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精品课件3人教版(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精品课件3人教版(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26 15: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基础思维课件




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2)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
km=103
m;1
dm=10-1m;
1
cm=10-2
m;1
mm=10-3
m;
1
μm=10-6
m;1
nm=10-9
m。
长度单位及符号、换算关系可用右图形式巧记。
【例1】(北京中考)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    cm。
3.80
【解析】由题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测量时从零刻度线量起,末刻度是3.80
cm。










(1)测量工具:实验室中常用刻度尺。日常生活中通常用直尺、卷尺、三角尺等。
(2)刻度尺
①零刻度: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
②量程(测量范围):从零刻度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线的距离。
③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3)刻度尺的使用
2.长度的测量






使用刻度尺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观”:做到“三观察”,即观察刻度尺零刻线是否磨损,观察测量范围(量程)和观察分度值(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②“选”:据测量的实际要求(量程、精确度)应选择适当精确程度的刻度尺。
③“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且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估读值)。
⑤“记”:记录测量结果并注明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4)如需对物体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就要选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仪器,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长度的测量
【例2】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
B.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C.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起
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
C
【解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A正确。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能歪斜,故B项正确。测量时我们可以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起,也可以把刻度尺的其他刻度作为起点同被测物体对齐进行测量,这时测量的结果等于终点读数与起点读数的差,所以C错误。在记录数据时,必须带上单位,否则没有意义,故D项正确。










(1)化曲为直(棉线重叠法):用无伸缩性的棉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然后把棉线拉直,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2)化直为曲(滚轮法):用一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线的长度为圈数×周长。
(3)测多算少(累积法):测出多个相同的物体的总长度再除个数即可。例如测细金属线的直径,就可以把细金属线在铅笔上紧靠着绕n圈,用刻度尺测得总宽度为L,则细金属线的直径d=L/n。 
(4)测少算多(取样法、化整为零):被测物体长度很大时,可以测出其中一小段,后找出它们间的倍数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总长度。
(5)等量代换法:适用于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规则几何体的某些长度,如圆锥的高。球体的直径。根据几何的等量代换知识,利用辅助工具配合进行测量。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例3】在“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中,给你刻度尺、铅笔和直径很小的细铜丝,你如何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直径?写出实验步骤和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实验步骤如下:
(1)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环绕成线圈,数出线圈的圈数n。
(2)用毫米刻度尺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L。
(3)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
直径的数学表达式d=L/n。
【解析】由于细铜丝的直径比1
mm小,因此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无法直接测出细铜丝的直径,为此我们需要采用累积法进行测量。将细铜丝一圈紧挨一圈地环绕在圆铅笔杆上,相当于将几十个很小的铜丝直径排成一排,然后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环绕成的线圈的总长度L,数出线圈的圈数,即细铜丝直径的个数n,最后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










(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1
h=60
min  1
min=60
s。
(2)测量工具:实验室和运动场常用秒表(停表)。生活中常用电子表、石英钟等。
4.时间的测量
【例4】(江西中考)在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时,停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    min    s。
3
38.3
【解析】上图所示的停表表面有两个示数,长针所指的大圆示数以“秒”为单位;短针所指的小圆示数以“分”为单位。大圆上的数字有“2、4、6、8……”其中还插有“33、35、37……”这些数字,这表示长针转动一圈用时30
s,转两圈用时60
s,大圆上的分度值是0.1
s;短针转一圈时用15
min,小圆上的分度值是0.5
min(即30
s)。
当长针指在某一位置时,如图所示,此时读“8.3
s”
还是“38.3
s”,关键看小针的位置。此图小针指在3与4之间,且超过中线,在此情形下,长针应读“38.3
s”;如果短针未超过3与4的中线,则长针读“8.3
s”。
短针示数加长针示数即为记录的时间。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产生误差的原因:①测量仪器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实验原理不完善和环境因素对仪器的影响等客观原因。②测量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对测量的影响。
(3)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和改进测量方法可以使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也可以减小测量的误差。
5.误 差






(4)误差和错误的比较
5.误 差
项目
误差
错误
产生原因
仪器精密度不够或实验方法不完善;观察者估读时的偏差及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者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
是否可
以避免
不可避免
可以避免
如何判断
有误差的实验数据比较接近真实值
错误的数据远远偏离了真实值






测量需要有标准。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叫做单位。但长期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代)选定的测量标准各不相同。为了便于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的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
6.国际单位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