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上化学自我综合评价(一)绪言、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件43页+原卷附解答)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九上化学自我综合评价(一)绪言、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件43页+原卷附解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26 16:55: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自我综合评价(一)  
[测试范围:绪言、第一单元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20·宁夏]
下列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  )
A.合成新药
B.开发新能源
C.研究物体运动
D.研制新型材料
2.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  )
A.烧制陶瓷
B.制作指南针
C.制造火药
D.制造青铜器
3.下列关于“化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化学能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型材料
B.化学能合成新的药物,帮助人类战胜疾病
C.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4.[2020·河北]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
A.气体膨胀
B.石蜡熔化
C.火药爆炸
D.光的色散
5.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
A.变色
B.有其他物质生成
C.放出气体
D.生成沉淀
6.[2020·本溪]
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颜色、状态
B.密度、硬度
C.氧化性、可燃性
D.熔点、沸点
7.盛放酒精的试剂瓶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
图1-Z-1
8.[2020·自贡]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图1-Z-2
9.在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  )
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
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
D.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用外焰固定加热
10.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硬度,关注物理性质
B.观察蜡烛能否燃烧,关注化学性质
C.关注物质的变化,受热时石蜡熔化是化学变化
D.熄灭后的白烟能燃烧,说明白烟不是二氧化碳
11.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与所涉及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
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
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
1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
A.用冰水降温
B.用高能燃料推动火箭升空
C.用金属铝制作导线
D.用生铁铸成锅
13.下表是鉴别生活中一些物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的方法
A
锌片和铜片
观察颜色
B
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加澄清石灰水
C
食盐和白糖
观察颜色
D
氧气和二氧化碳
伸入燃着的木条
14.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
图1-Z-3
15.[2020·枣庄]
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1-Z-4甲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1-Z-4
A.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B.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84%
二、填空题(共24分)
16.(3分)请用“一定”或“不一定”填空。
(1)发光、放热的变化    是化学变化。?
(2)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是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中    伴随着物理变化。?
17.(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通常状况下,氯气是一种①黄绿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②易与碱性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③可用于氯碱工业、制药业及医院、游泳池、自来水的消毒等。
请总结氯气的有关知识。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均填序号)?
18.(5分)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其变化或性质对应的字母: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把块状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    。?
19.(7分)根据如图1-Z-5所示仪器回答问题。
图1-Z-5
(1)写出B、F仪器的名称:B    ,F           。?
(2)写出仪器G的用途:            。?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填名称)。?
(4)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的仪器是    、    (填字母)。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          保持相平。?
20.(4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观察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
(1)检查如图1-Z-6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操作为 
。?
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图1-Z-6
(2)欲将块状石灰石放入试管中,正确的操作是                
                  。?
(3)量取5
mL稀盐酸加入上述试管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冒出,石灰石逐渐变小,同学们判断该变化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实验完毕后,将清洗干净的试管    (填“正”或“倒”)放在试管架上。?
21.(2分)我国曾发生多起误将亚硝酸钠当作食盐放入饭菜而引起的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项目
亚硝酸钠
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
溶解性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
熔点
271

801

沸点
320
℃时会分解,生成有臭味的气体
1413

跟稀盐酸混合
放出红棕色的气体
不反应
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一种方法:?
 。?
三、实验探究题(共39分)
22.(1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酒精的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的火焰分    层。将一根火柴横放在火焰中片刻后取出,发现火柴梗两端    (填“先”或“后”)烧焦。说明酒精灯火焰的    温度最高。?
(2)联想到对石蜡燃烧生成物的探究,他们决定对酒精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
[作出猜想]
①酒精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②酒精燃烧会生成     。?
[实验验证]
验证猜想①的方法是 
,?
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某同学将一个干冷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以此来验证猜想②,若观察到            ,证明猜想②正确。?
[得出结论]
酒精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    。?
23.(21分)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实验1: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将两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1)实验①的现象为           ,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    (“物理”或“化学”)变化。?
(2)实验③的目的是 
。  ?
(3)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                        。?
小芳对实验②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实验2:
序号




