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济南的冬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
新课导入
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冬天。
说起冬天,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温暖的春意。
今天,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如水墨画般的济南的冬天吧!
1.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感情。
3.品味精美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品有《骆驼祥子》《龙须沟》
《茶馆》《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作者简介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
背景介绍
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认识字词
⑴响亮: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与上文“响晴”意义相近。
⑵温晴:天气温暖、晴朗。
⑶出奇:特别、不寻常。
⑷安适:安静而舒适。
⑸慈善:原指仁慈、善良,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本课指温和,合人心意。
⑹贮蓄:储存积蓄。
⑺空灵:本课指清亮,透明。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朗读课文,思考:
1.用一个词概括济南的冬天天气的总的特征。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初读感知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运用对比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
“怪事”
“害怕”引出“宝地”,文章紧紧抓住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作者为什么拿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对比?
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有关联的。老舍在25
岁前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伦敦任教,生活了6年,在离英回国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知道了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
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标题不可以换。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
“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在写山时,为什么还写了济南人的表现?
写济南人在冬天“面上含笑”的表情,“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的心理,正好印证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卧“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现出济南冬天的安适、舒适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和前文第2段“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比较异同
比较下面几组语句的优劣,说说好在哪儿。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运用了比喻、拟人,把山写得小巧秀丽,充满温情。
比较下面几组语句的优劣,说说好在哪儿。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甲:拟人手法把薄雪写得情态可掬。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甲:拟人,使水有了灵气,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文章紧紧围绕济南冬天“
”的特点,描绘了济南冬天的
、
等景物,呈现出一幅
、
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
和
之情,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的
之情。
树木
山
石头
温情
热爱
清澈
温暖
天高气爽
山清水秀
天蓝地暖
水
热爱
赞美
钦佩
敬仰
本文主旨
文章脉络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
1.层次清晰,中心突出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抓住特点,妙用修辞
写作特色
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使写景更有层次
《济南的冬天》一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结构方式,使得文章层次特别清晰。请你也运用这种结构方式描写一处你熟悉或喜欢的景物吧。(100字左右)
微写作
先对描写对象做整体描述,给予读者总体的印象;
再按照对象的不同特点细致描写,使读者了解描写对象的具体特质;
最后总结前文,抒发感情。
写作小贴士
春天的早晨真美呀!
(总写)草儿上的露珠反射着朝阳的光芒,像晶莹剔透的宝石。遍地的野花开得烂多姿。柳枝沐浴着曙光,在春风中摇曳,仿佛少女在翩翩起舞。一条小溪,有如一条绿丝带,缓缓地流向方,哗哗的流水声和枝头的鸟鸣声应和着,组成一曲优美的交响乐。(分写)这就是春天的早晨,怎能不令喜爱呢?
(总写)
中考链接
1.对比手法及作用。
2.“总--分--总”结构应用到写作。
3.概括内容要点。
4.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对比手法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对比的作用在于突出对比双方某一方面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1.对比手法及作用。
a.先对描写对象做整体描述,给予读者总体的印象;
b.再按照对象的不同特点细致描写,使读者了解描写对象的具体特质;
c.最后总结前文,
抒发感情,
2.“总--分--总”结构应用到写作。
概括内容要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区城,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总的来说,阅读信息区域有三种情况:在某一段,在某几段,散见于全文。
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
第三步,摘要合并,即对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在整合作答时,还要根据阅读指向和字数的要求,截取词语、短语或句子,或者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短语或句子合并在一起,以使答案简洁。
3.“总--分--总”结构应用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