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
让我苦也好, 让我累也好, 随风飘飘天地 任逍遥
听一听
想一想
1.怎样才算逍遥游?举例说明当今哪种生活算是逍遥?你的生活中有过“逍遥游”吗?
2.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逍遥游”。
搜一搜
(一)庄子及其作品
(二)庄子的寓言成语
庄子简介
庄子 ,我国 中期 家。名 ,字子休,宋国 人。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成为 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 ”之称。
战国
周
蒙
老子
道家
思想
老庄
《庄子》及庄子思想
《庄子》,也称 ,计五十二篇,今存 篇,其中内篇 ,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定 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南华经》
三十三
七
内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庄子》一书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它影响着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郭沫若等后世作家。
其为文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郭沫若)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
庄子的思想属于 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 。
主观唯心
“无为而治”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 比 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哲学观、宇宙观。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 。
背景材料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和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人世间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的寓言成语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庄子》中的寓言成语
朝三暮四
成者英雄败者贼
薪火相传
无中生有
越俎代庖
标新立异
运斤成风
螳臂当车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蜗角虚名
每况愈下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目无全牛
游刃游余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看一看
趣味漫画《逍遥游》
一、题目“逍遥游”,其词义如何理解?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
“逍遥游”就是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读一读
(一)诵读第一部分: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
(二)疏通、积累
疏通课文意思(1-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助,的
通“溟”,海。
奋发,振奋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通“陲”,边际。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疏通课文意思(1-2):
这
海动
迁徙
记载
怪异的事。形作名
环旋着往上飞。
旋风
凭
游动的雾气
拍
用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游动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疏通课文意思(1-3):
深蓝
是…还是…
表选择
真正
再说
倒
堂上低洼的地方
放上,安放
兼词,于之
贴地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拿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在上面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疏通课文意思(1-4):
就
然后才开始
凭,乘着
阻挡 ,阻塞
宾语前置
图谋
名作动
译文: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开始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疏通课文意思(1-5):
快速的样子
触,碰
有时
或者
投,落下
哪里用得着
到,往
呢
“返”
饱饱的样子
捣掉谷壳
这
知道什么,宾前。
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须隔夜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议一议
再读第一部分,用原文回答下列三个小题:
1 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
2 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的原因什什么?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去以六月之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逍遥”的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活动。本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意在说明鲲鹏是有所待而不逍遥不自由的。
用自己的话回答:“之二虫又何知!”蜩与学鸠究竟不知道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只是凭借之物不同,毫无自知之明地嘲笑他人只会令人感到可怜和可笑。
所以:
自然界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中.
理清第一段思路: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自由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看一看
趣味漫画《逍遥游》2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读一读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疏通课文意思(2-1):
通“智”,智慧。
寿命
凭什么(宾前)
这样
一月的变化
寒蝉
树名
译文: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朝菌不知道一月的开头和结尾; 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有秋,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一个春,五百年当作一个秋;
疏通课文意思(2-1):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寿命长
如今
因为
独
一般人
与…比
译:远古时代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寿命长的。彭祖如今独自因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疏通课文意思(2-2):
这种情况
不生长草木的地方
深海
天然形成的水池
长
环旋着向上飞
旋风
直上穿过
将
译文: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有一个黑色的深海,那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在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知道它长度的人,它的名字叫作鲲。在那里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象天边的云彩,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疏通课文意思(2-2):
到哪里,宾前。
古代长度单位。 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
降下
极限
“辨”,区别
译: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过十几尺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理清第二段思路: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疏通课文意思(3-1):
“智”,智慧
显才能,胜任。
尚且
合,顺合。
使……信任。
“耐”,能耐。
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足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宋荣子尚且嗤笑这四种人。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疏通课文意思(3-2):
称赞
劝勉
责难
更加
相当“于”
“辨”分辨
止
同义代词叠用
拼命追求
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再说
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疏通课文意思(3-3):
虽然这样
树立
轻快的样子
好
十天
“又”
招致
凭借
译: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
疏通课文意思(3-4):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句首语气词,至于
驾驭
“变”
还
何
宾前
顺应
本性
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议一议
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请说说这种境界。
“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段意归纳: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理清第三段思路: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
无功,无名,无己
归纳主题
本文从超越时空、阐明必然入手,宣扬了自由的妙旨:大至高飞万里的鹏鸟,小至蜩与学鸠,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就是“逍遥游”。
通过论述“逍遥游”的主张,概括地表达了作者要求摆脱现实束缚,幻想达到绝对自由境界地人生理想;同时倾泄了对庸俗、污浊现实地愤懑心情。
艺术特点
借用寓言说理;
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方法。
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写一写
写一段话,我看“逍遥观”,表明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练一练
1 找出本段的通假字
通“溟”,海。
北冥有鱼
徙于南冥
冥
冥
垂天之云
垂
通“陲”,边际。
三餐而反
反
通“返”,返回。
下列红色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
C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
下列对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同“陲”,边。
B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怪,志向怪异
C 置杯焉则胶 胶,胶着不能动
D 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到,往。
B
析:志怪,记载怪异的事。
下列句中的“其”字,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 )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
析:ABD中的“其”是代词,C中的“其”是…还是…,表选择.
