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6 22:45: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本试卷共22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得分
第一部分


评卷人
(1-7题
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绝(yán)
飞漱(shù)
晓雾将歇(xiē)
B.轩邈
(miǎo)
属引(shǔ)
素湍绿潭(tuān)
C.缥碧(piāo)
沿溯(sù)
鸢飞戾天(yuān)
D.白昼
(zhòu)
窥谷(kuī)
林寒涧肃(jiàn)
【答案】D
【解析】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才能准确作答。A项“”应读“yǎn”;B项“属”应读“zhǔ”;C项“缥”应读“piǎo”。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答案】C
【详解】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C项“念”指的是想到,考虑的意思。“相与”意思是和....一起的意思。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答案】C
【详解】
A.语义重复,“大约”与“左右”重复,删去其一即可;B.不合逻辑,“防止”与“不要”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与语义不符,应去掉“防止”或者“不要”;C.表述正确;D.搭配不当,“发扬…产业”搭配不当,可将“发扬”改为“发展”。故选:C。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答案】B
【详解】
阅读文段可知,这是有关“游记小品”的文段。③句首先指出“游记小品”,引出下文,故置于首位。④句举出从陶弘景的名句引出下文“山川之美”美文。①⑤两句分别从“游记”和“小品”两个不同文体特点入手,介绍其文学魅力。②句“因此”是提示性信息,对以上文句进行总结。所以正确顺序应为:③④①⑤②。故选:B。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水经注》的作者是宋代的郦道元,书中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等。
B.《答谢中书书》的作者为南朝陶弘景,该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月夜小景,表达了复杂的感情,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语言朴素而含有深远的意味。
D.《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好友的信的一部分,作者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出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学常识以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A项《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4)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5)《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山唯落晖
芳草萋萋鹦鹉洲
馨香盈怀袖
岂不罹凝寒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详解】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答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这里特别需要注意“晖”“萋”“馨”“罹”等字的写法。
7.综合性学习(5分)
阅读下列某乡镇关于儿童自理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调查表,并回答问题。
你从表中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2)针对上题结论,政府可以为留守儿童做哪些事情?(3分)
【答案】
(1)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普遍较强,视力较好,但营养状况较差。(2)建议切实可行即可。
【详解】
(1)先看表格第一大列,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比例远远比非留守儿童高,再看第二大列,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良好的比例较低,可见其营养状况比较差;再看第三大列,留守儿童的视力状况良好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这说明留守儿童的视力普遍较好。据此可得出三条结论。(2)建议的针对性要强,特别是要针对“营养状况较差”这一点来提。一般建议的具体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如开通了亲情热线,供孩子们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联系。设立托管中心,聘请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等。
第二部分


评卷人
(8-21题
42分)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
。(2分)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3分)
【答案】
8.最爱(爱)
【分析】
8.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结合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本诗按照诗人的游踪描写了游西湖的过程及所看到的景物,全诗抓住“行”字构思脉络。诗歌前三联具体描写了初春钱塘湖的春景,尾联的“最爱”一词写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几处”而不是“处处”,并且是“早莺”说明春天刚刚来临,“争暖树”写是写春寒料峭,初春还不甚温暖。“新燕”是刚飞来的燕子,所以是也可看出是初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待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日:“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造(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余告之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说一说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3分)
【答案】
10.(1)共同,一起
(2)缘故,原因
11.(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于是就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解析】
10.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相与”,共同,一起;“故”,缘故,原因。
11.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欲”,想要;“户”,门;“欣然”,高兴地样子;“故人”,老朋友。
1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故可断句为: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二者人生际遇和排遣方式的不同。由《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可以看出苏轼是被贬官。由“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可知方山子是“不遇”。由“寻张怀民”可知苏轼是寻友、赏景自我排遣,方山子是隐居自我排遣。
【参考译文】:
(乙)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三)名著阅读(5分)
14.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九年级二班开展了“红心向党,重读经典”名著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寻找红色足迹
(1)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根据提示依次写出长征中的重大事件。(2分)
活动二:展现榜样风采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写出文段中A指的是谁,并联系全书举例分析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3分)
A笑着告诉我有一个这样的代表团来欢迎“苏维埃先生”!但是这些乡下佬并不比福建军阀卢兴邦更无知,后者曾在他统辖的境内出了一张告示,悬赏“缉拿苏维埃,死活不论”。他宣称此人到处横行不法,应予歼灭!