实验
操作
实验
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4)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
(5)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    。?
[实验反思]
(6)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氧气
C.实验1的②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
D.若把燃着的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四、计算题(共7分)
24.一块面积为50000
m2的绿化区域,种植了夹竹桃、垂柳、大叶黄杨等绿色植物,它们对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晴天时,通常每天每平方米叶片约吸收2.5
g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试计算,在一个月(以30天计算)内这片绿化区域最多能吸收多少吨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教师详解详析
1.C [解析]
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研究物体运动,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2.B 3.D
4.C [解析]
气体膨胀,只是体积发生改变;石蜡熔化,石蜡的状态发生改变;光的色散,是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以上三个变化都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有其他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5.B 
6.C [解析]
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都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氧化性也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7.B
8.C [解析]
振荡试管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来回摆动。
9.C [解析]
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可能会造成液体喷溅伤人,但不会造成试管破裂。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容易造成液体喷出试管,不会造成试管破裂。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可能使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的正确做法是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10.C
11.B [解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植物的生长包含光合作用,生成了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北风卷地白草折”,北风吹折白草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枯”的过程生成了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雪尽”指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物理变化。
12.B 13.C 14.C 
15.D [解析]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但剩余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还有水蒸气、氮气等其他气体。
16.(1)不一定 
(2)一定
(3)一定
17.① ② ③
18.C A A B D
19.(1)烧杯 铁架台(带铁圈和铁夹)
(2)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3)试管
(4)C D 凹液面的最低处
20.(1)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
(2)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石灰石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
(3)化学 
(4)倒
21.取少量待测物质于试管中,加热到320
℃以上,若产生有臭味的气体,则该物质为亚硝酸钠;若无明显现象,则该物质为氯化钠(或取少量待测物质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该物质为亚硝酸钠;若无明显现象,则该物质为氯化钠。合理即可)
22.(1)三 先 外焰
(2)[提出问题]
酒精燃烧的生成物有什么 
[作出猜想]

[实验验证]
将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得出结论]

23.(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
(2)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3)向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等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4)不成立
(5)①③(或①④或①③④)
(6)AC 
24.解:在一个月内这片绿化区域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质量为
50000
m2×30
d×2.5
g/(m2·d)=3750000
g=
3.75
t。
答:在一个月内这片绿化区域最多能吸收3.75
t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3张PPT)
自我综合评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2020·宁夏]
下列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
A.
合成新药
B.
开发新能源
C.
研究物体运动
D.
研制新型材料
C
[解析]
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研究物体运动,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2.
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是(
)
A.
烧制陶瓷
B.
制作指南针
C.
制造火药
D.
制造青铜器
B
3.
下列关于“化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能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型材料
B.
化学能合成新的药物,帮助人类战胜疾病
C.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
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D
[解析]
气体膨胀,只是体积发生改变;石蜡熔化,石蜡的状态发生改变;光的色散,是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以上三个变化都没有其他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有其他物质(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
[2020·河北]
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气体膨胀
B.
石蜡熔化
C.
火药爆炸
D.
光的色散
C
5.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
变色
B.
有其他物质生成
C.
放出气体
D.
生成沉淀
B
[解析]
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都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必须通过燃烧这一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氧化性也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6.
[2020·本溪]
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颜色、状态
B.
密度、硬度
C.
氧化性、可燃性
D.
熔点、沸点
C
7.
盛放酒精的试剂瓶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
B
8.
[2020·自贡]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C
[解析]
振荡试管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来回摆动。
9.
在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
A.
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
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
C.
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
D.
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用外焰固定加热
C
[解析]
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可能会造成液体喷溅伤人,但不会造成试管破裂。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
,容易造成液体喷出试管,不会造成试管破裂。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可能使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的正确做法是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10.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硬度,关注物理性质
B.
观察蜡烛能否燃烧,关注化学性质
C.
关注物质的变化,受热时石蜡熔化是化学变化
D.
熄灭后的白烟能燃烧,说明白烟不是二氧化碳
C
11.
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与所涉及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
B.
“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
C.
“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
D.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
B
[解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植物的生长包含光合作用,生成了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北风卷地白草折”,北风吹折白草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枯”的过程生成了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雪尽”指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物理变化。
12.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
用冰水降温
B.
用高能燃料推动火箭升空
C.
用金属铝制作导线
D.
用生铁铸成锅
B
13.
下表是鉴别生活中一些物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的方法
A
锌片和铜片
观察颜色
B
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加澄清石灰水
C
食盐和白糖
观察颜色
D
氧气和二氧化碳
伸入燃着的木条
C
14.
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C
15.
[2020·枣庄]
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甲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
体积分数为
B.
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C.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解析]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但剩余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还有水蒸气、氮气等其他气体。
二、填空题(共24分)
16.
(3分)请用“一定”或“不一定”填空。
(1)
发光、放热的变化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2)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________是化学变化。
一定
(3)
化学变化中________伴随着物理变化。
一定
17.
(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通常状况下,氯气是一种①黄绿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②易与碱性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③可用于氯碱工业、制药业及医院、游泳池、自来水的消毒等。
请总结氯气的有关知识。
物理性质:______;化学性质:______;用途:______。(均填序号)