下列画线线词语意义不能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觉今是而昨非 D 是可忍孰不可忍
析:C项“是”与“非”相对。其它三项均为代词“这”“此”。
C
下列句中“也“和“风之积也不厚”的“也”用法相同的是:( )
A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B 其负大翼也无力
C 陈胜者,阳城人也 D 是何言也
析:例句中的“也”表句中停顿。A项中的“也”表示并列关系。B项中的“也”同例句。C项中的“也”表判断。D项中的“也”表句末语气。
B
下列句中加点词和“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
A 斯是陋室 B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C 有备斯可以无患矣 D 何故至于斯
析:例句中“斯”是则、就。C项与之同。AD中“斯”为代词“这”。B中“斯”与“须”组合,为表示时间的副词。
C
将下组中不同类的一个句式选出来填入括号中:( )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寂寥而莫我知也
C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
析:ABD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C属一般句式。
C
选出下列句中“志”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 齐谐者,志怪者也 B 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C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析:AB两项“记载”;C作标记;D志向。
AB
下面句中“是”表判断的句子是: ( )
A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 是吾剑之所从坠
C 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 D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析:ABD中“是”均为代词“这”。C表判断。
C
翻译:
1.南冥者,天池也.
2.莫之夭阏者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之二虫又何知!
判断句 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海。
宾语前置 没有东西阻碍它。
反问句 哪用飞到几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反问句 宾语前置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翻译下列语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之二虫又何如?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逍遥游》课堂实录
授课者:浙江省特级教师 永嘉中学 肖培 东老师
师:上课。(生起立)同学们好。(生齐答“老师好!”)我们已经认识好几分钟了。今天我们上的题目是什么?(生答:逍遥游) 老师姓什么?(生齐答“肖”)肖培东。你们是什么学校?(生齐答“萧振”)那么三个“肖”,所有的信息都告诉我们,今天这堂课,属于我,属于你们,也属于我们这个学校。是不是啊?(生齐答“是”)那么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逍遥游一下。
师:在同学们流利的朗读中,感觉到了你们的预习情况。其实这篇文章呢,是一篇千古名文。清代有位文人胡文英,评价这篇文章说:“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老师想问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拨开枝叶,找出《逍遥游》的本根之句。你认为在哪里?话筒在哪里?
生1(男):最后一句。
师:读出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什么叫无己?
生1:没有自我。
师:无功呢?
