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下图所示的是1971~1981年的中日贸易额(部分)。这折射出,这一时期(
)
A.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B.中日关系不断改善
C.我国工业水平急剧提升
D.国际局势和平稳定
2.下表:1957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以下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显著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增长
B.1958年到1960年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
C.表格反映出“文革”错误波及到了农业生产领域
D.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政策后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3.1956年底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的构想,认为“只要社会需……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意在
A.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B.消除苏联模式的影响
C.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4.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指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以促进中国和平统一
B.缓和中美关系以巩固美国霸权地位
C.承认新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D.说明封锁新中国的政策是错误的
5.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
A.基因工程方面
B.生物技术方面
C.巨型计算机研制方面
D.导弹技术方面
6.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能够得到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
C.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
D.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②“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行
③“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④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8.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她在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做出的突出贡献。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①钱学森
②杨利伟
③袁隆平
④巴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10.1972年3月,日本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读卖新闻》上刊登了一则笑话,大致内容是:熊猫去美国/孩子问:不来日本吗?/妈妈答:佐藤(时任日本首相)靠不住,不行。对该笑话解读合理的是
A.日本社会希望改善对华关系
B.中美两国已经正式建交
C.中国对日释放改善关系意愿
D.日本政府改变外交方针
11.1959年夏,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主持1958年统计数字的核实工作,国家统计局于同年8月13日将核实结果报告给国家计委。其中,粮食总产量由公报数的7500亿斤下降为5000亿斤,棉花总产量由公报的6638万担下降为4200万担,其他农产品产量也都经核实后大幅度下降。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已觉察到“左”倾错误
B.尝试调整农业结构
C.准备提出“八字方针”
D.质疑计划经济体制
12.“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习近平这首词纪念的是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13.1962年,全国许多正在施工的大型工业项目被紧急叫停,大中型项目比1961年减少了近一半。相比1960年,1962年的工业计划指标下降47%,其中重工业更是下降了近60%,这些做法
A.彻底纠正了经济建设的错误
B.消除了全国经济困难局面
C.突破了计则经济体制的局限
D.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14.1962年,毛泽东指出:“没有法律不行,刑法、民法一定要搞。不仅要制定法律,还要编案例。”1964年形成的《民法草案(试拟稿)》,分为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三编,共24章262条。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左”倾错误得到系统纠正
C.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形成
D.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15.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1960年底一亿二千九百万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二千万以上,本年内减少一千万。此规定
A.为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奠基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C.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D.改变了国家工业化战略
16.到1965年,我国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基本趋于协调,不合理的“重型化”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1957年的水平。这一状况表明
A.产业结构实现均衡发展
B.“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C.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建立
D.国民经济调整已初见成效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46年,中央决定从1965年起用10至15年时间,在纵深地区(即“三线地区”,重点在西南、西北)建设起一个以国防工业为中心、工农业结合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它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出兵越南、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关系紧张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
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贵州、川东山区、川中平原、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如成昆、湘黔、襄渝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
经过全面三线建设,到
1978年,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
28%,其中西部重工业在1965年时已接近东部水平。1980年以后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时期。
——摘编自王晓林《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归纳“三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カ…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佶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的经济发展主张;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别分析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由图表数据可知,1971~1981年的中日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折射出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B项正确;我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排除A项;数据无法说明我国工业水平如何,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出国际局势和平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
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1958年到1960年农产品产量变化,主要是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开展大跃进运动,故B项正确;数据并没有增长,排除A项;文革还没有开始,排除C项;调整从1960年才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构想说明他意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故选C项;当时我国建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当时我国受苏联影响明显,毛泽东并不是为了消除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B项;我国国民经济在1952年就已经完成了恢复,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
根据“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可知美国发表的声明是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在结合“1972年”可知此时美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实际上是意图与苏联对抗,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故选B项;美国不可能促进中国的和平统一,排除A项;美国此举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而非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和封锁中国政策是否错误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因此,钱学森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导弹技术方面,D项正确;钱学森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导弹技术方面,“基因工程方面”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钱学森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导弹技术方面,“生物技术方面”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钱学森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突出表现在导弹技术方面,“巨型计算机研制方面”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日益崛起,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改变了联合国受少数大国操纵的局面,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有利形势下,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项正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属于中国因素,而非国际因素,排除A项;西欧、日本成为美国的有力竞争对手,反映了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变化,这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但不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国际因素,排除B项;美苏争霸中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是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国际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飞行,1983年,“银河—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正确的顺序为①④③②,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项。