【答案】
(1)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
(2)A指毛泽东。
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如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如:不拘小节,吃苦耐劳,如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地步行。)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9分)
坚守自我比什么都重要
韩青
①我很认同伍尔夫的一个观点:坚守自我比什么都重要。假设一个人什么都有了,名、利、权,啥也不缺了,可是就没了自己,这样的人,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
②可是,尘世中有太多的人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者随波逐流,或者阿谀奉承,或者步人后尘,或者损人利己,或者无恶不作,等等。就是说,在他们的世界里,真、善、美的东西逐渐减少甚至销声匿迹了,所谓自我,在他们眼里几乎一文不值,他们看重的,是物质,是享受,是对欲望的满足。这样的人,在他们的心中,几乎没什么定力可言,即使一棵花,一棵草,都会把他们的心给带走。他们不讲原则,底线随时都可以丢。
③而要坚守住自我,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了道树禅师的一件事。当年,他在寿州三峰山上修建了一座茅草庵住了下来,可是,没想到山上经常有野人出没,野人衣着破烂,言语诡异,甚是吓人。他的弟子们见了,对此深感疑惑,这样过了很多年,这些野人居然都不见了,弟子们都感到好奇,禅师解释说:“野人用各种伎俩来迷惑人,只要老僧我对其不见不闻,他们就奈何不了我。他们的伎俩总有用完的一天。我的‘不见不闻’只要坚持下去,那就是无穷无尽的啊!”
④而一个人要有如此定力,就必须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知晓自己适合做什么。正如作家汪曾祺所言:“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淡。但是‘你不能改变我’,我就是这样,谁也不能下命令叫我照另外一种样子去写。”如果汪先生没有这个认识,去写了别的文体的内容,那么他就没有现在的成就和名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深,他的定力就有多深,成绩就有多好。
⑤显然,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重要,而把力定在什么内容上更重要。选项有两个:一个是真、善、美的内容,一个是假、恶、丑的内容。当然,我们必须选择前者。台湾诗人纪弦就曾把自己的人格形象定在“一棵树”上,他在诗中写道:“我也许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的古木。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显然,他把力定在这上面:为自己活着,不受制于他人和世俗,无视命运的捉弄,不求上帝的照顾,只愿活得我行我素、平凡简单。
⑥可是,在坚守自我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不尽人意。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丢了自我,就像一条溪流一样,如果断流,那么遥远的大海只能成为虚幻。
⑦是的,只要自我在,远方就在,诗意就在,种种美好就在。这就像草木,只要它们的根在,蓬勃就在,生机就在,春天就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
年03
期,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那些看重物质、享受、欲望的人不讲原则和底线,根本上不能算是坚守自我的人。
B.文中道树禅师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要坚守住自我,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这一分论点。
C.作者在论述如何坚守自我时,先后从要有足够的定力、把力定在什么内容、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三个方面展开,层层深入,引人深思。
D.第⑥段告诉我们即使生命不是一帆风顺,只要坚守自我,人生就不会“断流”,终将到达远方的大海。
16.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17.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坚守自我”?(3分)
【答案】
15.C
16.作者开篇即提出论点,进而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阐述怎样坚守自我,结尾运用比喻论证,阐明自我犹如草木的根,根在“春天就在”。
17.①要有足够的定力;②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知晓自己适合做什么;③知道把力定在什么内容上;④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丢了自我。
【分析】
15.C选项理解不正确。作者在论述如何坚守自我时,先后从要有足够的定力、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把力定在什么内容、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守自我等四个方面展开,层层深入,引人深思。故选C。
16.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解答时要综观全文,划分论述层次,再依次进行归纳。第①②段正反两方面论述,提出中心论点:坚守自我比什么都重要。第③段,举了道树禅师多年“不见不闻”使野人不来打扰的事例论证“要坚守住自我,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第④段引用汪曾祺的名言,论证“一个人要有如此定力,就必须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知晓自己适合做什么”。第⑤段举了纪弦把自己的人格形象定为“一棵树”的事例论证“把力定在什么内容上更重要”。第⑥段把丢了自我比作溪流断流,用比喻论证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丢了自我”。第⑦段结尾,把自我比作草木的根,根在“春天就在”,阐明了坚守自我的重要性。
