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6 18: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举办了三期以游击课教育训练为中心的“南岳济南干部训练班”,大批共产党员参与了训练班的筹办和教育工作。该班举办的作用是
A.推动了正面战场战略的转变
B.开始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C.消除了两党抗战路线的分歧
D.学习交流克敌制胜战术
2.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A.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开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有利于结束国内战争,稳定社会秩序
D.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3.有学者认为,徐州会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阻滞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日军绝没有料到仅徐州会战就打了几个月的时间,这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和与德军会师的狂妄计划。这表明
A.徐州会战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徐州会战是中国战场的反攻之战
D.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促使日本停止进攻
4.斋藤邦雄曾于1941至1945年参加过侵华战争,战后回国写下了多部著作,描述在军队所经历的种种情形。下图是他为其作品《陆军步兵漫话物语》自画的漫画插图,该漫面
①属于研究日军侵华的一手资料
②反映了中国军民的机智与英勇
③折射出侵华日军的残暴与凶狠
④证明了八路军抗击了日军主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①
5.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开始实行炮击。结合如图(图中箭头为日军侵略方向),该军事行动发生后不久
A.中国东北开始沦陷
B.日军向华东和华北两个方向攻击
C.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D.北平、天津相继陷落
6.美国政府已认识到:“欲迫日本投降,必须攻入日本本土;欲攻入日本本土,必须利用中国基地和人力;欲利用中国基地与人力,则必须打开中国通路,充实中国之军备。”下列战役与这一认识有关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7.《力报》1940年9月报道:“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政治阴谋,坚定了全国抗战意志,从而使一般动摇妥协分子无从得逞。”这表明这次华北胜利
A.标志抗战反攻阶段的到来
B.体现了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C.鼓舞了中国抗战的士气
D.粉碎了日本全面侵华的计划
8.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谱写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诗篇。下列纪念馆可用于了解和学习这段历史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是指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本陆军主力,打破了日军“北进"计划,延缓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进而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和德日两军会师中东的计划流产。材料表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A.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B.是我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有力地支持了国际抗战
D.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11.“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A.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抗战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C.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D.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并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12.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确定了人民军队的军事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久,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
A.中共积极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人民军队展开了有效的作战形式
C.八路军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
D.国共两党拉开了合作抗日的序幕
13.如图是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B.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4.1937年淞沪会战时,四川安岳小学教师王建堂组建了“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出征那天,父亲转送给他一面“死”字旗(见下图)。据此可知
①国民政府组织民众全面抗战
②国人传承和发展了传统观念
③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④川军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如图为抗战时期内迁高校分布省份图。当时,高校内迁
A.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B.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C.延续和保存了教育文化事业
D.巩固和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6.1944年12月31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际上尤其是美国有非以共党主政则不能抗战之谬见,因之无论军事外交在华人员,在言论宣传上与物质行动上,皆一致协助共匪,以推倒我国民政府为其惟一目的。”据此可知,当时
A.敌后抗战得到国际认可
B.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C.国民政府丧失统治基础
D.美国支持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的选举政策是,凡满18岁的赞同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从陕甘宁边区来看,实现了普选、直接、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边区和各县参议会,对同级政府和司法部门领导有选举、罢免、质询和弹劾等权力;政府执行同级参议会的决议并对其负责,无权解散参议会;司法部门保持审判独立,由同级参议会监督,政府领导。参议会、政府、司法部门三者相互协调合作、约束,构成了廉洁的组织体制……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一是共产党内的监督,有中央和县级以上纪检监察机构,监督党的机关、干部和党员的行为;二是来自参议会的监督;三是来自政府内部的监督,各根据地大多设有自我监察部门;四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五是来自舆论监督,各根据地的报刊经常刊登廉洁奉公的先进事迹,揭露典型的违法违纪案件。
——摘编自文永林《毛泽东关于党在抗日民主政权中执政能力建设思想》
(1)根据材料,从权力监督的视角概括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践行民主执政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德)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送选录》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全面侵华犯下的暴行。
材料二
“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
——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抗战期间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民党在中共的帮助下学习中共的游击战术,D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国民政府组织人员学习游击战术,但这并不能说明正面战场战略的转变,A项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所以国共合作不是开始于抗战期间,B项错误;国共两党分别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所以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消除了两党抗战路线的分歧,C项错误。故选D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当时我国是正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团结的对象,因此“《论联合政府》中指出,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正式已经建立了,排除A项;1953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排除B项;《论联合政府》发表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国共仍然处于合作状态,国内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