生1:没有功业
师:无名呢?(生1无语)不求声名。最后一句,同学们说对不对啊?(生齐答“对”)还要不要补充一点呢?(停顿,生沉默)这几个人通过“无己,无功,无名”做到了逍遥游,那么逍遥游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呢?我们试着把前面的一句再加进去,来,你再来读读看,“若夫”开始。(生读)有没有哪个字读错的?(生齐答“恶”wū)恶,大家一起来解释下,什么意思?(生齐答“何”)何,什么。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这几句。“若夫乘天地之正——”一二开始。(师深情地)(生齐读)
师:这样的朗读,就把这个文章的本根之句读出来了吗?你觉得自己。你来说说看。
生2(女):可能我们不是庄子本身,理解不到他的心情。
师:这句话说明了初读者的感受。很真实,真实就是属于庄子的一个品质,也属于我们,谢谢,请坐。好同学们,“若夫”,是一个发语词,读的时候,在夫的后面可以拖长一下,体现出自己的节奏。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跟辩什么意思?变化,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个待怎么理解?(生齐答“依赖”)对,依赖,凭借。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如果把这个句子,换成陈述句,它是这样一个句子:彼无待也。请同学们把“彼无待也”加进原句,一起来读。若夫,一二开始。(生齐读)再来一遍,若夫,用问句,一二开始。(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用陈述句和反问句,有什么不同?这位同学,你来吧。(生茫然)没事,你读读看。你的紧张源于你对这个句子还没有完全弄懂和这个句子的正确读法,来来来,试试看,一紧张,话筒也忘了开了。
生3:彼且恶(è)乎待哉
师:读è阿?别紧张。(接着师范读)彼且恶乎待哉!彼无待也。两个什么味道?一起说。诶,反问的语气要强——烈得多,是不是啊?强调的语气。这种人,在游无穷的时空的时候,是不是没有任何的凭借的?是没有任何的依赖的。所以他们的游,游得如此的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么,这个反问句,是个什么句式,同学们再来看一下?彼且恶乎待哉,什么句式?(生齐答“宾语前置句”)真聪明,宾语前置句,翻译的时候,你给大家翻译一下。刚才已经读出来了,看看你的翻译怎么样。
生3:它还有什么要依赖的呢?
师:它还有什么要依赖的呢?如果要标准地体现宾语前置句的话,可以翻译成什么阿?
它还要——依赖什么呢?(生齐答)是不是啊?没关系,你心里懂得了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而且是个反问句,反问句的语气就是要强调突出他们的逍遥游的自在的境界,因此读的时候要上扬还是下沉?(师激动地,生齐答“上扬”)上扬,读出至人,神人,圣人的那份潇洒,那份自由自在,那份豪迈,那份无拘无束。因此对你来讲,这个读,必须把它读好。我们同学一起来试试看。“若夫”一二开始。(示意生3坐下)
师:(生齐读毕)感觉到还是弱了一点。大家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个句子里,几个动词是不一样的。乘,什么意思啊?(生齐答顺应)御呢?(生齐答驾御)还有游,这些动词,就应读出在他们逍遥游时的动感。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强化这些动词。听懂吧?然后“故曰”的时候,应体现出发出由衷的赞美。是不是啊?再来一遍。若夫——一二开始。(生齐读)
师:(生齐读毕)不错,越来越好啦。好,同学们,这篇文章,在我们写逍遥游的过程当中,到最后,找到了逍遥游的本根之句。可以看出,庄子的逍遥游,其实就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活动,是一种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的遨游。因为这个游,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找到?(生齐答“找不到”)所以,这就是庄子他的逍遥游之广。
师:那么,这一篇文章呢,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庄子的文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PPT显示引用语句)相当的复杂,所以阿,尽管我们的同学一眼就看出它的本根之句,但是我想,这其中一定是有所泛泛, 于是老师写了这一句话:拨开枝叶见其本根,需牵一发而动全身,此为善也。所以在庄子的作品中,找到它的本根需要同学们有一种智慧,有一种敏锐之感。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全文,请试着找出能帮助你呈现文章全貌以及内在联系从而准确理解文章的一个关键词(词组)。(PPT显示引用语句)听懂吧?能帮助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一个词,哪一个词引起你的注意,哪个词引起你的兴趣,它可能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或者说它有一些明显的暗示作用。好,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文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一二开始。(生齐读)
师:(生齐读毕)读错了一个字。旬之后什么字?有五日还是又五日?这是一个通假字。注意,要几天以后才回来阿?(生齐答“十五天”)十五天,而后反,反也是一个——通假字。
读了两遍了,看看,哪个词引起你的注意。这位女同学,你来说。(女生翻书犹豫状)还没找好,是吧?好,后面的男同学。
生4:文章,也字特别多。
师:也,把文章的主旨,主题,体现在一个语气词也身上,是吗?呵呵,也很多,说明庄子的文章有一种韵味,找得挺好的。
师:同学们再看看,要准确地体现文章的主旨,你觉得哪些词很重要?没关系,你找这个也字,辅助你对庄子的理解。旁边的男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5:翱翔。
师:翱翔,如果说翱翔的话,倒不如把它换成一个字,逍遥游里的哪个字?(生齐答“游”)游,是不是?好,我们看看文章写了几种游?
