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课时5.2
生活中的透镜
课堂引入
1.照相机为我们记录下来美丽的瞬间
我们缤纷的世界
2.投影仪改善了我们的交流方式
课堂引入
我们缤纷的世界
3.放大镜为老年人提供了帮助
这些光学仪器的“功臣”
透镜
透镜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它们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学习目标
1.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光学仪器;
3.了解生活中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
课堂活动
一、照相机
工作原理
成像特点:成倒立、缩小的像,可在接受屏成像
把远处的景物(“物”)经过凸透镜成像在感光胶片(屏幕)上
使用的是凸透镜,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堂活动
一、照相机
物距
像距
镜头(凸透镜)
接收屏(感光胶片)
成像特点:成倒立、缩小的像,可在接受屏成像
课堂活动
二、投影仪和幻灯机
工作原理
把幻灯片或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上
使用的是凸透镜,遵循凸透镜成像规律
成像规律:
物距
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成
倒立
放大
像
课堂活动
三、放大镜
工作原理
物距小于焦距。成像特点:成正立、放大的像,无法在接受屏成像
课堂活动
四、实像和虚像
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而成的。是物体上每一点射出的光线经折射后,光线会聚到一点所成的像。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是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没有发生会聚,只是人眼看到的,好像光线是从像的位置发出的。是物体上每一点射出的光线经折射后,光线散发,但其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与一点。虚像无法用光屏接收。
课堂活动
五、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甲.将照相机靠近两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
乙.调整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减小相
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
丙.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丁.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
A.甲与乙;B.甲与丙;C.乙与丁;D.丙与丁
C
课堂活动
五、课堂练习
D
2.光学仪器在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以下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且物离镜越远,成的像越大;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且物离镜越远,成的像越大;
C.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且物离镜越远,成的像越小;
D.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物离镜越远,成的像越小
典例分析
考点一:生活中的透镜
典型例题
1
凸
为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交管部门在很多十字路口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车辆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当车辆远离摄像头时,所成的像将会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缩小
变小
典例分析
考点一:生活中的透镜
迁移训练1
正立
在玻璃板下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把一滴水滴在小物体正上方的玻璃板上,水滴就是一个放大镜,如果还着不清小物体,再拿一个凸透镜位于水滴正上方,调节镜与水滴间距离,就能看清玻璃板下小物体。此时看到的是小物体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的(选填“放大”或“缩小”)
像(选填“实”或“虚”)。
放大
虚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小强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下列器材工作时运用上述成像规律的是(
)。
A.放大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平面镜
2.小明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课后作业
3.照相机是利用了凸透镜可以成倒立、_____的实像的原理来工作的;小明在游玩古隆中途中,为父母拍摄时发现武侯祠没有完全进入取景框,为了将父母和武侯祠都拍摄下来,他向后退一段距离,并将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___(选填“向前伸”或“向后缩”)一点。
4.甲图为电影放映机,其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为让观众看到清晰的实像,应将胶片放在距离透镜
的位置(选填序号:①一倍焦距以内②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③二倍焦距以外),白色银幕是为了
所有颜色的光(选填“反射”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