17.考查信息提取能力。本文是总分结构,依引论——本论——结论形式展开论述,如何做到“坚守自我”是本论部分。第③段,用了举例论证,论证“要坚守住自我,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第④段用了道理论证,论证了“一个人要有如此定力,就必须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知晓自己适合做什么”。第⑤段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把力定在什么内容上更重要”。第⑥段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丢了自我”。以上四段就是对如何才能做到“坚守自我”的论述,整理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2分)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8.本文记叙了三个“转身”的故事,请用简洁语言补充另外两个情节。(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南大街路口,贫寒凄苦的乞丐转身而逝。
19.按要求品析句子。(4分)
①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从加点词的角度品析这句话)
②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这句话)
20.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
21.从结构和内容上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8.①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
②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
19.①“打捞”,这里是“寻找”的意思,与前文“人海”照应,形象表达出“人海茫茫,转身错过了,再想寻到她的影子”已无可能的意思。
②该句运用排比、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河比喻成镜子与绸缎,“母亲轻唤乳名”等词语赋予小河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河流水的清澈平静、流水声悦耳动听,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和对小河的喜爱之情。
20.“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不管是自然的景物变化,还是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它都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短得就像你“转身”一样,身边的一切都不是从前了。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1.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指出人生中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要格外懂得珍惜,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使文章主题进一步深化升华。
【分析】
18.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文章③到⑤段分别描写三次“转身”的情景,第③段写“在车站,‘我’来不及道歉,他已转身没入人群”;第④段写“在秦岭深处,‘我’路遇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第⑤段写“在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他却转身而逝”。
19.本题考查品析句子。①“打捞”一词的本义是把水里的东西(多为沉在水下的,如死尸、船只等)取上来,结合具体的语境可知,这里指的是“寻找”,用“打捞”,就与前文的“人海”一致,在人海里寻找一个人,就好像在茫茫的大海里打捞一样东西般艰难,由此形象地说明在人海里遇到的一个人想再次寻找到她已经是不可能了。②“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把“路下面的小河”比作“镜”“绸”“母亲轻唤谁的乳名”,突出小河的清澈、温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这儿的美丽,突出“我”对秦岭的喜爱之情;“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河流水声悦耳动听,柔和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愉快和对小河的热爱赞美。
20.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如“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转身,就是永别”“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及第⑥⑦段整段文字,都告诉我们:自然景物变化或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常在你“转身”的瞬间,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结合最后一段可知,把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深层含义,即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1.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作答时,需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来分析。在结构上,末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在内容上,本段句子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写出了转变之快;“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深化文章的主题,将“转身”的内涵扩展到生活的各种时间变化,写出了作者对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的惋惜之情。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各种美好。
第三部分


评卷人
(22题,5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
前行是脚步的积累,拼搏是不断前行的过程。前行的路上,有风景、梦想,有期盼、关爱,有欢笑、痛苦,所以前行更离不开拼搏,一路前行,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和体验?
