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
一、村落的产生
问题导入: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是如何演变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1)演变: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
(2)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生产力进步
2.古代村落的产生
(1)条件: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2)表现: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布局特点:依水而建。
(4)历史意义: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集镇
聚落
集市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集镇逐渐形成
二、集镇的出现
原始社会
北魏
两宋
元朝
明清
中国古代集镇发展概况
集镇雏形
军镇
工商业集镇兴起
行政集镇
工商业集镇发展
出现专业分工
史书中汉口之地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时称夏汭。汉魏六朝至唐宋时称夏口,或称沔口,主要为军事重镇,梁武帝筑汉口城,始有汉口之称。
——摘自《清代盐商笔下的汉口镇》
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汉阳县开始设置汉口巡检司管理这个新兴市镇。嘉靖四年(1525年),根据丈量结果,镇上建有房屋1281间。嘉靖二十四年,汉口已有居民1395户。
结合所学,以汉口镇为例概括集镇兴起和发展的因素,分析其与村落的不同。
工商业的发展促使集镇大量出现。
(3)中国古代的集镇发展
河南省朱仙镇、湖北省汉口镇、广东省佛山镇、江西省景德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
河南朱仙镇是古代北方地区水陆交通和商贸重地,以民间传统工艺朱仙镇木版年画而闻名;
湖北汉口镇是水陆交通枢纽,明清商贾繁荣,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之美誉;
广东佛山镇明清时为南方手工业重镇;
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器闻名,号称“瓷都”。
四大名镇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
在中国古代,“城”和“市”是一回事吗?
公元前800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希腊古城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古代城市的出现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三、城市的产生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
中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周代,随着城或市的发展与变化,它们才逐渐含有“城市”的意义。
城市的概念: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1、城市的概念:
“城”与“市”是一回事吗?
①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②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③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2、中国古代城市
战国
宋元
明清
隋唐
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如数量、分布区域、城市功能等)
战国时期主要分布在政治中心
隋唐以后主要分布在交通发达货物集散地
明清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数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东移;经济功能增强。
探究:以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为例探索城市繁荣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国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发展。唐朝京城长安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
——《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唐朝时候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今开封)为东京。宋周邦彦《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银。”《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东京人口
“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
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国内国际贸易扩大,商业繁荣;农耕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海外贸易发达等
内容
城市的
功能
内部布局
政府管理
地域分布
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步向经济中心发展,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由坊市分开到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
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交易到逐渐放宽
城市分布随经济重心转移发生变化
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趋势
思维升华
①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②表现
古希腊:(特点)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特点)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3、西方古代城市
材料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标准(理想化):
城市面积为9平方里,每侧有三门,城市里共有9条南北向干道,9条东西向干道,每条干道路幅宽9轨(一轨为两轮马车轮间距),左面(东侧)为祖先的宗庙,西侧为祭天地的社稷坛,南面皇宫,北面是集市。
特点:
布局工整,中正对称;
结合下面两者材料探究:公元前800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希腊古城在布局上有何特点?各反映了怎样的规划思想?
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与卫城山脚下。广场是群众集聚的中心,有司法,行政,商业,工业,宗教,文娱交往等社会功能。
----百度文库《古希腊的城市》
不规则;民主精神
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
古代罗马城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城墙
竞技场和剧场
明清北京城
宫城
皇城
衙
署
作坊
作坊
文庙
商场
竞技场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
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出。古代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工商业和生活、娱乐的功能更突出
。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城市的产生与政治密切相关,一般都有城墙,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市的产生,使得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3)城市的防御性设施、水利工程、道路等设施的修建,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4)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和艺术等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从人口、经济、规模、功能等角度谈谈他们的区别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人口
规模
功能
采集渔猎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少
较少
较多
多
小
较小
较大
大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经济
居住
后三者关系: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古埃及:以泥和木材为主,椰子叶铺屋顶
古代中国:北方从穴居发展为地上建筑;南方从巢居到干栏式民居
北美大平原:
圆锥形的帐篷
两河流域:
以粘土和芦苇制成的砖块为主
古罗马: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亚马逊雨林:
圆形的公共居所
古代世界各地的特色民居分布示意图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1.两河流域的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造房
2.古埃及人用木桩搭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
3.古希腊罗马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
后来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最主要特征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块状料(砖、石、土坯)砌成的跨空砌体。除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
3世纪,为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这种复合式公寓,对后世影响深远。
4.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住圆锥形帐篷
半穴式的民居
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屋顶。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形成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模式。
干栏式的民居
一种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人住在上面既可防潮散热,又能防范毒蛇、野兽,下层还可以圈养家畜。
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是由一座座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庭院组成。四合院是以中轴线为核心,两边左右对称的格局。这与中国传统建筑一样,讲究中轴线的建筑做法,而所有的院内主要建筑全部位于中线之上,……,在四合院的结构中: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中国人讲究的长幼尊卑,礼节秩序,全浓缩在这一方建筑中。
——根据梁玉贵《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与文化》整理
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四合院
山西临县李家山村窑洞
安徽黄山南屏村徽派建筑群
湖南湘西吊脚楼
福建龙岩客家土楼
5.各具特色的中国民居:北方窑洞、四合院;南方徽派建筑、福建土楼
课堂检测
1.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A
2.城隍庙是地方百姓祭祀城池守护神的场所,一般说来,分布在县级以上的城市。但是,明清江南地区许多市镇都设置了城隍庙。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统治者重视百姓的教化
B.民间祭祀先祖之风盛行
C.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D.江南城市布局日益合理
C
3.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