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1.下面两幅图片选自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
图1
1937-1945年
图2
1949年
A.反抗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反动势力黑暗统治
C.完成民主革命
D.国共合作,完成民族统一
2.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打到南京去”,并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揭示出当时的局势是
A.中共开始战略反攻瓦解国民党统治
B.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C.国共双方的角逐转移到政权建设上
D.中共掌握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动权
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发动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4.某同学编写历史剧本,在“场景”一栏中有如下五个地名,据此判断其主题是大别山→锦州→徐州→北平→南京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据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送到解放军前线的粮食815亿斤、食油722256斤、食盐868238斤、蔬菜更是不计其数。胶东、渤海、鲁中南的妇女给解放军做军鞋7622151双、军衣7355573套,军被1778855床。这可以用来说明解放区
A.群众路线深入人心
B.民主革命已经完成
C.农村经济迅速恢复
D.统一战线成效显著
6.毛泽东同志的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词所指的历史事件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取得对国民党军队数量优势
C.标志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D.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队主力
7.晋冀鲁豫解放军将领陈再道曾回忆:“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为实现“我们早一点打出去”的愿望,中共中央的决策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发起平津战役
D.向全国进军
8.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突破长江防线。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以上描述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投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1948年,上海申新各厂的棉纱产量比1947年下降30%。申新厂的创始人荣德生称:“事事限制,不啻无形之桎;层层苛税,何异万民之锁链。”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统制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B.国共内战阻断市场流通
C.欧美国家扩大对华倾销
D.国民政府盘剥勒索加剧
10.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毛泽东赴重庆举行谈判
②渡江战役
③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④淮海战役
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③④①②
11.“领袖运筹战法灵,攻锦事关大局情。明取长春暗调兵,飞兵南下围锦城。”此诗句描述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2.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其中,发生在东北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3.1948年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上.党的高级干部对“将全国一切可能和必须统一的权力统一于中央”有了充分的、一致的认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各项能力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加强。这表明
A.解放战争已胜利结束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D.党驾驭全局能力空前成熟
14.1946年7月8日的《解放日报》刊载: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装备”了!这一现象
A.说明中国民族企业受到严重的排挤
B.导致中国的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
C.体现出民国政府大力提倡使用洋货
D.抑制了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的态势
15.1949年1月27日,由上海驶往台湾的中联公司豪华货轮“太平轮”在舟山海域外发生撞船事故,随后沉没,船上搭乘的千余人,仅有数十人生还。同时损失大量货物、重要国民党档案等。这一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渡江战役后国民党败逃台湾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战争形势已渐趋明朗
D.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16.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五四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党领导发起和组织的工农运动,显示出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并为党同其它革命力量合作、掀起全国规模的大革命准备了一定条件。国共合作实现后,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并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努力。
18.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关系的演变影响着中国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抗战胜利之初的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两党关系并未骤然破裂,经过重庆谈判、停战谈判、政治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材料二
“淮海战役大兵团决战需要大量兵员,解放军兵源来自百姓。解放区民众经过土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他们从心底明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参加人民军队,打倒国民党蒋介石,就是保卫土地,保卫家园,保卫家人。所以,一经党宣传动员,特别是形势和阶级教育后,农民阶级觉悟普遍提高,他们提出“参军参战人人有责”的口号,义无反顾地参军入伍,保田卫家,投入决战。
——摘编自汪勇《党的群众路线与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的历史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国共双方的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国共关系破裂的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从图片内容和下面的时间提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一是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图片二是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6月内战爆发到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1949年4月23日终于解放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这一切得益于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努力争取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正确;图二是解放战争,不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排除A项;图一是抗日战争,不是反对本国反动势力的统治,排除B项;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
1948年中共发布的“五一”劳动节口号明确提出“打到南京去”,并号召社会各界讨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说明此时解放战争的局势已经明朗,中共掌握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动权,故D项正确;中共开始战略反攻是在1947年夏,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是在1949年初,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进行政权建设的信息,C项错误。故选D项。
