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1.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能否”与“具有重大的意义”前后不对应,应去掉“能否”。
2、市工会在最近一次会议上,女工部赵部长报告了全市女工学习、讨论十五大文件和各区县工会帮助下岗女工解决再就业的情况。
该句有两个主语,即“市工会”和“赵部长”。两主语并存造成句子结构混乱。应删去“市工会”这个主语,即把“在”宇调到句首。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 A.铃声响起,他急忙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操普通话的中年男子的声音说:“你被录取了。” B.这位江西姑娘在51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本次大赛惟一进入“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 C.老人在80岁的时候,还清楚地记得哥哥参加学生运动时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温情主义者。 D.“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
D
A项句式杂糅;B项搭配不当;C项:有歧义。
成语:衣锦还乡
请猜:一位明代作家
谜底: 归有光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1506年 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 5岁)开始读书
1513年 8岁)丧母
1528年 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 28岁)丧妻
1540年 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 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 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 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 66岁)病逝
作者简介
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一座桥梁。
项脊轩,书斋名,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义。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语 音
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迨 异爨 阖门
长号 扃牖 象笏
呱呱 老妪 先妣
中闺 扉 兀坐 庖 栖于 啸歌
万籁
xuān
lù
qì
yuán
dài
cuàn
yù
b
guī
fēi
gū
hé
hù
Jiōng
y u
sh n
y n
háo
wù
páo
qī
xiào
lài
第一段文言知识点补充
1、旧南阁子也
2、室仅方丈
3、雨泽下注
4、每移案
5、顾视无可置者
6、使不上漏
7、垣墙周庭
8、以当南日
9、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10、亦遂增胜
原来的,旧的
只有
向下,名词做状语
书桌
环顾
从上面,名词做状语
筑起围墙,名词做动词
用来抵挡
在
美景
邯郸学步:模仿别人却丧失了自己的原有的技能。含贬义
进退维谷: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例: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例:经过一个多月的斗争,来势汹汹的敌人在我军民合力打击下,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
√
第二段文言知识补充
1、先是
2、迨诸父异爨
3、内外多置小门墙,
4、东犬西吠
5、凡再变矣
6、尝居于此
7、先妣抚之甚厚
8、室西连于中闺
9、而母立于兹
10、娘以指叩门扉曰
在这之前,原先
等到、等待 分家
在里面在外面,名词做状语
向西,名词做状语
两次
曾经
对待
和
你 这里
用
第三段文言知识补充
1、大母过余
2、久不见若影
3、大类女郎也
4、比去,
5、以手阖门
6、读书久不效
7、顷之
8、他日汝当用之
9、瞻顾遗迹
10、令人长号不自禁。
来访、探望
你
很像
等到
用 关闭
收效,指取得科举功名
一会儿
你
回想往事陈迹
放声大哭
第四、五段文言知识补充
1、故尝为厨
2、余扃牖而居
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轩凡四遭火
5、殆有神护者
6、余既为此志
7、吾妻来归
8、或凭几学书
9、闻姊家有阁子
10、且何谓阁子
11、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以前
关闭窗户
根据、凭借
一共
大概
已经
女子出嫁
有时 桌子
听说
什么
于是 在、又
12、其制稍异于前
13、然自后余多在外
14、吾妻死之年所手
植也
式样与以前稍有不同
然而
亲手、用手,名词做状语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灰尘泥土向下渗漏,雨水直往下滴。每当挪动一下桌子,环顾四周也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到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渗漏下来,前面开了四扇窗,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原文
译文
又在庭院中错杂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添了美景。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我或俯或仰,高声放歌,大声吟诵,有时则静默独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然而庭院台阶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半墙上,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原文
译文
在这之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个完整的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来了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都在厅堂上栖息。庭院中先是扎上篱笆,后来砌上了墙,一共变动了两次。我家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间屋里住过。她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喂养过两代人,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原文
译文
屋子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来过,老婆婆常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的怀里,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到哭声用手指敲敲房门说:‘女儿冷吗?是想吃东西吗?’我隔着门板应声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从十五岁起,一直在这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很像个女儿家呀!”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原文
译文
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期待的吧!”一会儿,祖母拿着一块象笏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将来你用得上它。”回想起这些往事陈迹,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原文
译文
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句中主语“高校学生的培养”与后面后谓语搭配不当,应改为“高校培养的学生”。
2、王总把我们几个厂里的部门经理召集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只要大家能精诚团结,群策群力,就一定能把我们厂的经济效益搞上去!”