请以“忘不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范文】:
忘不了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地方,让我的童年满溢着温暖,那就是我的老家。
那里,有我活泼可爱的弟弟妹妹,有亲切热情的邻居,有蓝天绿水和清甜的空气,有清清的河水,还有大片大片的绿绿的茶园……
小时候,我总爱去那怡人的茶园玩。那一排排绿油油的茶树就像士兵一样排得整整齐齐,在灿烂的阳光下青翠欲滴。远远望去,那一笼笼绿就像清清的水,向那天际流去……在那样的氛围里,吹着山风,鼻尖绵延着一丝丝的香,心里也流淌着甜甜的暖,整个人的精神都舒展开来,那般的惬意,那样的舒适……
采茶时节,茶园里多了些斑斓的色彩,那些穿着不一的采茶工,把那一片片的绿,点缀得那样的诗意,像是绿中的花,不细看,感觉是在风中摇曳,唱着一曲采茶之歌呢!我们那时,只顾玩,要么站在高处,对着那片风景看得痴迷,要么在风中大声地喊着,让清风携着我的声音,将内心的快乐,四处播撒……
清楚地记得老家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叫做松阴溪。在炎炎的夏日里,那儿,就是我们的宝地。我常常带着弟弟妹妹,在那里嬉戏玩耍。夏日的午后,小溪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我们光着脚丫,不顾一切地冲向小溪,那清凉的感觉,舒服极了。水面,一圈一圈的波纹,把我们的欢笑声,嬉戏声、一圈一圈地荡了出去。河边洗衣、淘米的乡邻看着我们,脸上漾着灿烂的笑。看到河里的小鱼摇着尾巴,快活地游着,心里就如洒进了那一抹绚烂的晚霞,暖暖的,甜甜的……
那里还有一片美丽的树林,还有一亩亩的田地,还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水井,还有……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我们快乐的笑声;每一个地方,都有那些乡邻勤劳的身影。记忆里的这个乐园,不仅给了我身心的温暖,更给我了我精神上的慰藉。它轻轻地在我的梦里告诉我:家乡,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根,它给我们的,是一辈子的快乐和温暖,历经时空,也不会变……
【详解】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忘不了”,题目缺少宾语也缺少主语,因此可以当作半命题作文来写。首先看主语,“谁”忘不了,从而确定文章是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来写作。其次看宾语,即忘不了“什么”。“忘不了”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如,忘不了春花夏雨秋林冬雪四季美景,忘不了师长以及亲朋好友的鼓励与关爱,忘不了挑灯攻读、刻苦拼博的幸福过往,忘不了那一抹微笑,那一个坚强的背影,忘不了那刻骨的感动,也忘不了遭遇的挫折,失败的泪光……既可以是关于“人”的,比如亲人、同学、老师、陌生人等,也可以是关于“物”的,比如书本、老宅、某条河流等,还可以是某些抽象的东西,比如情感、理想、追求等等。为什么忘不了呢?一定是对自己有着深刻记忆和影响的,是刻入骨髓里的。所以,要在文中揭示出“忘不了”的这些人或事对人的影响:他(她、它)应该能启迪着人的思想,拓展着人的聪明才智,影响着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励着人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前行等等。
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抒情散文。要力求写出完整而生动的事件过程,或是事物的细致深刻的特点,尤其要注意运用一些细节描写以加深对这些“忘不了”的人和事或物的认识和理解。在作文结尾时,要能运用适当的抒情议论句来揭示文章的主旨,从而揭示出“忘不了”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本试卷共22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得分
第一部分


评卷人
(1-7题
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绝(yán)
飞漱(shù)
晓雾将歇(xiē)
B.轩邈
(miǎo)
属引(shǔ)
素湍绿潭(tuān)
C.缥碧(piāo)
沿溯(sù)
鸢飞戾天(yuān)
D.白昼
(zhòu)
窥谷(kuī)
林寒涧肃(jiàn)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水经注》的作者是宋代的郦道元,书中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等。
B.《答谢中书书》的作者为南朝陶弘景,该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月夜小景,表达了复杂的感情,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语言朴素而含有深远的意味。
D.《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好友的信的一部分,作者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出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4)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
(5)《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5分)
阅读下列某乡镇关于儿童自理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调查表,并回答问题。
你从表中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2)针对上题结论,政府可以为留守儿童做哪些事情?(3分)
第二部分


评卷人
(8-21题
42分)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
。(2分)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待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日:“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造(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余告之故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说一说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3分)