8.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钱学森
、杨利伟
、袁隆平与屠呦呦一样,均是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所以①、②、③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巴金是著名的文学家,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9.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数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和第三世界力量崛起有关,D项正确;此时中国经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遭受巨大挫折,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联合国受到美苏等大国控制。
10.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1972年3月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后,中日关系仍没改善,日本民间对此很失望,日本社会希望改善对华关系,A项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时间不符,B项排除;材料从日本角度而言,没有中国方面对日态度的信息,C项排除;根据“佐藤(时任日本首相)靠不住,不行”可知,当时的日本政府还没改变对华的外交方针,D项排除。故选A项。
11.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59年,国家统计局核实并修改粮食产量、棉花产量的公报数据,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觉察到“大跃进”中的浮夸风现象,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结构的调整,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八字方针”的信息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姓爱戴的好公仆,为改造沙丘鞠躬尽瘁的好干部是焦裕禄,B项正确;王进喜是工人代表,与人民群众爱戴的“好官”不符,A项错误;两弹元勋邓稼先与改造沙丘无关,C项错误;材料纪念的并非科学家袁隆平,D项错误。
13.D
【详解】
材料表明政府意图减少重工业在经济计划中的比重,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调整,让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以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这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缓和了国家经济困难的局面,D项正确;ABC项的表述都太绝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
14.D
【详解】
材料“没有法律不行,刑法、民法一定要搞。不仅要制定法律,还要编案例。”体现的是毛主席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探索,D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4年,A错误;B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依法治国是1997年9月提出的,C错误。
15.B
【详解】
1961年正值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当时农业生产出现危机,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因此减少城镇人口,B正确;A是1984年开始,排除;1961年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1961年我国依然坚持工业化战略,排除D。
16.D
【详解】
根据“我国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基本趋于协调,不合理的“重型化”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1957年的水平。”可得出中央推行八字调整方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D项正确;A项太夸大,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C项是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C。
17.(1)主导者——由政府推动;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或基础工业),涉及领域广泛;内迁与新建相结合;数量多、规模大等。
(2)背景:历史因素——工业布局严重失衡,西部内陆地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现实因素——国家安全环境的严峻。效果:改变了;增强了;巩固国防安全等;拼搏奉献精神是宝贵财富,激励后人。
【详解】
(1)根据材料“中央决定”“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巨资”可知特点是主导者是政府,即是由政府推动的;根据材料“重点在西南、西北”“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贵州、川东山区、川中平原、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可知特点是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根据材料“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如成昆、湘黔、襄渝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可知特点是主要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或基础工业为主,涉及领域广泛;根据材料“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可知特点是内迁与新建相结合;根据材料“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大。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近代以来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首先被动开放,承受列强的入侵,但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加之东部地区临海,海运便利,所以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率先发展了起来,所以我国工业分布十分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
十分薄弱,这是发展三线建设的历史因素;根据材料“它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出兵越南、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关系紧张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可知严峻的国家安全环境是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的现实因素;根据材料“到1978年,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28%,其中西部重工业在1965年时已接近东部水平”可知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不平衡的局面,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实力;根据材料“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28%”可知中西部的工业水平增长有利于降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我国分布有主要工业基地的东部地区的威胁,巩固了国防安全;根据材料“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可知当年建设者展现出了拼搏奉献精神,这对于后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18.(1)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原因:1957—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恶化;1966—1971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恶果。
(2)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详解】
(1)主张:据材料一“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概括可知,中共八大的经济发展主张是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原因:1957—196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这方面分析回答。例如:主观原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中犯了“左”倾错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这一错误的体现,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客观原因:50年代的然灾害的影响,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困难;另外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撤走了在华的技术人员等,都是造成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1966—1971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文革”十年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产生的破坏作用角度回答。
(2)结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立足国情、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工作重心等方面回答。例如: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