生5:鲲和鹏
师:第一个是鲲和鹏。读出来,哪一段?(生5读第一段鲲鹏所在语句)好,这是鲲鹏之游,鲲在水中游,鹏在空中游。这里面的“怒而飞”的怒,什么意思?奋起。读的时候,你发现没有?鲲之大,鹏之大,是相当大,不是一般大,所以朗读的时候,要读出鲲鹏的雄伟气势。全部的男同学,一起来试试看。鲲之大,一二开始。(男生读)
师:这是第一个鲲鹏之游。还有吗?我们一起帮他找。还有什么?
生5:螟蛉者。
师:螟蛉者,在哪里?(生5答:第五段)第五段,读读看。(生5读)螟蛉,你知道是什么吗?我们就把它当成一棵树。因为后面还有一棵树,是什么啊?大椿。你认为螟蛉大椿它是怎么游的啊?(生5答时光)说得大声点,(生5答:岁月)岁月!你是我们班的另一个庄子。太好了,能够在静止的事物中看到它的运动,你已经具备了庄子其学无所不推的思维特点。同学们,值得鼓掌。(生鼓掌)
其他非常明显的游,他只选择了一个告诉我们,另外他的第二个目光,第二次他的选择非常深刻。螟蛉大椿,我们觉得,一棵树是在那里静止的,但是,它是不是在游?(生齐答“是”)这符合庄子认为的万物都在游的自然法则的学说。嗯,非常好,老师也夸奖你。而且说出了时光,在那里默默地等候。——还有吗?越来越有信心了。同学们,多不多啊?既然你说到了鲲鹏,不能遗漏很多东西了,大家一起来说说。(生齐答“蜩与学鸠”)哦,发现大家跳的比较快。蜩与学鸠,也行,找到吗?第四段。看看它是怎么游的?你也给大家读读看,这位男同学。(生5读“蜩与学鸠笑之曰……”)在读游的内容时,要不要把这句话加进去?(生5改读“我決起而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后面这句话也要不要?(生5默然)前面已经找得那么准了,为什么要把多余的句子放进去呢?好,蜩与学鸠的游,从“決起而飞”开始,一二读。(生齐读“決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大鹏鸟是翻飞九万里,而小鸟小麻雀是急速而飞,哪个是急速?(生齐答“決起”)而且它们是落在地上的,哪个是落呀?(生齐答“控”)说明它们游的范围——很小,很小。不错,还有吗?还是你来回答,自己的说法自己说。还有没有游啊?(师转向众生,一生答“野马也”)野马也,尘埃也,把这个句子完整读出来。
生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师:怎么游啊?(生6默然)那些细小的生物,我们肉眼也看不到的,它们是“以息相吹也”,在空气中飘飘荡荡,是不是啊?好,还有游。(生翻书状)还有没有?既然能从生物的运动体找到静止体,那么能不能走向另外一个世界呢?还有没有啊?全文一起来找。
师:(对生7)来这位女同学来说说。(生茫然,翻书)还有没有?不要想,到文章里面去找。还有没有?太多了,两位男同学先请坐。哪个同学来说说看。好,这位女同学你来说。抢话筒哦。(师转向生8)
生8:第三段
师:第三段,舟在水中游,作者有没有把游的状态写出来?没有,但是应该也是有游的。对吧?和蜩与学鸠差不多的是什么?(生答“斥鴳”) 斥鴳很明显,是不是啊?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看。“腾跃而上”一二开始。(生齐读“腾跃而上……此亦飞之至也。”)诶(éī),对吧,男同学他自己提出一个“翱翔”,把斥鴳的翱翔给忘记了。这个小麻雀啊,也是在飞,它是在什么地方飞啊?蓬蒿之间。数仞而下,它认为自己已经是飞到极致了。还有没有啊?请坐(对生8)
