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4课
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先秦时期
“学在官府”、西汉设立的太学、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唐朝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2.中国古代官学、私学与文化传承
官学和私学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3.西方学校教育发展
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进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4.近代中国大学
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5.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二、印刷书的诞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赵恒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那同学们知道书籍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呢?
(一)产生过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公元前5世纪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11世纪中叶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印刷书的历史作用
印刷术推动报纸发展
(二)作用
(一)发展历程
(3)私藏:伴随私学出现;明清出现藏书家和藏书楼。
明中期范钦“天一阁”。(代表)
公共图书馆:1909年京师图书馆,1916年收藏内务府立案的出版图书。
北京图书馆
→
国家图书馆(1998)→
各地各级各类图书馆。
(1)古代重视图书文献保存。
(2)官藏:史官(专门掌管典籍),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所。
2、中国
三、图书馆的成长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摘编自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摘编自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三: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材料四: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结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公共图书馆出现原因?
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
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
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社会变革的推动
(二)作用
保存古籍
图书馆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培养人才
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当中有大量学术资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文献开发
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开发,方便读者更好利用。如今,图书馆更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教育功能
图书馆作为公共机构,通过提供书籍阅读、开展各种系列讲座与主题课堂,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约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的“博物馆”。
(一)发展历程——世界
1683年,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卢浮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由贝聿铭设计。
三大镇馆之宝:
《断臂维纳斯》
《胜利女神像》
《蒙娜丽莎》
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933年,蔡元培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12年筹备,北京国子监)
——
改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1905年,张謇
南通
博物苑——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868年,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现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成。
(二)博物馆发展历程——中国
18世纪,上海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院——陈列动物标本。
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历史博物馆(1960.8)
中央革命博物馆
中国革命博物馆(1960.8)
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2)
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学校教育
印刷书的发展
图书馆、博物馆
古代教育
大学教育
传承文化、儒学、科举
传承文化、科学、人才
书籍诞生
文化普及与对外交流
图书馆发展
博物馆发展
文化产业、国民教育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兢兢以圣经理学诏学者,日悬《近思录》、朱子《小学》二书以为的”。这反映出( )
A.京师大学堂仍以理学为宗旨
B.变法并未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C.传统思想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D.教育机制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D
2.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C
3.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也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
A.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
B.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