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风的作用》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从研究内部力量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过渡到研究外部作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和对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成地貌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本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首先指出“风对改变地形也发生着缓慢的作用”,并提出研究主题“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第二部分“探索”,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是讨论并记录学生关于风力改变地形地貌的原有认知,为活动二的模拟实验明确研究目标;活动二是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通过让学生经历预测——观察——基于证据建构解释的完整探究历程,初步认识风的侵蚀作用;活动三是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学习、分析,进一步认识风蚀作用,同时了解风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丰富对风力作用的认识;活动四是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风的作用”的认识。第三部分“研讨”。从三个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学习成果,建立对“风的作用”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对于风的作用,学生更加熟知的是风对日常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但对于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学生的了解并不深。学生对于沙漠、戈壁等“风的作用”形成的地貌虽然不陌生,但对于这些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并不清楚。因此,本课主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风卷起沙子打磨岩石的过程,初步认识风的侵蚀作用;并通过呈现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风成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丰富对风力作用的认识,从而构建起对“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这一问题的较为清晰完整的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2.会做“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意识到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的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通过阅读图片、文字资料加深“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的认识。
难点:运用探究成果对“风对地形的作用”进行推测和解释。
【材料准备】
岩石、放大镜、砂纸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提问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造地球表面的样子。还有哪些因素会改变地形地貌呢?那这幅图又是什么影响的呢?(展示风蚀拱门的图片)
学生思考:改变地形地貌的因素还有哪些?风蚀拱门是在什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教师活动:先引导学生发现,作为地球外部圈层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也发生着缓慢的作用,例如空气流动形成的风。风蚀拱门就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再聚焦到主题: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板书课题:风的作用)
设计意图:回顾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引出“风”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引发学生思考。
2.探索
活动一:讨论并记录我们的看法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风蚀拱门”图片,思考并分小组讨论“风是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成小组意见后再进行全班讨论。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测,提炼学生观点并板书在班级记录表上。(板书:班级记录表)
(2)和学生一起分析已有观点的合理性,达成关于风蚀拱门比较一致的猜测:风卷起的沙子不断吹在岩石上进行打磨,最终形成了风蚀拱门的样子。再进一步讨论,风还能怎样改变地球表面呢?
设计意图:基于聚焦问题进行猜测,形成观点,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风的作用的原有认知;分析观点的合理性,达成一致的猜测,为后面的模拟实验明确了实验目标。
活动二: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1)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验证我们的观点。(展示实验材料)
(2)怎样做模拟实验呢?播放实验指导视频,明确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3)提问:用什么模拟什么?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
(4)发放实验材料,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记录打磨前、打磨中、打磨后岩石的样子,并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对“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进行解释。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在模拟实验后进行研讨交流,并基于证据建构解释,认识风的侵蚀作用。在大风频繁、天气干燥或缺少植被等条件下,风卷起的沙子不断对岩石进行侵蚀,慢慢改变着岩石的大小和形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风蚀拱门等风蚀地貌。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体会到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初步认识风的侵蚀作用。并体会风力的缓慢作用,理解风蚀拱门等风蚀地貌形成的漫长历程。
活动三: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关于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成地貌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并在小组、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文字等资料,认识风的侵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以及风的堆积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了解戈壁、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蚀型地貌以及沙漠等堆积型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和研讨,完善学生对风的作用形式、作用结果的认识,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
活动四: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回顾并梳理对“风的作用”的认知,完善认知结构。
3.研讨
(1)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引导学生回顾模拟实验过程,明确是风的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2)根据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测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根据探究成果完整地描述敦煌地区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即风力改变地表形态的完整过程。)
(3)地球表面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引发的改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整体思考:与改变地球形态的内力相比较,外力作用对地球的改变是缓慢的,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三个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学习成果,建立对“风的作用”的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第一个问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回顾;第二个问题是概念的迁移,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并与第1课中“猜测地形地貌的主要形成原因”活动相呼应,体现单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连贯性,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第三个问题是将改变地球形态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相比较,完善对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认识,加强学生对“风的作用是缓慢的”这一事实的认知。
【板书设计(生成)】
【板书说明】
右侧班级记录表为学生的即时课堂生成,记录的是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
【班级记录表设计】
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班级记录表)
日期:
班级:
1.
2.
3.
…………
【学生记录单设计】
《风的作用》活动记录单
姓名:
记录时间:
探究目标
认识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探究过程
(一)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前的岩石;
用砂纸沿水平方向打磨岩石;
再次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后的岩石,记录实验现象。
打磨前打磨中打磨后岩石的样子
(二)思考题:
根据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下图中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发现
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