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造宣言 课件(共34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创造宣言 课件(共34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6 22:24: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21
创造宣言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2.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庄子·天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并有合编《陶行知全集》。
三、写作背景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最早形成于1913-1919年。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和1944年发表的《创造的儿童教育》,可以看作是其创造教育理论完善和系统化的标志。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樵(
qiáo
)夫
豢(
huàn
)养
陡(
dǒu
)然
烟囱(
cōng

中(
zhòng
)伤
走投(
tóu
)无路
玄奘(
zàng

懦(
nuò
)夫
塑(

)像
遁(
dùn
)词
鲁钝(
dùn

哑(

)口无言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
第二部分(2—4):教育者的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第三部分(5—11):批判错误观点:平凡、单调、年幼无能、绝境不能创造
第四部分(12):发出呼吁:保护和培养创造力
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创造宣言”的含义?
明确:标题简洁明了,揭示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严肃认真、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对于“创造”问题的主张、意见,情感色彩浓郁,鼓动性强。
2.本文是一篇精彩的驳论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引岀议论话题的?
明确:用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3.第3、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
第3段,将教育比喻成雕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师生关系是相互合作、相互创造相互成就的关系,创造的成败就是合作的成败,就是师生的成败。
第4段,“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一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这句话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4.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是怎样反驳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明确:
错误观点
反驳事例
得出结论
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等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自己太无能
曾参、慧能
陷入绝境
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歌德
5.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反驳上述错误观点的?
错误观点
论证方法
环境太平凡
举例论证,用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批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生活太单调
举例论证,采用了大量事例,如列举《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等的产生这一系列事例,批驳了“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观点。
年纪太小
举例论证,作者用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在幼年就有创造成果的例子进行反驳,具体有力地批驳了“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自己太无能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作者首先列举慧能、曾参的事例来加以反驳,然后引用慧能的话,具体有力地批驳了“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陷入绝境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先列举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的例子,然后引用歌德的名言和古语进行道理论证,有力地批驳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6.第12、13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
第12段通过屋檐水滴穿阶沿石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的观点。
第13段以“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喻指有创造之心的学生,生动地论述了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更不能给予他们很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了学生,突出了创造之心对教师的重要意义。
7.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回扣开头所举罗丹的事例,再次大声发出宣言: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终能让创造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森林。
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教师补充)
1.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明确: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八、本文主旨
本文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九、文本特色
1.有破有立
文章既摆出了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
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人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叙议结合
记叙主要指文中列举具体事例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为对事例进行分析,得出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文章叙议结合,有力地证明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中心论点。
课堂检测
判断题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____)
(2)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____)
(3)作者在文中反驳了四种错误观点。(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____)
(5)作者在文章结尾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创造信念。(____)
(6)本文写于1943年,但对于我们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____)
答案:(1)×(2)√(3)×(4)√(5)√(6)√
解析:(1)本文用了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事例论证批驳错误观点,再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2)本文用了大量的事例来反驳错误观点,如在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哥伦布和莫扎特的事例。
(3)作者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4)本文是在批驳完五种错误观点后提出中心论点的。
(5)本文的结尾“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意思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就不能停止创造。
(6)本文充分的例证和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使我们增强了创造意识,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第五单元
21
创造宣言
陶行知
学习目标
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庄子·天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古人谈创造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论。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并有合编《陶行知全集》。
作者简介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最早形成于1913-1919年。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和1944年发表的《创造的儿童教育》,可以看作是其创造教育理论完善和系统化的标志。
写作背景
樵(
)夫
豢(
)养
陡(
)然
烟囱(