“几个厂里的部门经理”有歧义。改为:厂里的几个部门经理。
×
×
项脊轩的东面,以前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出行人。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却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原文
译文
我已经写完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归来后转达她的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间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原文
译文
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小轩也破败了,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因久卧病榻,心情无聊,于是叫人再次修理了这间南阁子,式样与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我以后大部分时间出门在外,不常在这里居住。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原文
译文
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的妻子在她去世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长得高大挺拔,像伞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原文
译文
1、凡再变矣
2、先妣尝一至
3、妪每谓余曰
4、殆有神护者
5、吾妻来归
6、吾妻归宁
再,两次。
妣,母亲。
每,常常。
殆,大概。
归,旧指女子出嫁。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
文言知识整理:实词
4、东犬西吠
向西面
词类活用
3、内外多置小门
在内外
1、雨泽下注
向下
2、使不上漏
从上面
(一)名词做状语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用手,亲手
1、垣墙周庭
筑起围墙
(二)名词做动词
2、乳二世
哺乳,喂养
3、执此以朝
上朝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使不上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判断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省略句
使之不上漏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省略句
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5、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被动句
归有光
学习目标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请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简要概括。
文章中心句
提示:根据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品情感
修葺前:
阴暗
修葺后:
幽雅
明确:可 喜
窄小
破漏
不漏
不暗
鲜明对比
对小阁子充满喜爱之情
小阁子的变化
(承上)
安 静
品情感
多可悲
1、家庭分崩离析
2、回忆亡母遗事
3、回忆祖母遗事
(补记)
5、回忆亡妻遗事
(启下)
对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4、项脊轩遭遇四次火灾
品情感
痛失亲人之悲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这一细节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同时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
细节描写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可以传达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品细节
小组讨论:
文章三、五段多处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细节描写,请谈谈你的理由。
品细节
祖母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和充满期望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小结
亡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突出夫妻恩爱,并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小结
《项脊轩志》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①取材方面的借鉴:以小见大
②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要想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要善于观察生活,从中提炼出真实、生动的细节,加以细腻描绘,就会起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1、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往往而是(到处)
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B.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
巩固训练
D
过:来访、探望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
乳:名词做动词,其他三项都是名词做状语
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D
D项是一般疑问句
4、文章最后一段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A
作业:
1、完成《名师大讲堂》相关练习
2、预习《赤壁赋》。
运动会刚结束,请打开你的记忆之门,捕捉运动场上某一个精彩的镜头,写一段细节描写,50——100字。(可以写参赛者或观众,可以写自己或他人)
扩展训练
项脊轩志
多可喜
多可悲
1、家庭分崩离析
2、悼念亡母
3、怀念祖母
补记
4、回忆亡妻
对小阁子的喜爱
回顾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2、凡再变矣
1、迨诸父异爨
3、大母过余曰
4、比去,以手阖门
5、殆有神护者
两次
等待,等到
来访,探望
等到
大概
(二)指出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
2、东犬西吠
1、雨泽下注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乳二世
向西面,名词做状语
向下,名词做状语
用手、亲手,名词做状语
哺乳、喂养,名词做动词16.项脊轩志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归有光(1506~1571) 字熙首,一字开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9岁能文,弱冠通五经、三史。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嘉靖二十一年徙居安亭“四美堂”,读书论道13年,从游者甚众,时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举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令,迁顺德通判。进南京太仆寺丞,掌管内阁的诏书起草,修撰《世宗实录》。
归有光擅散文,朴素简洁,感情自然动人。王锡爵称其作品“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语言之外”。姚鼐谓其作品“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
归有光讲学安亭,对嘉定的文化发展影响极大。阎百诗谓:“隆庆以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得有光之真传也”。
归有光对嘉定一带水利民生亦深为关切,在《三吴水利录》、《论三吴赋役水利书》、《与嘉定诸友书》、《与县令书》等文中,对吴淞江的治理和赋役直抒己见,得到应天巡抚海瑞的重视和采纳。著有《震川文集》30卷、《别集》10卷、《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行于世。
【背景感知】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识记积累】
1. 正音:扃牖(jiōng yǒu)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 qī) 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yù) 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ū gū)
2. 古今异义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3. 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到、来,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4. 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5. 词类活用
⑴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⑵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⑶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⑷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6. 句式