师:(对全体学生)我们同学啊,在掌控全文的视野上面,现在是呈现出了一个弱点——狭窄。太多了,前面你们所讲的游都是——生物的游,还有没有游啊?谁啊?(生答“风水”)哦,风、水,还有呢——我极力地等待。太明显啦,一起来看一看列子,宋荣子,他们人的生活,不也是一种游动吗?同学们反省一下,自己怎么会这么疏忽呢。一起来读读看。“夫列子御风而行”一二开始。(生齐读)(针对“旬有五日”)旬什么五日?(生齐答“又”)“旬有五日而后反”,泠然善也,飞得美妙不美妙啊?泠然是什么意思啊?(生齐答“轻妙之极”)轻妙之极,御风而行,这不是列子的游吗?
师:那么,这些游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刚才那位同学你再说下去,你说全文通过游字来表现。(生5答“逍遥”)这些都很逍遥啊?是吗?同学们?为什么这些游都很逍遥?你的思维跟上去。(生5茫然)它们已经无拘无束啦?大鹏鸟已经是无拘无束了?野马尘埃也是无拘无束了?小麻雀——?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说说看,它们的游有什么特点?如果一定要给他们的游找到一个共同点来讲——(生9举手)你来说。
生9:它们的游是不一样的,有些是“有所待”有些是“无所待”。
师:有些是“有所待”有些是“无所待”,你给大家说说看,哪些是有所待的?
生9:前面一到四,他们认为自己是有所凭借。
师:嗯,大鹏鸟是怎么有所待的?大鹏鸟的飞——
生9:风
师:诶,借风。那句话啊?(生9答“去以六月息者也”)要靠大风,海运,抟扶摇而上。还有呢?野马尘埃它们依靠什么啊?(生9答“生物以息相吹也”)息什么意思啊?(生9答“气息”)诶,是一些气息,如果没有这些气息,它们就没办法飞起来了,是不是啊?还有吗?小麻雀它们呢?课文中有没有写出它们要依赖什么啊?想想看,大鹏鸟的飞尚且要凭借大风,那小麻雀的飞呢?(生9答“一样的”)想起了是吧?那你说有无待的,哪些是无待的?(生9答“列子,宋荣子”)他们已经达到无待的程度了?好,你就把宋荣子、列子,尤其是列子的游,读出来看看。列子“御风而行——”(生9答“也是有所待的”)哦,你现在改过来了,也是有所凭借的。这句话原文中是怎么说的呀?(生9答“此虽免乎行——”)哦,“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诶,文章中这里说的,一切都是有所待的。(师激动地)也就是说不管它是大还是小,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有所依赖的。(生9点头,微笑)诶,它们都没有达到作者逍遥游的境界,尽管列子御风而行,已经是飞得非常美妙了,但作者还是觉得,它们有所待,因为“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虽然很好,但是它们还是要靠风。因此在夸奖的过程中,还带有一点点的——(生9答“讽刺”)讽刺吗?对列子有讽刺吗?飞得这么美妙,但是还是有一丝丝的——缺憾,遗憾。因此要读出这种缺憾之美啊。好,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夫列子御风而行——”一二读。(生齐读)“犹有所待者也”(师抒情地重复一遍)读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来,再来一遍。“此虽免乎行”一二开始。(生读,有感情地)宋荣子呢?“虽然犹有未树也。”未树的东西,可能就是他所待的那些东西。是不是啊?因此,他们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这同学呢是用一个“游”字来概括全文的,一个字眼来涵盖文章,还是不错的。好,还有没有第二个说法?我认为哪个词还可以涵盖全文的。讨论一下,讨论几秒钟。(生讨论,师观察巡视)好,那个男同学,你来说,声音响一点。(生10答“无”)哪个无?(生10答“虚无”的无)“虚无”的无,为什么?(生10无语)没关系,就说你的意思。
