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小榄中学 高二语文 何惠玲
上课时间:2008年12月26 执教班级:高二(3)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点拨、讨论、赏析法。
1课时。
情感与价值: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难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苏轼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中到高中我们学过不少苏轼的作品,他所写的关于赤壁的作品我们学过的有哪些?(《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全班一起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所写的赤壁的作品中,还有一片赋同样是传诵千古的不朽名作,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后赤壁赋》。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横线的字注音。
戛然 jiá 翩跹 piān xiān
揖予而言曰 yī 惊寤 wù
巉岩 chán 玄裳 xuán
2、解释下列家横线的词语。
适有孤鹤 刚好 横江东来 从东面,名词作状语
攀栖鹘之危巢 高 归而谋诸妇 而,表顺接;诸,之于
俛而不答 通“俯” 摄衣而上 而,表修饰;上,向上爬,名词作动词
顾安所得酒乎 可是 反而登舟 反,返;而,表顺接
顾而乐之环顾;对…感到快乐,形容词做意动 掠予舟而西 表顺接;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3、翻译下列句子。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明确: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
复游于赤壁之下。
明确:又来到赤壁下面游玩。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明确: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明确: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三、研读课文。
1、齐读第一段,并思考:第一段主要写什么?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黄泥坂夜游。作用:为游赤壁作铺垫。心情:“乐”。
2、齐读第二段,并思考:
(1)、看到赤壁的景物,作者有何感想?
明确:“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作者感到人生有限短暂、命运的虚幻易变,从而感到无奈。
(2)、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①、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②、宣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3)、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
明确: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深感个体的渺小;仕途上的坎坷与挫折让苏轼心生忧伤、恐惧。
(4)、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总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
↓
划然长啸 ——激昂
↓
凛乎不可久留 ——悲、惧
↓
听其所止而休 ——淡泊
3、齐读第三段,并思考: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鹤这个意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四、知识链接
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 。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马(铁马):马打上铁掌,就意味着要上战场,所以铁马就是战争,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板书:
后赤壁赋 苏轼
乐——悲——空
课后反思:
高二(3)班是个理科平行班,学生的基础普遍教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讨论等方式完成教案中的课前预习题,以及疏通全文大意。对学生自己无法理解的难字、难句,通过引导的方式教会学生。这一环节不仅落实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在自读课文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不少独自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并不急于讲解,而是鼓励学生互相讨论、研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合作的空间。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很多问题其实离开老师自己也有能力解决,从而进一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3、落实基础,强化基础。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在夜游赤壁过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然而如果没有对课文文意的把握做前提的话,是无法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透露出来的复杂的情感变化的。因此,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此我的处理方式是把它放在课前预习中,把文章的难解字词句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课上再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讲解,尽量保证基础知识落实到位。
4、情感与价值的培养贯穿始终。本文的核心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处困境而又能超脱,文中处处透露出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苏轼的思想与情感复杂而深邃,以学生目前的水平要把它理解透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成为难点。这其中问题的设置是关键。在备课过程中,我的问题设置经过了反反复复的修改,有时候相同的问题提问方式不一样,所起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经过了多次思考与修正,我最后确定以苏轼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苏轼的境遇出发来理解其情感的变更,其中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结合在一起。(共48张PPT)
旷世奇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沛)、蔡(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苏轼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元丰二年,苏轼
因诽谤朝廷,讽刺新法
的罪名被贬黄州。黄州城外
有一块红色的岩壁,相传是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战场。苏轼
在此期间经常与朋友夜游赤
壁,月下泛舟。写下了光耀千古的《赤壁赋》
何为赋?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
听录音,跟读,体会赋的特点,并疏通生字词
1、壬戌( ) 2、幽壑( )
3、旌旗( ) 4、渔樵( )
5、扁舟( ) 6、狼籍( )
7、枕藉( )
rénxū
hè
jīng
qiáo
piān
jí
jiè
赋的传统表现形式——“主客问答,抑客扬主”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自由朗读全文
1.苏子与友夜游赤壁,景色如何 心情如何
2.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由此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 (1-2) 月下泛舟 乐 景
二 (3) 吊古伤今 悲 情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理
自由朗读1-2段,展开想象,假如让你来画一幅《赤壁游景图》你准备怎样画
下列哪幅图片比较符合你想象中的赤壁景象?
内 容:
景物
色 调:
月、水、风、舟、人
淡雅朦胧
具体研习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乐在何处?
乐在何处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感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
|
悲
吟诗: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箫声: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完成了由乐转悲的过渡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什么修辞方法?
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 也要流泪。
如何写箫声?
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描绘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诗情画意般的美丽夜景。
作业:文章的后面几段的情感为什么由乐而悲,又由悲到乐?
第二课时
朗读二、三段,讨论:
1. 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箫声
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痕迹,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1、本段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本段中两个字概括出来?
2、客人为何会忧愁凄怆呢?请同学们结合第三段文字归纳。
愀然,也即忧愁凄怆。
英雄伟业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
天地阔远
而自身渺小
长江无穷
人生短暂
“客人”之悲之由有三:
历史人物与自身对比。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对比。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现实与愿望的对比。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乐极悲来”悟读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针对客人的悲情,苏子是否产生了共鸣?
看看苏子是怎样从眼前的水月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去开导客人的?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 苏子对人生的积极乐观是怎样一步一步导出来的?
水与月的特点
→
水与月的启示
→
启示后的做法
水 月 人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不变,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
二是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1、主人: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人: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返回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拓展: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