⑴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⑵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⑶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7.文学常识: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课文初探】
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2.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详细分析。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3.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正确的是( )
①日过午/已昏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③鸡/栖于厅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⑥述诸/小妹语 ⑦然/自后/余多在外
A. ①③⑤⑦ B.②④⑤⑥
C. ①④⑥⑦ D.①②③④
4.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疑难探究】
1.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2.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文段精析】
(一)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4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B.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孔子述三五之法,明周公之业 贫者自南海还 C.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D.名达于缙绅间
臧太守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 大阉之乱,缙绅而
能不移其志者
2.“垣墙周庭”的意思是“在院子周围砌上墙”,其中作为动词用的词是: ( )
A.垣 B.墙 C.垣墙 D.周
3.本段从 、 、 几个方面写老屋;老屋一经修葺,便生意盎然,可爱可喜。
4.作者在环境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
突出静的句子是 ,以动显静的句子是 ,动静高度和谐,给人以美感。
(二)阅读以下语段,回答5—6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 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 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5.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室西连于中闺 B.东犬西吠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北救赵而西却秦
6.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迨诸父异爨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②客逾庖而宴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A.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不同
B.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C.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D.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三)阅读以下语段,回答7—9题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 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 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7.下边各句中加点的词有的现代汉语已经不用,有的意义古今有别,请分别予以解释: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
②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 )
③或凭几学书 ( )
④后五年,吾妻来归 ( )
⑤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
⑥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
8.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9.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妣抚之甚厚 抚:对待。
B.一日,大母过余曰 过:到……来。
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得到功名。
D.其制稍异于前 制:制造。
2.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B.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②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①内外多置小门 ②顾视无可置者
D.①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②今已亭亭如盖矣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偃仰:安居,休息。
B.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兀坐:坐在高高的凳子上。
C.令人长号不自禁 长号:大哭。
D.后五年,吾妻来归 来归:嫁到我家来。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5.下列括号中的词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轩)不上漏
B.顷之,(大母)持一象笏至
C.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于轩)
D.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7.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庭中通南北为一——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B.妪,先大母婢也——这位老婆婆,是侍侯我去世的祖母的仆人
C.余扃牖而居——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
D.今已亭亭如盖矣——现在已经高高矗立,直径像车轮子一样粗了
8.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三讲”之后,广大干部的思想觉悟大幅度提高,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指日可待。
B.他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望着丰收在即的庄稼,情不自禁直线地哼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C.姑娘们亭亭玉立的姿态,潇洒大方的举止,引来了无数羡慕的目光。
D.锣鼓一响,灯光变暗,剧场里万籁俱寂,剧幕拉开,演出开始了。
【阅读提升】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1—3题
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曰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职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思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官至九卿,封列侯。 (《三国志》)
1.对此段内容理解全面的一项
A.本段主要赞扬了王思引分自责,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B.本段主要赞扬了习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无怨言的那种重情重义的精神。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恕,则习所谓自经子沟读而莫之知也。
C.本段比较全面写了王思这个人物,一方面,引分自责,另一方面,苛碎无大体。
D.本段主要写了太祖心胸开阔,能够原谅下臣之过,不加追究。
2.以下加黑词都是官职升迁的词汇,按升、降、不升不降归为三类,选出归类正确的一组( )
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④后同时擢为刺史
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⑥再迁为太史令
⑦初辟司徙府,除左著作郎
⑧贺卿得高迁
⑨徙齐王信楚王
⑩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A.①④⑥⑧⑩/③⑨/②⑤⑦
B.①⑥⑧⑩/③⑨/②④⑤⑦
C.①⑥④⑧/③⑩/②⑤⑦⑨
D.①④⑥⑧⑩/③/②⑤⑦⑨
3.解释加黑词的意思
①教召主者,将加重辟 ( )
②唇吻翕辟 ( )
③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 )
④连辟公府,不就 ( )
⑤秦国辟远 ( )
⑥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 ( )
【语言表达】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添加必要的词语)
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的尼采的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里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①
