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4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苏轼词两首 年级 高二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4学段
教 学 目 标 1、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 学 重 点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 学 思 路 情趣导入——解题——初读——整体感知、检查预习——赏析诗歌上片,领会豪放之景——赏析诗歌下片,了解豪放之人、领悟豪放之情
主要 教学 方法 抓住教材本身(包括练习),做好充分预习,从扣关键词出发,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为主,诵读诗歌为辅助。
教 学 资 源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唐宋诗词鉴赏》 方明的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一、情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古人:风飘飘,水寒寒,一峨冠而多髯者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放。这位古人是谁?(苏轼)看来自从学过《赤壁赋》之后同学们对苏轼已经相当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回顾相关文学常识 熟悉作家,提示文章写作背景。
二、解题 1、“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词的题目,一看题目便知,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2、这首词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明确: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跟上学期所学《赤壁赋》是同一时期。) 是苏轼在人生失意时所作。 1、词的题目和词牌,哪个与词的内容相关?2、这首词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1) 巩固文学常识; 2) 回顾《赤壁赋》 3) 明确写作背景。
三、 初读 1.多媒体演示: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2、苏东坡的这首词要关西大汉(壮壮的汉子)弹着铜琵琶,拿着铁板,唱“大江东去”。显然,与柳词的婉约细腻不同,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风格豪放(多媒体:豪放词),清代有人评说苏轼词“(多媒体)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清代词话家徐钒 。 3、师范读。 1、明确本词豪放的风格。 2、听范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1)初步感知豪放风格; 2)明确字词读音。
四、 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这首词被公认为是豪放派代表作,你觉得词中哪些句子最能让人感受到这种豪迈的气概 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即可。 1)检查对课后习题的预习情况。 2)了解学生对词的情感理解程度。
五、赏析诗歌上片,领会豪放之景。 1、翻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强调“浪”,比喻时间的流逝。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这句古人评价很高,说它不同凡响。“大江东去”从空间着眼,只见眼前浩淼的长江滔滔东去,“千古风流人物”则从时间着眼,千古英雄,尽在眼前,千年沧桑,荡尽英雄。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整个句子拓展了一个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全词一落笔便有了恢宏的气势。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另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者是一样的大气磅礴。这简直不是“人”写的,我是说苏轼和李白都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李白叫诗仙,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的词句。同学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仙人才有的感受。2、强调气势的恢弘、豪放。(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3、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并且找到了,这就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重点解释“人道是”。“故垒”,古战场。“赤壁”我们都知道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那个“赤壁”在哪里,现代的人还在争论。不管真赤壁在哪里,反正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于是有好考证的人说:“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你们说,苏轼到底知不知道这里不是真赤壁呢?明确:实际上苏轼是知道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换词练习:“周郎赤壁”能不能改成“周公瑾赤壁”、“周瑜赤壁”?明确:不能,不能直呼其名,“郎”字让周瑜显得特别年轻潇洒,表达一种尊敬和崇拜。5、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明确: A、乱石穿空:乱,不是凌乱,而是写出了石壁山峰的奇形怪状,参差交错。 “穿”字写奇峰高耸入云,化静为动。B、“惊涛拍岸”:“惊”写浪涛如同受惊马群一样,凶猛、暴烈,拍击着岸边,翻江倒海。C、“卷起千堆雪”:“卷”字写出了雪白的颜色和极快的速度,蔚为壮观。 仰观岩石壁立,直插云霄;俯看怒涛汹涌,惊心动魄;远望雪浪千叠,蔚为壮观;这几句,写得的确非常富有气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艺术天地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赤壁的雄壮、奇险。 1.第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长江中的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意思对不对?2、对比阅读《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句的异同。 3、苏轼到底知不知道这里不是真赤壁呢?4、大家再考虑,“周郎赤壁”能不能改成“周公瑾赤壁”、“周瑜赤壁”、?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的景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讨论、指名分析。)6、重点朗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着重理解“浪”在此是取比喻义; 2)联想相关词句; 3)多形式品析阔大的场景所带来的磅礴气势。 4)初步体会作者对周瑜尊敬之情。 5)巩固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抓关键词。
6、江山如画——对赤壁之景的概括。小结:“江山如画”是对上片景色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片写人的开启。由写眼前壮丽之景到怀古代豪杰之人,过渡自然。 7、苏东坡还总括了这样一种赤壁的景,他是怎么概括的? 6)学习诗歌上下片过渡的技巧。
六、赏析诗歌下片,了解豪放之人、领悟豪放之情。 解释:“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 换词练习“小乔初嫁了”与“出嫁了”。 明确:不可以。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那时的小乔很年轻,才刚刚嫁给周瑜,周瑜小两口还在度蜜月呢!可是,这回,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2、苏轼为什么要把十年前周瑜的燕尔新婚和赤壁之战写到一起? 明确: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写错。为了塑造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用年轻的小乔来衬托周郎的雄姿英发,用小乔这样的美女来衬托周瑜这样的英雄,侠骨柔肠,方谓风流人物。 3、解释“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重点理解“谈笑间”“羽扇纶巾”。 明确:谈笑——毫无惧色。羽扇纶巾——一儒雅的样子。4、苏轼要把大仗中的周瑜写得如此轻松呢?明确: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聪明、有才干的一面。5、理解作者对周瑜的羡慕之情。明确:A、周瑜年轻有为,功成名就。B、东坡年近半百,功业未成。6、解释“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重点理解“多情”一词? (1)、启发学生通过理解上下片中两个“笑”的不同情味,来理解“多情”的含义。 明确:“多情”,应是指诗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7、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明确:这应该是大彻大悟之后的超脱。超脱了自己对很多东西的追求,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了。你看,慨叹过了以后,他举起杯中的酒,邀上空中明月,洒在江里,。用浩浩的大江,用空中的明月作证,我苏东坡是有报国之志的,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为国、为民去效力。这与其说是积极,不如说是很豁达。因为,再大的风浪他都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宠辱不惊啊!这就是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1、男同学齐读1-6句。 2、把“小乔初嫁了”写成“出嫁了”行不行,为什么? 3、大家该好好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当时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偏偏这样写呢? 4、赤壁之战对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敌强的战争,为什么苏轼将周瑜描绘成毫无惧色的样子?这与历史相符吗?(讨论)5、苏轼为什么要羡慕周瑜? 6、“多情应笑我”就是“应笑我多情” 这“多情”一词该如何理解?是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那种“多情”吗? 有人认为诗的结尾慨叹“人生如梦”,说明诗人经受打击之后,不免有些消沉。也有人认为,诗人慨叹“人生如梦”,只是宽慰自己,并非消沉之语。 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1)体会作者对中心人物的塑造技巧——美女衬英雄。 2)领悟作者深层情感。 3)体会怀古之作借古说今言志抒情的核心目的。4)领悟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七、总结 苏轼笔下之景,奔腾的长江,千年的沧桑,无数的英雄,奔来眼底,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更是雄奇、壮美,);再看词人笔下之人,统帅周瑜年轻、儒雅,英姿勃勃,可谓英雄豪杰。更可贵的是,在人生失意之时,词人没有像很多失意文人一样由此沉沦,而能从壮志未酬的苦闷中超脱出来,虽叹“早生华发”还举杯“酹江月”,豁达面对人生。整首次豪迈之气,荡人心胸。不愧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读、背。 1)在读中感受词作的豪放的气势、诗人豁达的态度。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课外拓展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加深对作者的情感和词作的理解。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学习中巩固诗歌赏析的方法,有一定的深度。 2、抓住了情感这一主线贯穿教学。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课堂内诵读时间还不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