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转战陕北是在防御阶段,排除A项;三大战役属于战略决战时期,排除C项;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1946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到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因此题干描述的是解放战争,D项正确;北伐战争未涉及到东北地区,A项排除;红军长征未经过东北,B项排除;抗日战争与题干的顺序不符,C项排除。故选D项。
5.A
【详解】
根据“山东人民送到解放军前线的粮食815亿斤、食油722256斤、食盐868238斤、蔬菜更是不计其数。胶东、渤海、鲁中南的妇女给解放军做军鞋7622151双、军衣7355573套,军被1778855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对于解放事业的支持,反映出群众路线深入人心,A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C
【详解】
材料是对渡江战役的描述,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C正确;A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排除;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取得对国民党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是在辽沈战役时期,B排除;D是淮海战役的结果,排除。故选C。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符合材料“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的说法,B正确;转战陕北是战略防御的表现,A排除;平津战役及向全国进军属于战略决战阶段,CD排除。故选B。
8.D
【详解】
根据材料时间以及“占领南京”等信息可知,这是渡江战役,D正确;A、B、C与题干时间和空间信息不符,排除。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即解放战争时期,申新各厂棉纱产量的锐减和民族资本家控诉国民政府“事事限制”“层层苛税”是民族企业的桎梏,反映出当时国民政府的盘剥勒索加剧,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早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就已经建立起了统制经济体制,A项错误;国共内战阻断市场流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欧美国家扩大了对华倾销,C项错误。
10.A
【详解】
毛泽东赴重庆举行谈判是1945年8月,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故A①③④②正确,排除BCD。
11.A
【详解】
根据材料“领袖运筹战法灵,攻锦事关大局情。明取长春暗调兵,飞兵南下围锦城”,可知,诗中提及锦州、长春,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役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由林彪、罗荣桓等率领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先攻克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进而解放了长春、沈阳等地,取得胜利,故A项正确;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这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攻克了南京,,这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2.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8年发生在东北的决定性战役是辽沈战役,故选A;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都与东北不符,排除BCD。
13.D
【详解】
依据材料“1948年秋”、“充分的、一致的认识”“空前的提高和加强”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党驾驭全局能力空前成熟,故D项;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是七届二中全会,故B项错误;1948年的国共阶级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元旦毛主席发出的号召,但在材料中并无体现,故C项错误。
14.A
【详解】
根据材料“1946年……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着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可知,美国商品占领了上海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争取美国支持其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给予美国在华特权,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几乎独占了中国市场,这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导致中国的小农经济彻底地瓦解”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当时国民政府未大力提倡使用洋货,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故D项错误。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太平轮”在舟山海域外发生撞船事故,发生在1949年1月27日。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三大战役即将结束,解放战争形势已渐趋明朗,国民党败局已定,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时间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与题意不符,故B、D两项错误。
16.C
【详解】
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国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是热切期盼,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对纲领的认同,排除B;抗战已经胜利,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排除D。
17.目标: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努力: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
【详解】
目标:根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得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努力:根据“五四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
18.(1)趋势:国共关系并未立即破裂,一度缓和,存在和平合作的可能性。政治选择: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反共遏共;中共努力实现国内和平、民主,要组织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2)根本原因: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破裂的消极影响:爆发了大规模内战;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详解】
(1)趋势:根据材料一中“国内外环境、民众对和平的渴望、美苏两强对中国政治的态度,有利于和平而不利于战争”“国共两党关系一度有所缓和,国内和平局面也得以暂时维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共关系并未破裂,一度缓和,存在和平合作的可能性。政治选择:根据材料一中“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地位,排斥中共的政治参与,力图遏制中共的发展”可知,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反共遏共;根据“中共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政治选择是努力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组织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2)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国民党企图继续维持其一党执政的统治”,材料二中“解放区民众……从心底明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破裂的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淮海战役大兵团决战需要大量兵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关系破裂导致了大规模内战的爆发,使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