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使用---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一考点精练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标本染色较浅,观察时应选用凹面镜和调大通光孔
②换高倍镜后,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③转换高倍物镜观察时,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标本
④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仍为顺时针流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是四位同学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视野偏暗时,将凹面镜换成平面镜
B.乙同学:镜头有污渍时,用卫生纸擦拭镜头
C.丙同学:使用高倍物镜看到细胞有些模糊,于是调节细准焦螺旋
D.丁同学:在低倍镜下还未找到细胞就立即换高倍物镜
3.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四个物像(如图所示)。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物镜前应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B.图中放大倍数从大到小为④①②③
C.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反光镜,看到清晰物像时物镜离装片最远和光圈最大的分别是④、③
D.若视野中一半亮一半暗,则可能是反光镜上有污物
4.某同学使用显微镜目镜为a×物镜为m×观察紧密相连的单层细胞时,视野中被相连的细胞所充满。若将物镜转换为n×,且n)
A.放大倍数为a×m倍时,是指实物的长度、宽度分别放大a×m倍
B.换用n×物镜后,物像模糊,可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C.与m×物镜相比,换用n×物镜后,物镜与临时装片间的距离变短
D.若视野中处于右上方的细胞移至中央,需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5.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颤蓝细菌和水绵都属于原核生物
B.酵母菌和乳酸菌都是真核生物
C.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所以不具有多样性
D.真核细胞一般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
6.螺旋藻(属蓝细菌)和绿藻的经济价值很高,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糖类和氨基酸等,可作食品、饲料等。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细胞内均没有核糖体
B.两者均有遗传物质,但遗传物质不同
C.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螺旋藻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D.两者的光合作用与它们的叶绿体有关
7.变形虫、衣藻、蓝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的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即都具有(
)
A.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细胞膜、细胞质、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
D.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
8.下列关于发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菜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发菜细胞内特定的区域有环状DNA分子
C.发菜属于异养生物
D.发菜细胞不具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9.幽门螺杆菌是一类寄生于人体胃幽门处的病原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可以确定幽门螺杆菌是原核生物。作出该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有细胞膜
B.有核糖体
C.有细胞壁
D.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10.细胞分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两大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划分标准为是否具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B.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器,多种代谢反应均在细胞质中进行
C.真核细胞含多种分工合作的细胞器,使其能高效地进行生命活动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基本的生命系统
11.细胞学说为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的诞生依赖于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
B.提出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反映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
D.细胞学说在修正中不断发展和前进
12.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内容要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③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
④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⑤列文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⑥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由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
⑦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A.②③⑤⑥
B.①③⑦
C.①⑤⑥⑦
D.③④⑦
13.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研究、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揭示了病毒、细菌、动物、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学说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
C.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到了细胞水平
D.显微镜技术的使用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4.下列有关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比利时科学家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从器官水平揭示了人体结构
B.植物学家施菜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C.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细胞
D.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总结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15.用一台装有5×目镜和10×物镜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一个实际面积为0.16mm2的正方形,则视野中正方形的面积为(
)
A.2.4mm2
B.8mm2
C.36mm2
D.400mm2
16.在观察水绵细胞时,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大小、细胞数目和视野亮度的变化是(
)
A.变大、变多、变亮
B.变大、变少、变暗
C.变小、变多、变亮
D.变小、变多、变暗
17.观察细胞结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倍镜下物像清晰,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首先调节细准焦螺旋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可直接使用高倍显微镜
C.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则异物在物镜上
D.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盖上盖玻片
18.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19.如图表示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的一个视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饼形的细胞Ⅰ必须经过染色才能观察到
B.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Ⅰ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C.转动转换器,在高倍镜下观察细胞Ⅱ时视野可能变亮
D.为放大观察细胞Ⅱ的形态结构,需先将涂片向右下方移动
20.某同学在实验中用同一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4次,得到清晰的4个物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换用高倍物镜后发现异物消失,则该异物一定在物镜上
B.实验者若选用15×的目镜和40×的物镜组合观察,则物像中细胞的表面积被放大600倍
C.若每次操作都未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则看到清晰物像时物镜离装片最远和视野最暗的分别是①④
D.转动遮光器可以调节视野的亮度和物像的清晰度
21.甲图中①②无螺纹,③④有螺纹,⑤⑥表示物镜与装片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视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组合①③⑤放大倍数大于组合②③⑤
B.若从丙转为乙时,视野变亮,需调大光圈
C.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则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9”
D.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像的面积增大为乙的10倍
22.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实验中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甲转为图乙,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
)
①
转动细准焦螺旋
②
转动粗准焦螺旋
③
移动装片
④
调节光圈(或转换反光镜)
⑤
转动转换器
A.③→⑤→②→①????????????????????
