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6 17: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编写体例与《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相似: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片文字等资料的分析,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与前一课不同,探索环节的三个活动按照“由外及里”的顺序安排。活动一:先是了解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喷发时的情景和喷后发会地表的影响。活动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内部成因。因为模拟实验需要将“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从火山喷发的外部现象入手,可为后面进行模拟实验奠定知识储备。“先外后里”的学习顺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每一步骤的目的以及每一种现象所代表的意义。活动三:通过正反两面描述火山喷发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火山喷发这一自然现象停留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对于火山喷发的实质原因以及喷发后给地形地貌、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不清楚。更不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地球内部力量对地形地貌改变的两种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模拟实验操作的引导,关注实验现象和真实景象之间的对比,从证据的角度出发验证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和视频、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内部原因;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影响。
难点:对火山喷发的形成做出有依据的猜测,并借助模拟现象进行对比验证。
【材料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火山喷发的事例和喷发后带来的影响。
实验材料:土豆泥、稀释过的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火柴。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展示地震成因动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震的成因,组成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褶皱、断裂等。板块边缘构成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高发地区。但你知道吗?这也是火山喷发的高发地区哦!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板书: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设计意图:与地震一课的学习建立联系,聚焦本课问题。问题的提出呈现了单元概念体系的内部逻辑结构,意在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建立相关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
2.探索
任务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展示冰岛火山喷发图片和课本第29页资料。
教师:这是一幅火山正在喷发的图片,通过图片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①形成裂缝地;②岩浆喷涌;③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
教师整理、板书。
教师:教科书第30页为我们提供了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的资料,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尝试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学生:①火山喷发后可能形成一个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②火山喷发后也可能形成一座新岛,在1963年至1967年间,由于海底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叙尔特塞火山岛。
(教师板书:火山口湖、火山岛)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教师补充视频资料)
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
设计意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的多方面呈现,便于学生分析了解火山喷发时的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视频资料的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认知。通过让学生分析描述火山喷发的情景,提取出关键信息,作为火山喷发的成因猜测的依据,为火山模拟喷发实验做好知识铺垫。
任务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1)猜测成因
教师:展示火山喷发动图,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能否推测火山喷发是如何形成的?请说出你们的猜想?
学生:地壳运动;高温高压;地壳中薄弱地带;岩浆中的大量气体。
教师整理、板书。
(2)收集证据
教师:如何检验我们的假说呢?
学生:可以做模拟实验。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思考在模拟实验中我们怎样模拟的?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用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则代表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
教师:观看实验步骤,重复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①土豆泥上的洞要挖到盒底;②封“火山口”的土豆泥要薄;③注意酒精灯的安全使用。
学生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3)建构解释
教师:通过实验,你们都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学生:发现加热一段时间后,封着的土豆泥被热气顶开掀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会向外冒热气,过一会儿沸腾的番茄酱冒着气泡从“火山口”喷涌出来。
教师:你们能基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对火山喷发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释吗?
学生:封口的土豆泥如同地壳的薄弱地带,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番茄酱受热喷涌而出的过程和炙热的岩浆喷发的过程一样,高温高压的岩浆在遇到地壳的薄弱地带时,就会喷出地表。
观看火山喷发动画演示视频,师生总结成因:板块的运动导致了火山的喷发,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使得岩浆和气体在遇到地壳的薄弱地带时,就会喷出地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建立实验模拟材料和火山喷发自然现象对应关系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而基于证据进行解释。
任务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课前你了解到火山喷发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板书:影响)
学生: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
教师:火山喷发有正面的影响吗?(板书:负面、正面)
学生: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设计意图:从正反两面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发展辩证的思维能力。
3.研讨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本节课开始时介绍的长白山天池吗?你们能否利用本节课所学来解释一下它的形成原因?
学生: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高温高压的岩浆在遇到地壳的薄弱地带时,就会喷出地表。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
教师: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学生:剧烈的,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
(板书:剧烈)
设计意图:回应“长白山天池成因”的猜测,引导学生反思,丰富地形地貌的形成认知。注重建立与前面学过的知识间的联系,明确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属于地球的内部力量,是内在因素。
4.拓展
教师: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有哪些类型,我们如何区分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完善学生对火山概念的构建。
【板书设计(生成)】
【板书说明】
以上图片和文字均为打印。
【实验记录单】
小组:
姓名:
实验材料
土豆泥、稀释过的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火柴
实验步骤
1、在土豆泥顶部挖一个小洞到盒底
2、在小洞内倒入番茄酱
3、点燃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下,用酒精灯加热土豆泥
实验现象
实验发现
火山喷发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