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生态因素 种群和群落
1. (2011·邯郸摸底测试)在种群 “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 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
A.地 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解析:家鼠常打洞穴居,因此地面进行硬化后不利于其生存,种群K值减小;北极狐与旅鼠之间为捕食关系,引入北极狐后会使旅鼠种群K值减小;大熊猫主要以嫩竹为食,干旱环境中的竹子不易生出嫩枝叶,因此使得大熊猫食物缺乏,种群K值减小;干旱环境有利于蝗虫产卵(产于土壤中)与繁殖,因此会使东亚飞蝗种群K值增加
答案: B
2. (2011·西南师大附中摸底)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
B.当生存温度升高时,最适生存空间的湿度也随着增大
C.影响该昆虫数量的生态因素就是温度和湿度
D.在相对湿度为90%,温度为30 ℃和35 ℃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相等
解析:全面而正确地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 由图中曲线知,昆
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温 度的改变会影响湿度的作
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对应的最适湿度也不相同,随着湿度的增大,最适温度也
在升高 题干中仅仅体现了温度和湿度对昆虫数量的影响,但影响昆 虫数量的
还有大气成分 食物 天敌等其他的生态因素
答案: C
3. (2010·山东卷,8)如图表示出生率 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A选项不正确 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B选项不正确 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D选项不正确 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C选项正确
答案: C
4.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种群特征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种群的出生率
B.生殖隔离的产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C.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直接因素
解析: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实际上是通过直接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产生了生殖隔离,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 C
5. (2010·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 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故C正确
答案: C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6. (2011·启东调研)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答案: A
解析:在群落水平上研究水稻田,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水稻长势整齐,属于种群范畴,而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7. (2011·苏州调研)如 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C.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解析:当环境适宜 资源和空间充裕时,有望提高K值 bc段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使种群的数量增加减慢,到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维持在最大值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 态下的种群最大增长率 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增加
答案: C
8. (2010·和平区质检)图中a b c d分别表示不同的指标,M表示指标的相对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种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在一段时间内,若c种群数量增加,则d种群数量下降,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解析:基因的多样性越高,在复杂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希望就越大;群落演替向着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的方向进行演替;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a为最高级的消费者,c的增加导致d的减少;在同一环境中生活着多种生物,并不是种群密度越大的生物种内斗争越激烈,这要看该生物的食物充裕程度,故D错误
答案: D
9. (2010·云南统测一)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上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解析: A项和D项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大;B项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或偏小
答案: C
10. (2011·广西重点中学联考)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研究可以在种群 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 下列是生态学家为研究能量流动而做的实验,以一定速率加入单细胞藻类(通常全部被吃掉)喂养水蚤,并以不同速率移走部分水蚤,同时调查移走不同年龄的个体对转化效率(移走水蚤的量/添加的单细胞藻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①表示移走成年个体,②表示移走幼年个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研究的是在群落层次上的能量流动分析
B.研究表明水蚤的收获量总是远小于取食量,主要原因是水蚤大量死亡
C.实验结果表明移走成年个体比移走幼年个体的转化效率低
D.研究结果表明转化效率与移走比率 移走水蚤的年龄有关
解析:该实验研究的是在种群层次上的能量流动分析;水蚤的收获量总是远小于取食量,原因是水蚤的呼吸消耗,并非水蚤大量死亡所致;从坐标图直观地看出,转化效率受横坐标移走比率的影响,同时移走成年个体,使种群年龄组成趋向增长型,有利于种群增长,因此转化效率与移走比率 移走水蚤的年龄有关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