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文档属性

名称 定风波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2 20: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湖南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4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定风波》 年级 高一 学期 下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落实好学案上的基础知识;2、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思路 引进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采用五环节教学方式,变教诗词为学诗词。
主要教学方法 吟诵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资源 课前精心制定学案 《定风波》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1、解释下列词语: ⑴芒鞋: ⑵吟啸: ⑶料峭: 2、背诵全词。二、分析鉴赏。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3、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三、拓展思维。学了苏轼的《定风波》之后,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四、作业:默写《定风波》。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虽然事实上是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可是,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导入,要让学生学会倾听。 用简洁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自主完成学案 一、基础过关。1、解释下列词语: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2、背诵全词。三、分析鉴赏。1、思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和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3、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望望方才遭遇风雨的地方,也是雨过天晴,归去时,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晴;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句词的表层意思,作者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了,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四、拓展思维。学了苏轼的《定风波》之后,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参考:人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迎向风雨”是我们不变的人生选择。 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读与思考对学案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这一过程可以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前完成一部分,也可以完全在课内完成。这要看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小组讨论 讨论组内存在的疑问。推选板演答案的人。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探究意识。
四、各组代表板演指定题目 下面的同学疯狂朗读本词 将学生的答案与书写中存在的问题都“暴露”出来。
五、交流与点拨 每组派代表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一定的诠释。 训练学生的口才,体现教师给学习带来的“高度”。
六、值日科代表对课堂作总结评价 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且简洁有文采。 学习贵在反刍与总结。
自我反思:较之学者似的解读、魔术师似的导读、教练似的强化训练,这样的活而有序的“学堂”,效果要实在得多。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在课堂上,真正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2、把诗词教学与新课堂理念联系上来了。3、学生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艺术的教学与新课堂理念的科学化之间容易存在裂痕。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做过多的横向拓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