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的前提下,在经历组合凸透镜观察微小物体的过程中了解显微镜的来龙去脉,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至此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教材共分4个部分。聚焦:“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能引发学生深思的问题,可以指向我们是否可以制作出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也可以指向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是不是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还可以指向能不能使用另外的放大工具来代替放大镜等。探索:引导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自制显微镜),然后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最后认识光学显微镜。研讨:共3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思考,其一是凸透镜“组合的方式”是怎样的,上下还是左右?平行、垂直或是倾斜?通过前面的探索活动,学生不难发现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镜片平行;其二是凸透镜“组合的距离”为多少?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所以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第2个问题“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和第3个问题“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组合凸透镜和实验室显微镜的异同,来认识实验室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了解观察工具的逐步演变过程。
聚焦:简单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历史,让学生明白显微镜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进而理解技术的革新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除此,告诉学生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的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
本课可分“做个简易显微镜”和“显微镜的发展”两部分。
【学情分析】
学生们都用过放大镜,会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怎样放得更大?用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这是学生能想到的办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将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制作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旨在让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难点: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
【材料准备】
学生: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张、铁架台、双顶丝、食盐、苔藓、剪刀、裁纸刀、直尺、马克笔、硬纸筒或矿泉水瓶或PVC管、胶带、实验记录单(每组一份)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1套、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提问:使用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一些物体,可我们还想看到更微小的事物(提供很小的文字),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用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指向是否可以制作出一个放大倍数更大的放大镜,也可以指向能不能使用另外的放大工具来代替放大镜,还可以指向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是不是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等。)
教师提问:认真思考,是否可以用手中的放大镜把物体的像放得更大呢?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可能提出把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看看是否能把物体图像放得更大或由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去探索更多起放大作用的新工具。)
二、探索
经历自制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为学生提供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分组实验,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组合放大镜,看看能否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能增加放大倍数,要看到清晰且放大的图像,关键是调好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组织交流,总结发现:学生发现两个放大镜比一个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会更大;组合时两个放大镜要上下、平行摆放;组合时要调整位置,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
提出质疑:两个放大镜位置摆放有两种方式(放大倍数大的放上边或放下边),到底哪一种放大效果会更好?一个人组合两个放大镜不稳定,如何解决?
思考并讨论问题,得出方案:同时观察较小文字,哪一个把文字放得最大,哪一个效果就最好。
展开实验并总结:上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小于下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效果好。
思考并讨论问题,得出方案:利用铁架台、双顶丝固定。
补充注意事项:先固定好一个放大镜,第二个放大镜从下边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量两个放大镜在什么位置的时候放大效果最好?”实验后发现两个放大镜因为倍数不同,它们之间的距离也不同。
梳理整个过程:用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找到一个清晰且较大的图像;下方移入第二个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并上下移动;找到清晰且更大的图像,并反复移进移出第二个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比较;测量好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固定。
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显微镜
参考课本第5页制作显微镜
可选材料1:小牛顿实验材料
可选材料2:剪刀、裁纸刀、放大镜、直尺、硬纸筒或矿泉水瓶(制作方法:选择与放大镜一样大小的纸筒或矿泉水瓶,根据放大镜放大物体效果最好时与物体的距离确定纸筒或矿泉水瓶的高度,做标记,剪裁,还需根据放大镜的手柄裁剪一条纵缝,组装第一个放大镜,调整位置使得能看到清晰而放大的像,在第一个放大镜下组装第二个放大镜并调整其位置,得到清晰放大的像。难点:测量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一个学生拿住两个放大镜不动,另一个学生用直尺测量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测量时,要注意镜框有一定的厚度,既可以测量两个镜框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测量两个镜框上边缘与上边缘或下边缘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身边其他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食盐、面粉、头发、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活动目的:利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图像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以及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用单个放大镜不能看到的细节,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凸显组合放大镜的放大优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显微镜的发明过程,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即自制显微镜,然后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最后认识光学显微镜。)
三、研讨
研讨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通过自制显微镜活动,再次巩固知识。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
研讨2、3: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认识显微镜结构:目镜(位于显微镜顶部,是人眼直接观察的透镜)、物镜(位于镜筒下方,靠近被观察的物体)、镜筒、调节旋钮(调节镜筒上下位置)、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的操作台)、转换器、压片夹、遮光器、反光镜(反射光线到镜筒中的镜子)、通光孔、镜座。
对比两个放大镜组合和光学显微镜: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二者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而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是为了人们观察和使用方便而为光学显微镜增加的一些结构。
(设计意图:研讨1用于回顾自制显微镜及用自制显微镜观察身边其他物体两个活动,旨在再次巩固知识;研讨2、3是为后续学习使用显微镜做好铺垫。)
四、拓展
观察方式的发展:人眼、一个放大镜、两个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后续介绍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的显微镜)。学生需要明白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进而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革新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板书设计(生成)】
2.怎样放得更大
【班级记录表设计】
“用两个凸透镜自制显微镜”设计方案班级记录表
日期: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10组
11组
12组
设计方案
(图文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