B.④→③→②→⑤
C.③→①→④→⑤????????????????????
D.③—⑤→④→①
23.如图所示,甲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观察时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若丙中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中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二、读图填空题
24.图中表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A是蓝细菌,B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叶片横切图),请据图回答:
(1)以上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填字母),其与图中另一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两种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_______,说明不同的细胞具有_______性。
(2)A细胞能吸收光能的色素是_______;水华是由于淡水水域污染后,_______两种元素含量升高,蓝细菌和绿藻大量繁殖后形成的。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细胞时,如果物镜的放大倍数由10×转换为40×,则原来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现在的_______倍。
25.如图所示:图甲中①②③④表示镜头,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到的图像。
请回答以下问题:
1.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__________。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甲中的组合一般是__________。
2.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乙转为图丙,玻片应向__________方移动。
3.从图乙转为图丙,正确的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__________。
4.当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时视野中看到一行8个细胞。若将物镜倍数转换为40×,则视野中可看到的细胞为__________个。当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10×时,视野中被相连的128个细胞所充满,当将物镜的放大倍数转换为40×时,则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为__________个。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标本染色较浅时,应该调暗视野,即观察时应选用平面镜和小光圈,而通光孔大小是固定不变的,①错误;换高倍物镜后,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错误;在换用高倍物镜时,应直接转动转换器,不能升高镜筒,③错误;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细胞质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上细胞质就是顺时针流动的,④正确。故选C。
2.答案:C
解析:视野偏暗时,应将平面镜换成凹面镜,并将遮光器的小光圈换成大光圈,A错误;显微镜的镜头应用专门的擦镜纸擦拭,B错误;使用高倍物镜已经看到细胞,但有些模糊,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更加清晰,C正确;必须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将物像调清晰且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后再换高倍物镜,D错误。
3.答案:C
解析:换高倍物镜前不能升高镜筒,转动转换器即可,A错误;题中所给出的四个视野中,根据细胞数目多少和大小判断,放大倍数从大到小依次为③②①④,③的放大倍数最大,④的放大倍数最小,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镜头与标本距离越远,故最远的应该是④,“光圈最大”说明显微镜下的视野最暗,物镜镜头离标本最近,应该是③,B错误,C正确;若视野中有暗有明,则可能是装片上的物体厚度不均匀,D错误。
4.答案:C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am
是指物像的长度、宽度同时放大am
倍,A
项正确;虽然根据题干信息,换用n×物镜后,由于n项正确;由于换用低倍镜头,物镜镜头与装片间的距离变大,而非缩短,C
项错误;相对与实物来说,显微镜成像是应倒立的放大的虚像,处于视野中右上方的细胞实际上处于装片的左下方,要将其移至中央,需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D
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水绵属于真核生物,颤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A错误;酵母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乳酸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原核细胞结构简单,但也具有多样性,C错误;真核细胞一般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需借助显微镜,D正确。
6.答案:C
解析:绿藻和螺旋藻都有细胞结构,细胞内均含核糖体,A错误;绿藻和螺旋藻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螺旋藻属于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绿藻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生物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C正确;绿藻属于低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其有叶绿体,螺旋藻属于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以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D错误。
7.答案:C
解析:变形虫属于单细胞动物,衣藻属于单细胞绿藻,它们都属于真核生物,而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储存遗传物质(DNA)的场所,C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发菜是蓝细菌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作拟核,A错误,B正确;发菜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C错误;发菜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错误。
9.答案:D
解析:幽门螺杆菌有细胞膜和核糖体,真核细胞也有细胞膜和核糖体,因此这不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A、B不符合题意;幽门螺杆菌有细胞壁,有些真核细胞(如植物细胞)也有细胞壁,因此根据其有细胞壁不能判断其是原核生物,C不符合题意;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D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A正确;原核细胞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错误;真核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其能高效地进行生命活动,C正确;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正确。
11.答案:C
解析:A.细胞学说的诞生依赖于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故A正确;
B.提出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反映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故B正确;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细胞的多样性,故C错误;
D.细胞学说在修正中不断发展和前进,故D正确。
【答案】C
12.答案:B
解析: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①正确;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并没有揭示细胞的多样性,②错误;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③正确;细胞学说没有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④错误;罗伯特·虎克发现并命名了细胞,⑤错误;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了细胞水平,⑥错误;细胞学说认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⑦正确。故选B。
