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短 文 两 篇
(一)谈 读 书
培 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 文中的哪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非好学深思者”读书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比喻要证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文中列举了哪几种人持哪几种态度对待读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认为读书时有三“不可”,哪三“不可”?(用原文句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浅尝”“吞食”“咀嚼消化”分别类比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 求 甚 解
马南邨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1. 在本文中,作者分析问题采取了什么态度?(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们为什么会对陶潜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不求甚解”对什么人毫无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举“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是要证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说说你是怎样读书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学问的“好玩儿”
禾 戈
①著名语言大师赵元任的女儿赵如兰女士,有一次问她父亲:“你为什么要研究语言学?”赵先生的回答是:“好玩儿。”
②“好玩儿”一说,在一本正经的学者看来无疑是亵渎神圣学术,在一脸正气的道德家看来无疑是调戏庄严事业,特别是“玩”这个字,“玩忽职守”“玩世不恭”“玩物丧志”几乎都带了几分邪气几分轻佻。用“玩”还带儿化韵,仿佛把学问和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下棋、搓麻将等量齐观,这还怎么得了。
③近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与发展》,似乎对于这“好玩儿”又有了别一番理解。这本论文集所涉及的,都是些不那么“好玩儿”的语言学问题。比如音位标音法、清浊音、方言、语法与逻辑、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歧义等等,大凡外行人一看题目就头大,更不消说读他的内容,一连串的符号、了无意趣的统计、冷静的比较,大概内行人也得悉心研读才行。至于说写它的赵元任先生本人,我想他总得埋首书案,遍翻群书,“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否则又怎能写得出《中国语的文法》等皇皇大著和这些专业化极强的论文,怎能称得上“中国现代语言学开创者”的称号?
④不过,细细想来,能在这枯燥的学问中寻觅出“好玩儿”,又能把“好玩儿”的学问“玩儿好”,却恰恰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大凡什么技艺、什么学问,都要有一种“好玩儿”的兴味在前,才能有“玩儿好”的可能在后。下棋好玩儿,但玩儿好而成大国手却不易。打球好玩儿,但玩儿好闹个奥运冠军也不易。常人总记得“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为“苦”它一番便可登峰造极。其实,牛不吃水强按头,硬扭的瓜儿不甜。没有以苦为乐而不是苦中作乐的“好玩儿”,到头来即使笑,也不过是一脸苦笑或尴尬之笑,绝不会有赵元任那种由衷的“好玩儿”之乐,当然也绝对开拓和发展不了什么语言学或物理学、化学之类。
⑤现代社会里,嗜好和职业常常不能兼顾,喜欢的未必能去干,干的又未必能喜欢。学问家面临着外在的生计问题,也面临着内在的兴趣问题。被阴错阳差地抛在“学问”中的人太多了,他们本来未见得有兴致来鼓捣那些故纸堆和数目字,但又不得不一脸“受迫害”样子来翻检这些故纸堆或数目字,弄得“我见犹怜”,恨不得有朝一日把这些人通通“松绑”。但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就像赵元任先生一样,在这枯燥、死板的“学问”里找到自己的乐趣。他们觉得兴致盎然,倒不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或“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实用的效应,只是因为这里有他们生存的终极意义,对于他们来说,伏首书案,充满了人生的至乐。汉代人读经,有“皓首穷经”,以谋求个一官半职的人,却也有觉得读经“好玩儿”的。《论衡·案书》里记载说“刘子政(向)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刘氏之乐身边人难于理解。其实,个中乐趣不在土老财摩挲袁大头,赌命汉把玩骰子豆之下,只是这种“好玩儿”并不像棋牌球类那么容易普及。用台湾诗人郑愁予《昙花》一诗末句来说,就是“这些事/无关的旁人/如何知道”。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③段中,“别一番理解”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牛不吃水强按头,硬扭的瓜儿不甜”在文中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赵元任先生能在枯燥、死板的“学问”里找到自己的乐趣,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短文两篇
(一)谈读书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 费时过多,文采藻饰太盛,全凭条文断事。 3.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4. 有三种人:狡黠者、无知者、明智之士;其态度分别是:鄙视读书、羡慕读书、用读书。 5. 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不可寻章摘句。 6. “浅尝”类比“只须读其部分者”,“吞食”类比“只须大体涉猎者”,“咀嚼消化”类比“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二)不求甚解
1. 实事求是的态度。 2. 是一些人抓住了“不求甚解”而丢了“每有会意”。 3. ①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不求甚解为好;②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对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的人毫无意义。 4. 从反面证明读书要虚心,要了解大意。 5、根据个人读书经历,谈谈个人读书方法。
拓展阅读
学问的“好玩儿”
1. 大凡技艺、学问,都要有一种“好玩儿”的兴味在前,才能有“玩儿好”的可能在后。 2.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3. 认识到赵元任先生研究的是一门枯燥的学问,而他竟然认为“好玩儿”,正是因为他具有一种以苦为乐的探索精神。 4. 比喻对枯燥的学问没有兴趣,却硬着头皮去研究,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5. 他把研究枯燥的学问当成生存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