(三)名著阅读(5分)
14.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九年级二班开展了“红心向党,重读经典”名著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寻找红色足迹
(1)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根据提示依次写出长征中的重大事件。(2分)
活动二:展现榜样风采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写出文段中A指的是谁,并联系全书举例分析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3分)
A笑着告诉我有一个这样的代表团来欢迎“苏维埃先生”!但是这些乡下佬并不比福建军阀卢兴邦更无知,后者曾在他统辖的境内出了一张告示,悬赏“缉拿苏维埃,死活不论”。他宣称此人到处横行不法,应予歼灭!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9分)
坚守自我比什么都重要
韩青
①我很认同伍尔夫的一个观点:坚守自我比什么都重要。假设一个人什么都有了,名、利、权,啥也不缺了,可是就没了自己,这样的人,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
②可是,尘世中有太多的人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者随波逐流,或者阿谀奉承,或者步人后尘,或者损人利己,或者无恶不作,等等。就是说,在他们的世界里,真、善、美的东西逐渐减少甚至销声匿迹了,所谓自我,在他们眼里几乎一文不值,他们看重的,是物质,是享受,是对欲望的满足。这样的人,在他们的心中,几乎没什么定力可言,即使一棵花,一棵草,都会把他们的心给带走。他们不讲原则,底线随时都可以丢。
③而要坚守住自我,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了道树禅师的一件事。当年,他在寿州三峰山上修建了一座茅草庵住了下来,可是,没想到山上经常有野人出没,野人衣着破烂,言语诡异,甚是吓人。他的弟子们见了,对此深感疑惑,这样过了很多年,这些野人居然都不见了,弟子们都感到好奇,禅师解释说:“野人用各种伎俩来迷惑人,只要老僧我对其不见不闻,他们就奈何不了我。他们的伎俩总有用完的一天。我的‘不见不闻’只要坚持下去,那就是无穷无尽的啊!”
④而一个人要有如此定力,就必须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知晓自己适合做什么。正如作家汪曾祺所言:“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淡。但是‘你不能改变我’,我就是这样,谁也不能下命令叫我照另外一种样子去写。”如果汪先生没有这个认识,去写了别的文体的内容,那么他就没有现在的成就和名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深,他的定力就有多深,成绩就有多好。
⑤显然,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重要,而把力定在什么内容上更重要。选项有两个:一个是真、善、美的内容,一个是假、恶、丑的内容。当然,我们必须选择前者。台湾诗人纪弦就曾把自己的人格形象定在“一棵树”上,他在诗中写道:“我也许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的古木。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显然,他把力定在这上面:为自己活着,不受制于他人和世俗,无视命运的捉弄,不求上帝的照顾,只愿活得我行我素、平凡简单。
⑥可是,在坚守自我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不尽人意。但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丢了自我,就像一条溪流一样,如果断流,那么遥远的大海只能成为虚幻。
⑦是的,只要自我在,远方就在,诗意就在,种种美好就在。这就像草木,只要它们的根在,蓬勃就在,生机就在,春天就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
年03
期,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那些看重物质、享受、欲望的人不讲原则和底线,根本上不能算是坚守自我的人。
B.文中道树禅师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要坚守住自我,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这一分论点。
C.作者在论述如何坚守自我时,先后从要有足够的定力、把力定在什么内容、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三个方面展开,层层深入,引人深思。
D.第⑥段告诉我们即使生命不是一帆风顺,只要坚守自我,人生就不会“断流”,终将到达远方的大海。
16.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17.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坚守自我”?(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2分)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8.本文记叙了三个“转身”的故事,请用简洁语言补充另外两个情节。(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南大街路口,贫寒凄苦的乞丐转身而逝。
19.按要求品析句子。(4分)
①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从加点词的角度品析这句话)
②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这句话)
20.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
21.从结构和内容上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第三部分


评卷人
(22题,5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
前行是脚步的积累,拼搏是不断前行的过程。前行的路上,有风景、梦想,有期盼、关爱,有欢笑、痛苦,所以前行更离不开拼搏,一路前行,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和体验?
请以“忘不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