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2:死水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2:死水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1 15:00:48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死 水
闻一多
浓烈而真挚的爱国情思是其诗歌的灵魂。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音乐美:
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绘画美:
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    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
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    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    的整齐。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前新月派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新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两部诗集:
《红烛》(1923)《死水》(1928)。
他潜心钻研古籍,从唐诗出发,到楚辞、庄子、诗经、周易、神话,进而金石甲骨......,他在古代文化领域里尽情遨游,涉猎之广,用功之勤,考核之精,得到了郭老的高度赞扬。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特务用卑鄙手段暗杀于昆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这是对其不屈精神的高度评价。
写作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5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5年4月
死 水
闻一多
音频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它已经是风吹不动,腐烂呆滞,
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药可救。不如让它彻底
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二节,直承第一诗节的三、四句,从色彩、光泽上静态的描写
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四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
“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
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
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孽生的“花蚊”
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
有力的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
以动显静。
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的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
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
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看它造出个什么样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思考
1、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 “ 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
愤激之情。希望它“丑”上加“丑”,加速灭亡。
2、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丑陋不堪,污臭之极。
一沟绝望的死水。
3、“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
指当时的反动统治者。
4、“看它造出个什么样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
期望旧中国加速灭亡!
5、第五节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概括全诗内容。
死 水
凝滞的死水(第一节)总起
肮脏、污浊的死水(第2节)
腐烂变质的死水(第3节)
沉寂的死水(第4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以动衬静)
毫无希望的死水(第5节)
(总结)
结 构
1.本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请分析本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一沟死水:象征黏滞得流不动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黑暗的中国社会现实。
绝望的死水: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
讨论:
2.诗人选用了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的词语来描写这沟发着恶臭的死水,将丑恶写的很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
表 现 手 法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刺事物。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死水》的三美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诗歌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这是“绘画美”。
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这是“建筑美”。
《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式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1.节奏:每行四拍,音节抑扬顿挫
2.韵脚相协,韵律感强。.
翡翠
桃花
罗绮
云霞
绿酒
白沫
词藻华丽
以丑为美
(反讽)
每节四句,每行九字
节与节、行与行匀称整齐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
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攒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许惊醒你
我吩咐山灵保护你睡
也许你听着蚯蚓翻泥
听那细草的根儿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
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也 许
—葬歌
深沉的悲痛和愤激
澳 门 你 可 知 “ 妈 港 ” 不 是 我 的 真 名 姓 我 离 开 你 的 襁 褓 太 久 了 , 母 亲 ! 但 是 他 们 掳 去 了 我 的 肉 体 , 你 依 然 保 管 着 我 内 心 的 灵 魂 。
三 百 年 来 梦 寐 不 忘 的 生 母 啊 ! 请 叫 儿 的 乳 名 , 叫 我 一 声 " 澳 门 " ! 母 亲 !我 要 回 来 , 母 亲 !
台 湾 我 们 是 东 海 捧 出 的 珍 珠 一 串 , 琉 球 是 我 的 群 弟 , 我 就 是 台 湾 。 我 胸 中 还 氲 氤 着 郑 氏 的 英 魂 , 精 忠 的 赤 血 点 染 了 我 的 家 传 。 母 亲 , 酷 炎 的 夏 日 要 晒 死 我 了 ; 赐 我 个 号 令 , 我 还 能 背 水 一 战 。 母 亲 !我 要 回 来 , 母 亲 !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死水》教案
三维目标
1.体味本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4.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难点: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课前循环播放)
(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上周四,也就是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8周年的日子,8年前的这一天,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七子之歌》作为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也深受听众的喜爱。那么,同学们知道这首朴素真挚,深沉感人的主题歌歌词的作者是谁呢?
——闻一多,这是七十多年前闻一多《七子之歌》组诗中的一首,体现了身处异国的他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今天,让我们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一首蕴含着诗人深沉爱国情感的新诗《死水》。)
走近作者
(诗,是诗人情感的表达,要想更真切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我们有必要先知人论世。闻一多是谁呢?)
背景: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5年5月回国。
抗战爆发后,1938年闻一多任“西南联大”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上讲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当晚被特务暗杀。
与新诗:1923年印行第一部新诗集《红烛》,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分析“三美”,朗诵指导
(从新诗形式上讲,他提倡写作新格律诗,并提出了新格律诗写作的“三美”要求。《死水》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三美”。首先,什么是“三美”?)
