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6 16:3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这些文字,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还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她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下列文中有关《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B.有些评论家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这与《包身工》借鉴和运用了小说手法有关。
C.《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注重细节刻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上。
D.《包身工》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一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包身工》开头的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来论述该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报告文学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包身工》成为经典的原因。
C.文章引用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话证明《包身工》作者的创作饱含真情。
D.文章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有关于报告文学对时代、社会发展意义的思考,富有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创作的《包身工》站在同情弱者的立场,散发出博爱的情怀,他要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真相,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B.报告文学的创作,如果作者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C.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具体创作中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情节。
D.报告文学或讴歌时代,或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有人文情怀,以有温度的作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激励世人前行。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屋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嘚嘚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是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中用“最为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敬、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B.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C.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D.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C.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及其联想,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3)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内容与语言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

就像大晴天冷不丁下起了冰雹——孙少安的砖烧砸了!问题全部出在那个用高工资新雇来的河南人身上。灾难是毁灭性的,粗略估算一下,损失都在五六千以上,这几乎等于宣布他破产了!几十人的工资,他一分也开不出,他还贷了银行一万元的巨款,月息近百元!……
一天之内,所有帮孙少安干活的本村人,都咒骂着别人也咒骂着自己,灰心丧气地各回了各家。人走空了,只留下遍地狼藉。
孙少安的灾难马上在双水村掀起大喧哗。人们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纷纷奔走传告这消息。叹喟者有之,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敲怪话撇凉腔者有之。听说田福堂(曾经反对改革)激动得病情都加重了,一天吐一碗黑痰。神汉刘玉升传播说,他某个夜晚在西南方向看见空中闪过一道不祥的红光,知道孙少安小子要倒霉呀……
夜幕降落的时候,少安和秀莲仍然没有回家去。他们坐在一堆烧坏的砖头上,脸上糊着泪痕,默默无语地看着东拉河对岸那轮初升的明月。
秀莲哭了一会,却反过来安慰他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不敢太熬煎。急出个病,咱更没活路了!”
“怎么办……”少安脸痛苦地抽搐着,不知是问秀莲,还是在问自己。
没有任何办法。
两个人一筹莫展地坐在一堆破砖头上,不知该怎么办。
夜很深了。金家湾那边最后几点灯光也已熄灭。月亮静静地照耀着寂静中昏睡的大地。东拉河闪着银白的波光,朗朗喧响着在沟道里流淌。晚风凉意十足,带着秋天将至的信息,从大川道里遒劲地吹过来,夹带着早熟的庄稼所特有的诱人芳香……
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
孙少安砖场的熊熊炉火也随之熄灭了。
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极其不容易的。而跌落下来又常常就在朝夕之间。因为中国和他们个人都是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碰个鼻青脸肿几乎不可避免。而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跌倒后爬起来继续走下去?
孙少安和妻子在他们倒闭了的砖场,痛不欲生地坐到了深夜。
他们突然看见,父亲佝偻着高大的身躯,背抄着手在月亮照得白花花的公路上走过来。于是,夫妻俩垂头丧气地跟着父亲离开了烧砖场,回家了。
月光皎洁,大地如银似水。
母亲用围裙揩拭着眼泪,对他们说:“不管怎样,要吃饭哩……”
孙玉厚老汉蹲在脚地上,低倾着苍头,一直在抽烟,他握烟锅的手在微微地抖着。记得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就一再对他说过,孙家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因此穷命是不可更改的。看来,还是他父亲说得对。米家镇那个死去的老阴阳,却胡扯说他们宅第的风水是双水村最好的。好个屁!看,这好风水如今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灾祸!
其实,在少安决定要把砖场往大闹腾的时候,他老汉心里直打小鼓。对他来说,生活中出现不幸,那倒是惯常而自然的事,一旦过分地红火而幸运,他倒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担忧。
炕头上那盏豆粒似的灯光,静静地映照着两辈人四张愁苦的面孔,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屋外,月亮已经移到了田家圪崂的山背后,半个村于被深沉的黑暗所笼罩。远处,公鸡们正在激昂地合唱今晚的第三支歌。
明天,他们将怎么办?
