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湖南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赛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再别康桥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思路,体味诗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认真揣摩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感悟诗人用彩笔描绘出来的康桥秀丽风光,学习营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4.了解新诗的发展简史,了解徐志摩等现代诗人的简历和诗歌风格。
教 学 重 点 1.感悟徐志摩诗歌自然优雅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和散发出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理解全诗“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征。
教 学 思 路 激趣导入——深情朗读,感受诗人的离情别绪; 朗读赏析——领会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朗读探究——分析诗歌首尾回环的结构,领会“三美”特征,品味诗歌语言。
主要 教学 方法 朗读赏析为主,讨论探究为辅。
教 学 资 源 有关诗人徐志摩、“新月派”及其“三美”诗歌创作主张的相关资料。 剪辑“美丽剑桥”的录像片和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 电影《人间四月天》的部分镜头。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以情景导入课题: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播放《人间四月天》的部分镜头,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 谈谈自己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了解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加深对“新月诗派”的了解。
二、 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根据背景资料,本诗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眷恋之情。 2.诗人在离别时,写下了康桥的哪些风光?明确:可以概括出几幅画面---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清潭。 1.听录音,整体感知。 2.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 3.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由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诗歌内容、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三、 分析鉴赏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向西天云彩作别,为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既有难分难舍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伤感。 2.结合注释默读诗歌,理清线索,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梳理诗歌结构。 明确: 第一节: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时的情景;第二节: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 第三节:康河的水草; 第四节:榆树下的清潭; 第五节: 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第七节:呼应开头。 1.如何理解《再别康桥》的独特构思? 2.诵读第2至第6节,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3.试与第一节诗相比,谈谈对最后一节诗的理解。 1.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思想内容。 2.根据诗歌内容划分诗歌的结构层次,领会诗歌的构思特点。
四、 拓展探究 1.诗中写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阅读一、六、七节,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写出诗人悄悄离别康桥时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凄婉而哀伤的。 2.上述诗人的感情反差是怎样造成的?这种反差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诗人情感的巨大反差,是他从梦想跌入现实后心理轨迹的真实体现。康桥夕阳中的金柳,碧绿的水草,以及远处梦幻般的彩虹和星群构成的康河晚景,正如诗人自由的理想王国,它给了诗人多少欣慰与兴奋!当诗人“梦”回故里,祖国残酷的现实又使他不得不与“自由王国”作深情的告别,哀伤之情油然而生。 看大屏幕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歌:《雪花的快乐》,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1.“雪花”这个意象具有怎样的含义?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通过朗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语言品味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节奏整齐,押韵和谐。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诗歌的“绘画美”。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诗歌的“建筑美”。 分析“新月派”提倡的“三美”诗歌创作的主张。
六、作业设计 1.对诗歌美的探索是无止境的,选择自己最欣赏的几句诗,写出自己的感受; 2.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偶然》,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思想内容。 朗读、分析、鉴赏 检测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思想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本教学设计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提纲挈领地抓住课文重点和难点,通过反复朗读达到让学生自己领悟诗歌的目的,让学生懂得诗歌的鉴赏过程:知人论世、联想想象、分析意象意境、把握抒情和表现方法、分析思想内容等。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在充分利用教材、读写结合尤其是写的训练方面还可以加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