生10:文章最后一段来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表达了他,在游里面,虚无的状态。(师肯定学生说得有道理)因为他是道的代表之人,他的思想与虚无,无为的有关,所以——
师:也就是说,前半部分,写的都是游,而这些游正好是逍遥游的约束,是不是啊?因此要做到逍遥游,就要达到虚无的境界。很深刻,请坐。还有吗?旁边男同学再说说。(生11摇头)这个问题难住大家了。我觉得很多。这篇文章啊,有一个动作很有特点。(生悄声说“飞”)飞和游一样,就不再举例啦。在相互游的过程中,你看我我看你的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出来?哪一个字?(生答“笑”)诶,笑。笑了很多次,来找找看,第一次笑在哪儿?(生答“蜩与学鸠笑之曰”) 蜩与学鸠笑之曰,一起来读读好吧。一二开始。(生读)诶,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个之,怎么理解?(生答“到”),之,到。“奚以”呢?(生答“为什么”)其实就相当于“以奚”,那么它也是一个——(生答“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的宾语前置句吧。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既然是笑,这个时候,蜩与学鸠在笑谁?(生答“大鹏”)笑大鹏鸟,你飞得太累啦,是不是啊?不如我那么潇洒。这里的笑,我们称之为,嘲笑,讥笑。而蜩与学鸠在笑的过程中表现出自我那种——(生答“骄傲”)诶,得意洋洋,骄傲。好,那位同学,你读读看,蜩与学鸠是怎么笑的。同学们看看,能否读出感觉来。
师:(生12读)好这里停一停,说自己飞的状态的时候,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很骄傲地模拟自己飞的形态。因此节奏要稍微轻快一些。是不是啊?还要注意动词的表达。读的时候是非常非常得意的。具体表达嘲笑的味道的,是哪个句子上面啊?(生答“奚以九万里而南为”)诶,这个为,是上面词啊?(生答“语气词”)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此,前半部分,读得轻快,描述自己飞得快乐,后半部分是嘲笑飞九万里以上的大鹏鸟。你再来试试看,你给大家读。(生13读)拘束哦。而已矣,这个语气词是感觉出来那种骄傲,听懂吧?然后,“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师深情地朗读)竭力嘲笑。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看。“蜩与学鸠笑之曰”一二,轻快。(生认真地读)诶,读出来了。跟蜩与学鸠同样的,对大鹏鸟发出嘲笑的是谁?(生答“斥鴳”)我觉得这个斥鴳的笑,笑得还要厉害。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生答“彼且奚适也”) 彼且奚适也,这句话,又一次重复了一遍,对不对啊,所以,这一句子要把它读好。彼且奚适也,一样也是宾语前置句,这个适是什么意思?(生答“到”)到,你要到哪里去啊?也就是说,你那么远去干什么啊?有什么用啊?好,就把这两句话连起来,中间飞的部分不要了。一二开始。(生读“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斥鴳是嘲笑。在这些笑的过程中,你感觉到些什么?话筒在谁那儿,你说吧?这样一种笑,你感觉到什么?