②
③
【写作训练】
请以“生命”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6.项脊轩志
【课文初探】
1.①先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再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最后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2.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3.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1.C 2.B 3.A 4.D 5.B 6.D
【疑难探究】
1. 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2.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文段精析】
1、D 2、C 3、窄小、破漏、阴暗
4、突出静的句子是:“庭阶寂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以动衬静的句子是:“万簌有声”“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5、C 6、C
7、①十五岁 ②女子出嫁回娘家省亲爱 ③写字 ④女子出嫁 ⑤那么 ⑥形式、规制 8、A 9、略
◎拓展提升
【基础知识】
1.D(制:形式,规制。)
2.B(处所,相当于“在”。A.①每逢。②常常。C.①设置。②安置,放置。D.①然后。②已经。)
3.B(兀坐:端坐。)
4.A(B.到处。C.男子15岁。D.学写字。)
5.B(“大母”应为“妪”。)
6.C(名词作状语。ABD名词用作动词。)
7.D(像车上撑着的巨伞一样丛立着。)
8.D(熟语与上下文自相矛盾。)
【阅读提升】
1、B。因为习以身代思在前,思引分自责在后。太祖主要赞的是习的义,思的职分。 2、D。“左迁”是贬官,“迁”是升官,“徙”是一般调职,“除”“拜”是授官。 3、①刑法 ② 打开 ③开辟④ 征召 ⑤偏僻
⑥邪僻、淫乱
【语言表达】
①尼采曾把下蛋母鸡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
②中国传统里有一个痛苦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的意见;
③尼采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喻恰恰符合这个意见。项 脊 轩 志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黄洁洁
一、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 而母立于兹 ( )
二、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 ( ) 余久卧病无聊( )
往往而是( ) 三五之夜 ( )
余自束发 ( ) 偃仰啸歌( )
三、重点虚词
以:以当南日( ) 以手阖门( )
娘以指叩门扉曰( ) 能以足音辨人( )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而:墙往往而是( )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 )
客逾庖而宴 ( ) 而母立于兹( )
余扃牖而居( )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
于:然予居于此(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鸡栖于厅( ) 其制稍异于前 ( )
室西连于中闺( )
之:三五之夜( ) 先妣抚之甚厚( )
顷之,持一象笏至( ) 儿之成,则可待乎( )
他日汝当用之(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为:始为篱,已为墙 ( ) 轩东故尝为厨 ( )
庭中通南北为一 ( )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 )
四、重点词语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3、比去,以手阖门( ) 4、吾妻来归( )
5、始为篱,已为墙( ) 6、殆有神护者( )
7、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 8、凡再变矣( )
9、大母过余曰( ) 10、吾儿,久不见若影( )
11、竟日默默在此( ) 12大类女郎也?( )
13吾妻归宁( ) 14或凭几学书( )
五、词类活用
1、乳二世 ( ) 2、客逾庖而宴 ( )
3、执此以朝 ( ) 4、吾家读书久不效 ( )
5、垣墙周庭( ) 6、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
7、多可喜,亦多可悲 ( ) 8、东犬西吠 ( )
9、前辟四窗 ( ) 1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六、特殊句式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3)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5) 室西连于中闺 6) 鸡栖于厅
7) 其制稍异于前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括号省略了的成分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 ( )借书满架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4) 使( )不上漏
5) 明月( )半墙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七、应用选择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
A.渗漉(lù) 偃(yǎn)仰 B.垣墙(huān) 栏楯(shǔn)
老妪(ōu) 呱呱(guā)坠地 脊背(jǐ) 情不自禁(jìn)
C.扃牖(yǒu) 异爨(cuàn) D.茶几(jī) 省亲(shěng)
姊妹(zǐ) 奴颜婢(bì)膝 阖门(kē) 如丧考妣(bǐ)
2.下列划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③妪每(每次)谓余曰 ④大母 过(路过)余曰
⑤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⑥妪(妇女的通称)每谓余曰
⑦而母立于兹(这儿) ⑧大类女郎也(像)
A.①④⑤ B.②⑥⑦ C.③⑥⑧ D.②④⑧
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执此以朝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句中划线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而母立于兹 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 D.先妣抚之甚厚
5.下列句中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 )
A.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语未毕,余泣 D.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6.请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
A.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B.大行不顾细谨
C.顾不如蜀鄙之僧 D.三顾频烦天下计
(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 )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愚人之所以为愚
C.庭中始为篱 D.余既为此志
(3)轩东故尝为厨 ( )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大人故嫌迟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儿之成,则可待乎 ( )
A.三五之夜 B.先妣抚之甚厚
C.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 )
A.学而时习之 B.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C.张良是时从沛公 D.不拘于时,学于余
(6)比去,以手阖门 ( )
A.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B.天涯若比邻
C.朋比为奸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7)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
A.朝服衣冠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 D.朝济而夕设版焉
(8)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
A.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革灭殆尽之际
C.百战不殆 D.兢兢业业,无殆无荒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他日汝当用之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8.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某所,而母立于兹(“某所”为所字结构)
9.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娘以指叩门扉
C.比去,以手阖门 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0.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 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1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室西连于中闺 B.东犬西吠