根据“徐州会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阻滞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这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和与德军会师的狂妄计划”可见徐州会战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A项正确;徐州会战时中国全面抗战才开始不久,一次会战并不能就说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排除B项;徐州会战是中国战场的防御之战,排除C项;徐州会战,中国军队最终失败了,并没有促使日本停止进攻,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漫画的内容是中国军民在抗战期间开展的地道战,这属于一手史料。地道战的发明,反映了中国军民的机智与英勇,同时也折射出侵华日军的残暴与凶狠。①②③A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八路军抗击了主力,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根据“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宛平”和“平汉铁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见该行动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该事变发生不久,北平、天津先后陷落,D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开始沦陷,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日军主要向华北攻击,排除B项;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才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根据“美国政府”“攻入日本本土”“打开中国通路,充实中国之军备”可知,材料主题是国际合作,D项正确;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百团大战与打开交通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的时间及华北这一地理位置可得出这是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百团大战不是战略反攻的标志,排除A项;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的组织,排除B项;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并没有粉碎,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
从图片的内容可得出①②④都是抗战中的战役,其中平型关大捷是首次胜利,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台儿庄战役是最大胜利。故C项正确;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与抗战无关,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北伐战争是1926-1928年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发动的统一中国的内战,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解放战争是指1946—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为了推翻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根据“打破了日军‘北进’计划,延缓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进而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和德日两军会师中东的计划流产”可知中国的敌后战场打乱了日本和德国的计划,由此对二战进程产生了影响,有力的支持了国际抗战,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对国际抗战的贡献,AB项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AB;我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项说法有误,排除D。
11.B
【详解】
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振奋了民族精神,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抗战对抗战胜利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国共合作是决定因素,A项错误;党派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C选项表述太绝对,C错误;材料是强调对民众的国家认同的影响,没有说影响到政局的走向,D项错误。所以选B。
12.B
【详解】
根据材料“1937年8月”和“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游击战”、“运动战”的作战方式应对敌人,实现了以弱胜强,体现了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人民军队展开了有效的作战形式,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探索出来了,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排除C项;材料说明人民军队展开了有效的作战形式,没有涉及国共两党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抗日英雄群体来自于不同政党、不同性质的军队、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反映出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特点,说明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故A项正确;图示只是反映了抗日英雄群体的构成,不能看出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故排除B项;图示信息不仅仅反映八路军,还涉及了其他军队和阶层,因此无法得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排除C项;图示只是反映了抗日英雄群体的构成,不能看出抗日战争对世界的意义,故排除D项。
14.C
【详解】
根据材料“1937年淞沪会战”、“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在抗战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所以②说法正确;根据材料“1937年淞沪会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全面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③说法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国民政府组织民众全面抗战”,所以①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伤亡的具体情况,无法体现“川军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所以④说法错误。综上所述,②③说法正确,所以C正确;①④说法错误,所以ABD错误。
15.C
【详解】
据图示内容可知,抗战时期大批高校內迁入内地,从而使得这些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免于战火,延续和保存了教育文化事业,故选C;高校的內迁主要是保存了教育资源,和物质基础的奠定不符,排除A;高校的內迁并没有能够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面貌,排除B;这些高校并不是迁入敌后抗日根据地,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
16.A
【详解】
根据材料“1944年12月31日”和“国际上尤其是美国有非以共党主政则不能抗战之谬见,因之无论军事外交在华人员,在言论宣传上与物质行动上,皆一致协助共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作用逐渐突显,影响在扩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所以A正确;三大战役后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民政府丧失统治基础”,所以C错误;材料体现美国支持中国共产党抗战,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
17.
(1)特点:普选、直接、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保障权力监督;形成权力监督分权制衡机制;多种方式实现权力监督。
(2)意义: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利于根据地的巩固;提高了中共威信和执政能力;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详解】
(1)特点:根据“凡满18岁的赞同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实现了普选、直接、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可得出普选、直接、平等、自由的选举原则保障权力监督;根据“边区和各县参议会,对同级政府和司法部门领导有选举、罢免、质询和弹劾等权力;政府执行同级参议会的决议并对其负责,无权解散参议会;司法部门保持审判独立,由同级参议会监督,政府领导”可得出形成权力监督分权制衡机制;根据“……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得出多种方式实现权力监督。
(2)意义:根据材料的内容可概括得出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利于根据地的巩固;提高了中共威信和执政能力;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等。
18.(1)简述:①从战争的性质看,中日双方的战争是日本策划并发动的侵略战争。②从战争中对非武装人员的态度看,日本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武装人员进行屠杀,南京大屠杀就是例证。③从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看,日本在战争中屠杀手段残忍,还使用细菌战、毒气战等违背国际公法的手段,并大量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破坏中国的城镇等。
(2)简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详解】
(1)简述: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本小问作答可从战争的性质、日军对非武装人员的态度及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