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层训练
层级一--课堂基础练
1.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增多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某个动物种群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种群的年龄结构
2.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相互竞争关系
3.在某一农田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种植农作物乙后不利于害虫A的生长
B.乙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5.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采用过引入狐狸和黏液瘤病毒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
B.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狸可能喜欢捕食袋鼠
C.黏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命,对袋鼠影响不大的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
D.c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病毒诱导其发生抗性变异
1-5
BDDBD
6.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两个容器中,各给以细菌做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果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不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
(2)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数量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________。
答案 (1)双小核草履虫 大草履虫 (2)先增加然后稳定 (3)不会
解析 (1)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16天后,大草履虫消失,只有双小核草履虫继续存活。(2)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数量不断递增。递增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受到食物等因素的限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也会发生争斗,逐步使其繁殖数量与其食用细菌的数量达到此起彼伏的平衡状态。因此,双小核草履虫的发展趋势是先增加然后稳定。(3)自然界中还有其他因素介入,情况不会像题述实验那样简单。例如,有一种栉毛虫,以草履虫为食,数量多的草履虫被捕食的机会多,因而两种草履虫可借助栉毛虫的捕食而达到平衡。栉毛虫实际上只是对两种草履虫的数量变动有作用的诸多环境因素之一,所以在自然环境中一种草履虫是难以使另一种草履虫死亡的。
层级二--课时提升练
题组一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为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
B.温度为35
℃时,相对湿度为90%时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
2.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下面右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
3.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
B.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定呈“J”形增长
4.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这时非生物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5.硅藻生长过程需要硅酸盐。在相同条件下,星杆藻和针杆藻两种硅藻单独培养时的生长曲线和硅酸盐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硅酸盐浓度对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都有影响
B.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增长曲线均为“J”形
C.图中两种硅藻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获得
D.混合培养时星杆藻在两种硅藻中竞争优势更明显
题组二 种群研究的应用
6.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7.田鼠是一种群居的植食性鼠类,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害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上下一定范围内波动
B.田鼠与其天敌猫头鹰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总是同步的
C.由于田鼠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往往偏大
D.即使食物十分充足,内蒙古草原上田鼠的种群数量也呈“S”形增长
8.下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与其他无关
B.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
C.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
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
9.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形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导致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1-9
CCABA
DBCB
10.如图是1845年到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___千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所研究的1890~1935年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环境容纳量为______________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以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化是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答案 (1)A 140 (2)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3)猞猁捕食一定数量的雪兔,使森林植被不致被过度破坏,从而维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4)60千只 晚于
层级三--综合加强练
11.(2019·福建龙岩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为地一次性大量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B.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出环境容纳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植食性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小
12.下图反映了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被竞争排除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13.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藻类,在培养液中加入足量的离子和足量的氮和磷,实验过程中保持光照适宜。每天测定四项数据:藻类数量的变化、装置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细菌的数量变化、溶氧量的变化。根据实测数据绘制出相关的四条曲线,如下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A显示从第7天起藻类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B.图B走势的主要原因是藻类的大量生长、繁殖、死亡
C.图C显示培养液中有机物的含量不断增加是由藻类光合作用引起的
D.图D中溶氧量迅速减少主要是由于藻类的大量死亡,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1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1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16.如图所示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左右
②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防治虫害应在c点之后
③若环境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K值会变小
④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
⑤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⑥“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K/2值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A.①③⑥
B.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11-16
DCDAD
A
17.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________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会变小。
答案 (1)数学 (2)“J” 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3)K1 (4)B (5)K值(或环境容纳量)
18.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山鼠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与被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山鼠天敌,天敌和山鼠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