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
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yīn
yūn)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
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
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894年---1895年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战争的基本情况;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危害。
2.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3.了解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4.知道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基本情况和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学习目标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急需大量的工业原料和销售市场,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背景
战前的日本
一.甲午中日战争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前
与
后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
背景
战前的日本
明治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日本曾制定过一个大陆政策。征服朝鲜;侵占中国的东北;征服中国;称霸世界。
我国对待中国、朝鲜之法,无须因其为邻国而有所顾忌,只能按照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方式方法加以处理。——《福泽谕吉全集》
背景
1892:23万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
1892:41%
1890:31.6%
1881:16.6%
战舰:31艘
(5.9万余吨)
鱼雷艇:24艘
(1400余吨)
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1883—1894,日本共开支陆海军军费2.69亿日元.
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
战前的日本
背景
战前的中国
材料一: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1894年),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光绪大婚庆典(1889年),耗费银子500多万两。
材料二:日本……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李鸿章
清政府国力日趋衰败,军备废弛
大清国
日本国
朝
鲜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5月东学党起义
背景
到了6月中旬,日本在朝军力已经是清军的2倍,中日战争迫在眉捷。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
导火线
总结
经过
①丰岛海战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经过
②平壤战役
结果:1894年9月,平壤陷落。
③黄海海战
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日本夺取了制海权。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④辽东半岛战役
旅顺大屠杀
据英国人艾伦的《龙旗翻卷之下》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据《旅大史话》记载:(两万具)尸体抬了一个月才抬完。
旅顺全城两万余人,仅为日军清理尸体的36人幸免。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美国纽约《世界报》
⑤威海卫战役
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失败原因是什么?
《失败原因》
材料二: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三:战争以如此结果收场,李鸿章不禁老泪纵横。其实李鸿章了解中日海军的实力对比,并不主张开战。在甲午战争初期,李鸿章曾上了《覆陈海陆兵数》的奏折,其中说:“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
读一读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1)清政府的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4)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失败原因》
1895年《马关条约》
1895年中日谈判,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
伊藤博文
《马关条约》的内容
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三地
赔二亿
增口岸
允设厂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抢夺中国原料和廉价劳动力,阻碍着中国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款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
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③增开口岸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④在华设厂。
④经济侵略加剧
①割地面积增加
②赔款数额倍增
③侵略深入腹地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合作探究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新变化: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对中国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危害最大。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纽约时报》评论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俄国的盟国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还
辽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以此事件为契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一)沙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漫画:列强瓜分中国
《时局图》是根据兴中会会员谢瓒泰1898年发表在香港报纸上的漫画改绘的,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图中北极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肠代表德国;大青蛙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
图的东南面有一只秃鹰正向中国飞来,它代表美国,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迟到者”,但它不会吃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残羹剩饭就善罢甘休,而是另有企图和阴谋……
门户开放政策
提出时间
提出者
内
容
1899年
美国
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
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
华政策上的矛盾。
实质
知识小结
东学党起义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大战、威海卫战役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列强瓜分狂潮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岳飞
D.关天培
2.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C
B
3、《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不利的是(
)
A.割让台澎地区
B.允许开办工厂
C.赔偿巨额军费
D.增开四口通商
4、《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经济侵略的特点的是(
)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C.开辟内河航线
D.允许日在通商口岸设厂
B
D
5.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
)
A.开埠通商
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
D.开办工厂
D
6、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B.清朝腐败无能、避战求和
C.列强纵容侵略
D.清将贪生怕死
7、以下事件和1895年《马关条约》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北伐战争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