13.答案:A
解析: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包括病毒、细菌,A错误;细胞学说支持所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进化观点,B正确;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到了细胞水平,C正确;显微镜技术的使用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正确。
14.答案:C
解析: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A正确;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B正确;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精子等,细胞的命名者为罗伯特·虎克,C错误;魏尔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一推论至今未被推翻,D正确。
15.答案:D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即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50倍,这是对边长的放大倍数。面积为0.16mm2的正方形的边长为0.4mm,放大50倍后边长为0.4×50=20(mm),所以放大后该正方形的面积为20mm×20mm=400mm2,D正确。
16.答案:B
解析: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看到的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变大;此时进入视野的光线减少,视野就变暗,故B正确。
17.答案:C
解析: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首先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A错误;必须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再转换高倍镜观察,B错误;异物只可能在物镜、目镜或装片上,移动装片或转动目镜异物不动,则异物在物镜上,C正确;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D错误。
18.答案:C
解析:当标本颜色较深时,可调亮视野,这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A正确;由于显微镜呈现的是上下、左右颠倒的物像,因此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B正确;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应直接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C错误;
高倍镜是将低倍镜视野下的中央细胞进行放大,因此在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D正确。
19.答案:D
解析:人血涂片中圆饼形的细胞Ⅰ为红细胞,不需要染色就可观察到,A错误;人的红细胞不含细胞壁,B错误;换成高倍镜以后,视野会变暗,C错误;细胞Ⅱ位于视野的右下方,换成高倍镜观察前,需要先将细胞Ⅱ移至视野中央,因此应先将涂片向右下方移动,D正确。
20.答案:C
解析:若在低倍物镜下观察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换用高倍物镜后发现异物消失,由于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变小,则该异物可能在物镜上,也可能在装片上,A错误;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因此物像中细胞的直径被放大600倍,B错误;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离装片越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因此在未调节反光镜和光圈的条件下,看到清晰物像时物镜离装片最远和视野最暗的分别是①④,C正确;转动遮光器只能调节视野的亮度,不能调节物像的清晰度,D错误。
21.答案:C
解析:甲图中①②无螺纹表示目镜,③④有螺纹表示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根据分析可知,甲图中的组合②③⑤放大倍数大于组合①③⑤,A错误;若从丙转为乙时,视野变亮,需调小光圈,B错误;根据显微镜下呈的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像可知,图丙为视野内所看见的物像,则载玻片上的实物应为“6>9”,C正确;显微镜下放大的倍数是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均被放大的倍数,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物像的面积增大为乙的100倍,D错误。
22.答案:D
解析:从甲图转为乙图是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现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
节光圈或转换反光镜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所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③→⑤→④→①。
23.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是目镜,①比②长,因此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④是物镜,③比④长,因此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⑤⑥是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而物像丙是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的,对应甲中组合应为②③⑤,A错误;从图中的乙转为丙(低倍镜转变为高倍镜),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使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节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B错误;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C错误;显微镜呈倒像,若丙中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中右上方的细胞,则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
24.答案:(1)A;A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统一
(2)藻蓝素和叶绿素;N、P
(3)16
解析:
(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由图分析,A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B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因此它们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蓝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绿色植物叶肉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真、原核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说明不同的细胞具有统一性。
(2)A蓝细菌细胞内不含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含有能吸收光能的色素——藻蓝素和叶绿素;水华是由于淡水水域污染后,N、P两种元素含量升高,蓝细菌和绿藻大量繁殖后形成的。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时,如果物镜的放大倍数由10×转换为40×,则原来视野中能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现在的16倍。
25.答案:1.大;
②③⑤;
2.右;
3.细准焦螺旋;
4.2;
8
解析:1.①②是目镜,③④镜头一端有螺纹,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则相反。用最短的目镜②与最长的物镜③组合放大倍数最大,此时物镜离玻片的距离较近。
2.视野由乙图转为丙图,表示由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物像所在方向就是装片移动的方向。
3.换用高倍镜后,不动粗准焦螺旋,只需微调细准焦螺旋。
4.8个细胞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放大倍数由10×10变为10×40后,视野的长、宽缩小了1/4,而在视野内被128个细胞充满,放大同样的倍数后视野的面积缩小了1/16。故看到的细胞数分别为2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