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初起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文体知识:词 视频朗读,
进入情境整体感知 客观物象 ——象诗人的情感——意整体感知 意象: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想象这首词所展现的意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立 看 怅 问 忆 记 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山——红(遍)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第二步, 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火红的枫叶……看谁脑海中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第一步,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词的上阙写了什么? 下阕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风华正茂,
意气奔放,
指点江山,
胸怀天下,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整合评价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
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拓展延伸毛泽东的“独立寒秋”附: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附: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拓展延伸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
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古人悲秋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忧国伤己清静无为少年壮志老而弥坚研讨练习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分析这两首词的异同,并具体说明。湖南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沁园春·长沙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2.把握诗词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 学?
重 点
1.朗读鉴赏诗歌。
2.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 学?
思 路
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主要
教学?
方法
联想想像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
资源?
毛泽东诗词手迹《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朗读视频、《沁园春·长沙》朗读视频、CAI课件、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
?
?
?
?
?
?
?
共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沁园春·雪》朗读视频。
2.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投影)
3.希望大家今后能多读一点诗,培养自己“纯正的文学趣味”。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珠宝,很耐咀嚼。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咏、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馆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点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泱泱诗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下面我们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活动一】?
1.欣赏视频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主动学习,愉快学习,善于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文体知识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初起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2.关于意象
客观物象 ——象
诗人的情感——意
【活动二】?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
1.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2.感知诗歌内容。
3.朗读鉴赏诗歌。
?
在初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新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明确学习方向,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疏导和归纳,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
三、合作探究
1.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3.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
雨果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4. 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5.词的上阙写了什么?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6.下阕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7.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
【活动三】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4.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展开想象:
第一步,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 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火红的枫叶……看谁脑海中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3.师生、生生合作探究、讨论。
此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媒体提供具体、形象材料,创设典型事物形象,发展过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理解、探究新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发现问题,并进行综合整理,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体现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整合评价
1.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2.鉴赏方法:
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3.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
【活动四】
1.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2.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3.交流品评。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此环节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及时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分配、分析与评价,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并进行归类指导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评价的内容是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成果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本身价值。评价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化为能力并用于学习中。
?
五、拓展延伸
?
?
与古人写秋景的诗词相比较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和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
【活动四】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则通过知识的拓展迁移,把知识系统化,从而获得体验的快乐,形成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先自我、再小组、后集体交流并整合,最后形成集体资源共享。
?
?
?
?
?
?
教师根据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中多向交流反馈的信息,精心设计能够开启学生思维,对学习有延伸提高的拓展训练题。使学生能够将已有的基础知识内化为能力,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途径、新方法,从而有新的发展。
?
?
?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该设计将课堂分为“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整合评价——拓展延伸”五个步骤,注重诗歌的朗诵,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词的意境。通过诵读→领会→品评→鉴赏,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智。在互动教学中,师生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应该提醒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总结掌握阅读鉴赏方法,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中外好诗不可胜数,教材里的诗歌只是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之外,当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诗,以提高诗歌鉴赏力。但是课时不够,我们不能做过多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