中(
)伤
走投(
)无路
玄奘(

懦(
)夫
塑(
)像
遁(
)词
鲁钝(

哑(
)口无言
读清字音
qiáo
dǒu
huàn
nuò
zhòng
cōng
tóu
zàng

dùn
dùn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4):
第三部分(5—11):
提出总论点:我们要创造
教育者的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批判错误观点:平凡、单调、年幼、无能、绝境不能创造。
第四部分(12):
发出呼吁:保护和培养创造力
朱耷
(约1626-约1705),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别号“八大山人”。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约前490-约前431),古希腊雕刻家。擅长神像雕塑。作品有建立在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铜像、有用象牙嵌金的奥林匹亚的《宙斯》像和《巴台农的雅典娜》,这些作品已不存在。据说巴台农神殿的装饰雕塑,也是在他领导设计和监督下完成的。这些装饰雕塑的主要部分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全盛时期的代表作。
(雅典娜头像)
米开朗基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作品有雕像《大卫》、巨型天顶画《创世纪》、雕像《晨》、《暮》、《昼》、《夜》和壁画《最后的审判》等。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文天祥
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苏伊士运河
(Suez
Canal)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
莫扎特
(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1年起随父往德、法、英、荷等国旅行演出。1769年三度游历意大利各地,演出其所作歌剧。1773年返回故乡,任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因不满大主教阻挠其社交活动,愤而辞职。
曾参
(前505年一前463年),字子舆,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
惠能大师
(公元638-713年),俗姓卢,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玄奘
玄奘是唐代高僧,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26岁时,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至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从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他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19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8卷,1300多万字。
哥伦布
(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创造宣言”的含义?
整体感知
标题简洁明了,揭示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严肃认真、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对于“创造”问题的主张、意见,情感色彩浓郁,鼓动性强。
2.本文是一篇精彩的驳论文,那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议论话题的?
整体感知
用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3.第3、4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论证方法
第3段,将教育比喻成雕像,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师生关系是相互合作、相互创造、相互成就的关系,创造的成败就是合作的成败,就是师生的成败。
第4段,“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一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这句话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教育者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
比喻论证
4.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是怎样反驳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整体感知
错误观点
反驳事例
得出结论
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等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
自己太无能
曾参、慧能
陷入绝境
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歌德
5.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反驳上述错误观点的?
论证方法
错误观点
论证方法
环境太平凡
举例论证,用八大山人、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批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生活太单调
举例论证,采用了大量事例,如列举《易经》、《正气歌》、苏联的国歌、《尼赫鲁自传》等的产生这一系列事例,批驳了“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观点。
年纪太小
举例论证,作者用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在幼年就有创造成果的例子进行反驳,具体有力地批驳了“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自己太无能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作者首先列举慧能、曾参的事例来加以反驳,然后引用慧能的话,具体有力地批驳了“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陷入绝境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先列举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的例子,然后引用歌德的名言和古语进行道理论证,有力地批驳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6.第12、13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论证方法
第12段通过屋檐水滴穿阶沿石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的观点。
比喻论证
第13段以“东山樵夫”喻指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以“树苗”喻指有创造之心的学生,生动地论述了没有创造之心的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更不能给予他们很好的指导,最后只会毁了学生,突出了创造之心对教师的重要意义。
7.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
回扣开头所举罗丹的事例,再次大声发出宣言: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终能让创造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森林。
1.本文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
合作探究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本文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文章主旨
文章既摆出了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
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人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有破有立
文本特色
记叙主要指文中列举具体事例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为对事例进行分析,得出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文章叙议结合,有力地证明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中心论点。
叙议结合
文本特色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____)
(2)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____)
(3)作者在文中反驳了四种错误观点。(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____)
(5)作者在文章结尾表明了自己坚定的创造信念。(____)
(6)本文写于1943年,但对于我们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____)
课堂检测——判断题
答案:(1)×(2)√(3)×(4)√(5)√(6)√
解析:(1)本文用了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事例论证批驳错误观点,再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2)本文用了大量的事例来反驳错误观点,如在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哥伦布和莫扎特的事例。
(3)作者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4)本文是在批驳完五种错误观点后提出中心论点的。
(5)本文的结尾“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意思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就不能停止创造。
(6)本文充分的例证和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使我们增强了创造意识,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示例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