享受——
主人
门,打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窗打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物质性
精神性
门和窗代表不同的进化阶段
进化阶段
门——需要、保护
窗——奢侈、享受
物质:实用性
精神:审美享受
门——人的进出口
人臣服于自然
窗——天的进出口
人驯服了自然
门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窗子满足了人的精神需要。
4.“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这句中的“逗引”是什么意思?谁处于主动地位?
“逗引”指用言语、行动招惹对方借以取乐。
一开窗,“风和太阳进来占领”,表面上是风和太阳处于主动地位,其实是窗将计就计,使“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
5. “《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了一半。” 句中的“一半”具体指什么,另“一半”具体指什么?
“一半”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另“一半”指窗也和眼睛一样,从外面也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
6.理解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保障个人私生活,让灵魂更加自由。
作用:紧扣文题,点明旨趣,在结构上前后呼应。
1、应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
2、《窗》充满着人生的哲理,屋子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人不能因保护自己而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窗子就代表着“占领”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一个胜利。
不同凡响的联想、想象,以及深厚的生活、文化积淀。
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只笔与一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莫 利
门 的 特 点(初读)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
B.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
C、作者笔法自然,轻巧而又严密,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二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就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内在联系。
D.第五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E.第六段中“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最终判决”的畏惧和对“一个结束”的悲伤,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2.第四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因为门的意义就是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2)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