“绘画的美”,指的是富于色彩的词藻的运用;(也就是说,诗人用一些容易引起人们视觉效果的五颜六色的词汇写诗,试图让读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副类似图画的画面。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一些富于色彩感的词语。大家预习了《死水》,诗中哪些词语具有色彩感呢?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分析绘画美>)
“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稳健有力。)
“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教师讲解理论后学生以第一节为例轻读体会后一起分析>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单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而从韵律上看,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比如“花”跟“霞”,“沫”跟“破”,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反复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研究研究如何朗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情感。要特别注意停顿,重读,节奏,语气。稍微点拨一下再放录音,学生跟读。)
诗文鉴赏
( 《死水》的“三美”我们就先体会到这里。
闻一多先生本人对《死水》特别欣赏,说《死水》不只长于技巧,其中还蕴含着他心中痛,心中的火。但自《死水》发表之日起人们对诗的思想内涵存在着争议。那么,闻一多到底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并破译诗歌情感的指南针——意象。《死水》一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是什么?——“死水”。)
对课文的理解
研读诗第一节
1、“死水”有什么特点呢?诗人的态度如何?哪些诗句或词语突出了死水这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诗的第一节。
明确: 凝滞 完全丧失生命力
死水的特点
肮脏 腥臭
作者态度:不如 扔 ;爽性 泼(愤激之语,厌恶)
研读诗第二、三、四小节
(好,诗的第一小节是总写,主要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从第二节起,诗人描绘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扔进死水沟以后的景象,那么,死水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呢?找个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诗的第二至第四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第二至第四节涉及到哪些意象?它们分别指什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死水的特点?)
2、第二至第四节涉及到哪些意象?它们分别指什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死水的特点?
明确:翡翠——铜绿
桃花——铁锈 色彩 光泽 静态
罗绮——油腻
云霞——霉菌
绿酒——臭水 形状
珍珠——白沫
歌声——蛙声 声音 动态
3、“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会因为作者的极力描绘变得美吗?真的会让我们相信是走进了珍宝店吗?为什么?
明确:不会——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全文的主旨>,(为什么呢?东施效颦的典故大家知道吗?(可让学生讲东施效颦的故事)也就是说一位丑女,她外表天生就很丑,不管她怎么涂脂抹粉,浓妆艳抹,搔首弄姿,不仅不会让她变得更加美丽,反而让人觉得更丑,更加恶心,甚至更加鄙夷,可东施自己却以丑为美。那么诗人在这里给丑陋的死水涂以美丽的外形,鲜艳的色彩,是否也是以丑为美呢?造成的效果是什么?——不仅没有让我们感到美反而觉得更丑,更鄙夷。那么,这种以极美的东西描绘极丑的东西,从事物的反面去表现事物并寄予一定的情感态度的艺术手法是什么?——反讽<从反面或反语来讽刺事物>。以鲜明的色彩,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
4、诗的第四节写青蛙的歌声,这里是否运用了反讽的手法?
明确:是,以青蛙耐不住寂寞叫出的声音反衬死水的死寂,让人感到这“死水世界”的死寂和绝望,这也是一种反讽的艺术手法。
5、 “死水”的象征意义
(从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死水不仅不美而且非常丑陋。那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沟死水呢?为写物而写物?不是的,肯定有其寓意,或者说象征意义。现在给同学们三个与死水有关的时间,大家联系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以前后桌4个同学为一组探讨死水的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
(1)从写作时间(1925)看:当是象征美国那黑暗的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从发表时间(1926)上看,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从诗集出版的时间(1928)上看,象征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大革命失败。
(关于死水的象征意义,我们更偏向于第三种理解,即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旧中国现状。)
研读第五节
(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诗人忍不住有一次揭露死水的真面目,更加肯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6、作者为什么说“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
明确: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的现状,他不存幻想:它是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他不是心如槁木死灰,他痛恨这丑恶的死水的存在,他痛恨,当然是要否定它,要让死水死亡。但“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并不是真的撒手,真的“让”,为什么?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在学校辛苦了一天回到家里,我们一般会干什么呢?我想更多的人选择放松,彻底放松,或沉溺于网络,或沉溺于青春偶像剧,或蒙头大睡。这时我们的父母看到了也许会在旁边不停地唠叨我们不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当父母的苦口婆心不能产生效果的时候他们会是什么心情?肯定很生气,有时甚至会说我不管你了,让你自生自灭算了,看你以后能干些什么?其实,我们仔细想想,父母真的不管我们,真的对我们彻底失望了吗?肯定不是,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这只是一种激愤之语,其实更是一种爱儿女深情的体现。同理,作者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并不是真的撒手,真的“让”, 而只是一种激愤之语,一种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联系背景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革命民主战士,而不是躲在书斋当他的学者读他的圣贤书。假如诗人的心真的就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话,那作家还在那里呼喊什么、呻吟什么;还在那里愤激、痛恨干什么?可以说,他的心是在为一沟死水而悲哀、而激愤。说到底,愤慨中有他的爱、有他的明智,有不可为之而为之的执着的、韧性的进取精神。
对犹如一沟绝望死水的丑恶的旧中国,闻一多先生除了厌恶,愤激,并于愤激中蕴涵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外,对祖国真的不抱任何希望吗?
其实,这句话还包含着他对未来朦胧的希望,对光明和美好的追求。为什么?大家知道这几个词: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凤凰涅槃吗?死水已经够丑恶了,还把它“让给丑恶来开垦”,是让其更加腐烂,更充分暴露其丑恶的本质,以期达到物极必反,加速其灭亡的过程。否定之否定,结论是肯定。绝望的死水的死亡,是新的诞生;是打破旧世界,置之死地而后生。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涅槃”,即再生的意思。
正如朱自清对这首诗看法:“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为了希望,他才让丑恶来开垦,他是要让丑恶彻底地暴露。”
全诗总结
诗人运用反讽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沟肮脏、腥臭、死气沉沉的绝望的死水。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