生14:我感觉到,无知。(师提醒,不要拘束,还有吗?)自满,还有鼠目寸光。(师肯定:诶,越来越多了)
师:诶,井底之蛙,以自己短浅的经验去嘲笑宽阔的世界;以自己的渺小的局限去嘲笑那个无知未尽的世界。所以我们觉得它们是非常的无知与简陋的。第三次笑,是谁笑?(生答“宋荣子”)“宋荣子犹然笑之”,他笑谁?(生答“知效一官……征一国者”)对,“知效一官……征一国者”这些动词大家发现没有,庄子一个都没有重复,为了表明他的投合,符合,用了四个不同的动词。好,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看。故夫,一二读。跟他们相比啊,宋荣子已经做到了大境界,这种笑,可能就是大境界的人对小境界的人的嘲笑。而前面的内容又恰如——诶,蜩与学鸠还有斥鴳,看出来了,从动物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这就说明,这个故事是一则——寓言(生答)其实就是为了表现出生活中人的不同层次。好,我觉得文章还有一笑,这一笑在文章中没有出来。诶,你说。
生15:应该庄子对他们的笑。对一些无知的、目光短浅的不知道真正的游的广阔与无边,最高境界的游,没有理解透彻那种人的嘲笑。
师:如此有理的回答,我听出来了,庄子的笑,是对蜩与学鸠啊之类的无知的人的嘲笑。对宋荣子,也有一种——遗憾的笑。所以庄子在笑所有笑者和被笑者。所有笑的理由其实都忽略了一点:你们都是无所待者。(此处可能是老师口误,应为:你们都是有所待者。)在这里我们能听出,庄子潇洒转身背后那种笑,笑尽世上所有可笑之人,所有可笑之物。因为它们都是有所待。这一笑,笑出了庄子的潇洒与自由。
师:那么庄子这一笑还感觉到有一种什么味道?他就能如此逍遥吗?我们也看到了逍遥游是什么人做的啊?——圣人,神人,至人,庄子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呢?(生答“不能”)因此这笑,还含一种苦笑。当我们笑世上所有的时候,我们也成了庄子的可笑之人,而当庄子笑所有的人的时候,突然也想到了,面对更高的逍遥游的境界的时候,庄子面对自己面对社会生活时的无奈的苦笑,谁都无法逃脱,尽管你已经有一种超脱之情。所以一个笑字,又能概括全文。还有没有?
师:从它出现的频率看出来,其实我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已经看出来了。鹏,鸟,列子,宋荣子,从大到小,从寿命长的到寿命短的,其实都是庄子的哪句话啊?(生答“小知不及——”)诶,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因此小大之辩也能概括全文的主旨。无论是大还是小,都是有所待,唯一的区别只不过是什么啊?形体的大小而已。能否对达到逍遥游产生影响啊?不能。因为逍遥游是心在游而非形在游。
师:殊途同归,我们找到了如此多的字眼。同学们可以看出来,庄子写这篇逍遥游,里面饱含着许许多多的逍遥游以外的逍遥游。最后一个问题,同学们,除了内容是逍遥游以外,你还能找到其他哪些逍遥游?(下课铃声响)
生15:庄子对文章的描写方式和技巧感染我们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听懂了没有?庄子的笔法,逍遥游也。上至天下至地,前至动物,后到人间。忽大忽小。因此他的想象无所不在。所以我们讲,笔法技巧逍遥游。有抒情有议论有描写,庄子给我们设置了许多的逍遥游。还有吗?(生16答精神境界)精神境界的逍遥游,怎么说?其实也就是思维思想精神在尽情地逍遥游。再把你这句话分成另外一个分支的话,其实也能说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逍遥游。也许我读出了庄子的激情,因为他想象一只大鹏鸟,也许我还能读出庄子的想逍遥而不得的那种无奈。所以主旨的解读也是逍遥游的。一切一切,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都在说明逍遥游。(PPT)意随笔至,随文挥洒;想象丰富,境界开阔;解读多元,哲理丰富。逍遥游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他化形式。这篇文章留下了诸多的逍遥游,而我们对它的解读也应该是怎样啊?有自我的逍遥,不同的时候,读不同的庄子,你就会感觉到不同的哲理,读同一个庄子,你也能体会到不同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全部集中在文章对大鹏鸟的描写中。因此,这个时候,读大鹏鸟,请同学们读出大鹏鸟那种雄伟,那份悲壮,一起来读一遍。北冥有鱼,一二开始。(生读毕师范读)刚才同学们提到也字重要,都忘了。把所有的感情都聚集在这一段的朗读中。一起来。(生读)
师:所以在无数的地方,都隐藏了逍遥游的概念,文章中其他地方也有逍遥游。同学们的思维很敏锐,眼光也很独到,这就是你们这堂课学习的一个最大的收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