C.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 D.北救赵而西却秦
12.对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迨诸父异爨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②客逾庖而宴 老翁逾墙走
A.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 不同
B.两个“迨”字相同,两个“逾”字也相同
C.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字相同
D.两个“迨”字不同,两个“逾”也不同
13.对句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③先妣尝一至 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4.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
A.余既为此志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县官且顺群臣言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纵一苇之所如
15.对下列句中的“归”字理解正确的一项( )
①吾妻来归 ②吾妻归宁
A.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出嫁”。
B.意思不同,①表示“出嫁”,②表示“回娘家”。
C.意思相同,都表示“女子回娘家”。
D.意思不同,①表示“回娘家”,②表示“出嫁”。
16.对句中三个“其”字指代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其后六年 ②其后二年 ③其制稍异于前
A.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南阁子
B.①吾妻归宁 ②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C.①吾妻来归 ②室坏 ③南阁子
D.①吾妻来归 ③吾妻死 ③整治后的南阁子
17.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陈胜者,阳城人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客逾庖而宴 D.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某所,而母立于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9.文末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20.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10年北京卷)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1)清优主之 (2)不害清之为富也
B、(1)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2)清不以怠遇其人
C、(1)清其有道者欤 (2)执其道不废
D、(1)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2)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项脊轩志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C 6.1、A 6.2、B 6.3、A 6.4、C 6.5、B 6.6、D 6.7、C 6.8、A 7、D 8、D 9、A
10、D 11、A 12、C 13、D 14、A 15、B 16、D
17、D 18、B 19、A
20、①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
②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③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④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安居在这里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课外文言文阅读
6、D 7、D 8、A 9、B
10、(5分)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译文】
宋清,他是长安西边药场的人,储存有好的药材。有从深山大泽采药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来,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来辅助配合药方,往往容易有效,大家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头痛、皮肤痛的人们,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地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或者有些他不认识的人,打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并不拒绝对方。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最后就不再多说话。市场上的一般人因为宋清的奇特,大家都笑他说:“宋清,真是个大白痴啊!”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的人吧!”宋清听了后说:“我宋清只是个赚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有道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白痴的人也错了。
宋清买卖药材四十年了,所烧掉的债券、欠条有数十到数百人,他们有的人做了大官,有的人管理好几州大的地方,他们的俸禄好多好多,要送礼物给他的人真是不绝于户。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甚至)即使赊欠到死的人成千上百,也不妨碍宋清成为富有的人啊!他赚钱取利是看得长远,因为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那里像一般的小商人呢?偶尔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大为愤怒,接着就相互詈骂而成为仇人。他们的赚钱取利,不是很肤浅很狭隘吗?依我看来,真正的白痴,大有人在啊。宋清实在是因为这个样子而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保持这样的作风而不停止,最后也因此而富有。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拋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我观察现今一般人与人交往,在对方得势的时候就拚命去附从,而在对方失势的时候就翻脸拋弃,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的作为了。世俗上的话,大家都只会说“交友像做买卖的‘市道交’”。唉!宋清是个商人,现今一般人与人交往,有能像宋清那样希望回报、看得久远的人吗?如果幸运地出现了几个人的话,那么天底下那些贫穷困顿、被人废弃被人屈辱而能够不死的人就多了,(这么说来),“市道交”又那里可以少呢?有人说:“宋清并不是市道交的人啊!”柳先生说:“宋清住在市场里面,却不作市侩买卖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身居官府,待在乡里、待在学校,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做着市侩买卖的行为,真悲哀啊!(这么说来)宋清就不单单和市场里的人不一样而已了啊!”
(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答案:
5、B
【解析】B.容止:仪容举止(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止”即有“居住、止息”意,所以此词不单指“形貌”。
6、B
【解析】②表现其妻之贤惠,④表现其妻子之贤、明事理,⑥表现其妻把文章看的很重。
7、C
【解析】“西兵未解”、“盗贼暴起于江淮”指西部边境战争威胁未能解除、江淮地区盗贼作乱,并非指“西兵进攻江淮地区”。
8、(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喷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解析】(1)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
(3)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附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又有味;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卑微,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作乱,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来。我作为妇人,死了还得能有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多才能如此。(此处翻译值得商榷,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安居贫而不困,一是性识明而知道理,对上文的总结。可翻译为: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的情形,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像这样。“之所以”可不必译出。)哎!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的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弥补我的悲痛。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