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6 17:0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辛丑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进行比较,认识该条约的危害性,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史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及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结合《辛丑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掌握分析具体史实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了解八国联军野蛮残暴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性,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学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它与中国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有关。具体是哪次战争?这次侵华战争是怎么发生的?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二、探究新知
(一)义和团运动
1.材料展示:
义和团,
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义和团歌谣
教师提问:义和团为什么迅速在山东兴起?为什么会不到三月就“遍地红”?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根本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直接原因: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3)发展原因:清政府的招抚、利用。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材料研读”,思考: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义和团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但从揭帖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且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3.教师提问: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什么政策?
提示: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提示: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军
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幻想。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物,盲目排外
教师总结:“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了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但是其带有迷信色彩,这些落后的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图片展示:《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教师讲述: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1900年6月
目的
直接目的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
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国家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率领人
西摩尔(英国海军司令)→瓦德西(德国陆军元帅)
3.教师提问: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提示:破坏铁路线、义和团的廊坊阻击战、围攻教堂和使馆区、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等。
4.课件出示图片《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美军抢劫的白银》,思考: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受?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
学生各抒己见。
5.教师提问: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的途中,为什么会下令剿杀义和团?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总结:原因: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危害。
提示:
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教师总结:《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对比分析:回顾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签订
国家
中英
中日
中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
赔款
2
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
土地
割香港岛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续表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其他
五口通商
通商;设厂
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
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述的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要突出“抗击”二字,以展现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略时的不屈抗争精神。通过启发式诱导教学,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抗争历程,辩证地认识“扶清灭洋”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同时,要清楚《辛丑条约》的影响,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凸显历史的先后联系性和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