18.
(5分)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其变化或性质对应的字母: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______,把块状硫粉碎______,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______,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____,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______。
C
A
A
B
D
19.
(7分)根据如图所示仪器回答问题。
(1)
写出
仪器的名称:B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
铁架台(带铁圈和铁夹)
(2)
写出仪器G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3)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填名称)。
试管
(4)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____(填字母)。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平。
C
D
凹液面的最低处
20.
(4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观察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
(1)
检查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操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
(2)
欲将块状石灰石放入试管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石灰石放在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立起来
(3)
量取
稀盐酸加入上述试管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冒出,石灰石逐渐变小,同学们判断该变化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化学
(4)
实验完毕后,将清洗干净的试管______(填“正”或“倒”)放在试管架上。

21.
(2分)我国曾发生多起误将亚硝酸钠当作食盐放入饭菜而引起的中毒事件。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项目
亚硝酸钠
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
溶解性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
熔点
沸点
时会分解,生成有臭味的气体
跟稀盐酸混合
放出红棕色的气体
不反应
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一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少量待测物质于试管中,加热到
以上,若产生有臭味的气体,则该物质为亚硝酸钠;若无明显现象,则该物质为氯化钠(或取少量待测物质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该物质为亚硝酸钠;若无明显现象,则该物质为氯化钠。合理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共39分)
22.
(1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酒精的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
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的火焰分______层。将一根火柴横放在火焰中片刻后取出,发现火柴梗两端______(填“先”或“后”)烧焦。说明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温度最高。


外焰
(2)
联想到对石蜡燃烧生成物的探究,他们决定对酒精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猜想]①酒精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②酒精燃烧会生成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
酒精燃烧的生成物有什么
[作出猜想]

[实验验证]验证猜想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
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将一个干冷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以此来验证猜想②,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猜想②正确。
[得出结论]
酒精燃烧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________________。
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23.
(21分)化学小组用排水法收集了呼出气体,通过实验1比较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实验1: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将两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
哈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无色液滴,另一块无明显变化
(1)
实验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呼吸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物理”或“化学”)变化。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
(2)
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3)
小明指出实验①不能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芳对实验②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2进行验证。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猜想2:木条熄灭是因为呼出气体比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向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倒入等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实验2: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燃着的木条熄灭
燃着的木条熄灭
(4)
由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猜想1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不成立
(5)
实验2中,能证明猜想2成立的实验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③(或①④或①③④)
[实验反思]
(6)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B.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没有氧气
C.
实验1的②中,燃着的木条熄灭的原因还可能与水蒸气含量增多有关
D.
若把燃着的木条伸入体积比为1:1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会观察到无明显变化
AC
四、计算题(共7分)
24.
一块面积为
的绿化区域,种植了夹竹桃、垂柳、大叶黄杨等绿色植物,它们对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晴天时,通常每天每平方米叶片约吸收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试计算,在一个月(以30天计算)内这片绿化区域最多能吸收多少吨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答案]
解:在一个月内这片绿化区域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质量为

答:在一个月内这片绿化区域最多能吸收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