秀莲沉默了一会,突然严肃地对丈夫说:“事到如今,我也想过了,只能让我回一次娘家,看能不能让姐夫先给咱们借一点钱。有林在村里办醋厂,多了拿不出来,一千来块估计还可以……”
少安听妻子这么说,便“腾”地坐起来。他感激地望着秀莲,似乎在完全的绝望中获得了一点生机,他温柔地俯下身子,再一次紧紧抱住亲爱的人,在她那零乱像沙蓬一样的头发上亲了又亲。
一大早,夫妻俩就出了门。
外面三分曙色,七分黑夜。
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孙少安的创业失败,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世态众生相,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既有群体介绍,又有细致入微的个体描摹。
B.选文对孙玉厚老汉的刻画,多着墨于其神态与语言。他原本就不太支持把砖厂的生意做大,现在因此家里背上了巨债,他不禁赞叹起父亲的先见之明,一边又咒骂起不灵的老阴阳来。
C.“月光皎洁,大地如银似水”,这一自然环境描写用语简洁,描绘出静谧、美好的乡村夜景,反衬出陷入困境的孙家人的焦虑不安以及彻夜难眠。
D.在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的大背景下,农民孙少安初次创业失败给这个家庭蒙上了浓浓的阴影。但是,“在新路上摸索前行,碰个鼻青脸肿几乎不可避免”,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坚持改革发展都是势在必行。
(2)本节选部分对比手法突出,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并做简要分析。
(3)秀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本文中的描写加以分析。
(4)小说节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代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B.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C.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D.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衡,即纵横,合纵与连横。本文中苏代就使用了纵横之术中的合纵之术。
B.鄙人,是一种谦辞,对人称自己,不能用于指称他人;也指地位低下的人。
C.长城,秦统一后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把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绵延万里。
D.质子,即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诸侯国之间常以王子为质,来对双方关系加以约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受兄影响,志向远大。看到兄长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苏代也发奋学习纵横之术,他前往求见燕王,并进行了游说。
B.苏代富有谋略,善于进谏。苏代劝谏燕王不要以“质子”为羞耻,结果燕王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做人质,还派苏代去侍奉公子。
C.苏代尽心竭力,助燕灭齐。苏代指出了燕王的过失,认为燕王听得进意见,真心诚意想要助力燕王灭掉齐国,成就一番霸业。
D.苏代终受重用,实现抱负。燕昭王召回苏代,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齐国战败。苏代还联络各国合纵,声名远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
②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三、古诗词鉴赏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
杨万里
(其一)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客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其二)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诗人因眼疾不能读书,因春泥无客来访,而深感寂寞。
B.春末时节白日并不长,诗人在第一首诗中用“长”字表明自己寂寞无聊和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C.“且绕栏干一百回”以质朴的语言、略带夸张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形象。
D.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照应题目“旅怀”,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
(2)周必大评论杨万里诗“状物姿态,写人情意……曲尽其妙”,请找出第二首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并曲尽其妙的句子,并简要赏析。
四、默写题
?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一文在“易水诀别”的场景描写中,描写受声调激愤的“羽声”感染之后送行者(即“士”)情态样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女子仰慕男子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真诚急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等同生死等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如下两句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读写
?
名著阅读。
有人说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是作者心目中美和善的化身,请从小说的情节中举例加以证明。
六、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青春因奋斗而升华。
身为高一学生,你风华正茂。正值青春,你对“青春”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呢?请以“我的青春”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得出现个人的信息,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
【答案】
C
B
C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第四段“《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可知“饱含真情”“艺术感染力”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2)B项,对本文的创作目的理解不当,本文创作的目的是通过夏衍的《包身工》来说明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报告文学作家的责任。
(3)C项,“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情节”说法不当,原文第一段明确强调报告文学“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
2.
【答案】
D
B
(3)①该诗句在文中多次出现,一线贯穿,结构全篇,构思巧妙;
②该诗句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作为题目,更是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
③该诗句充分表现了先辈的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4)内容:①历史情境与现实风物相交织,时代感兴与未来想象结合,描述气象万千、纵横捭阖;
②大力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感情炽热、奔放,思考高远、深长。
语言:①选择“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格调宏大、壮阔,充满豪情;
②多用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散文)
艺术特色(散文)
标题的作用(散文)
语言风格(散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应是“旨在表现伟人的洒脱气度和诗意情怀”。
(2)B项,“尚武轻文的倾向”错。
(3)“谁持彩练当空舞”一句出自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从结构和效果上看有两个作用。一是,它是文章的题目,以诗句作题目,富有文学的浪漫色彩,能够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二是,它在文中反复出现,构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情感和主题看,“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文章末尾升华了情感,“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以“彩练”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是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用“彩练”表现先辈们的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这是英雄的赞歌,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突出了文章主题。
(4)根据题干要求,应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
从叙述内容来看,本文写了当年的长征,“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也写了如今的现实,“无论是它屋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还写到了未来,“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由此看出本文历史情境与现实风物相交织,时代感兴与未来想象结合,描述气象万千、纵横捭阖。
“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是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等语句大力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感情炽热、奔放,思考高远、深长。
从语言表达来看,“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句格调宏大、壮阔,充满豪情。“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运用了排比,“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是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运用了设问,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3.
【答案】
B
(2)示例:①丈夫孙少安的焦躁、无助与妻子秀莲的坚强、冷静相对比,突显了秀莲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②儿子孙少安的敢想、敢做与父亲孙玉厚相信宿命、认命相对比,充分肯定了年轻一代的闯劲。
③“月光皎洁”等自然美景、公鸡激昂合唱的欢快与“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对比,表现了孙少安一家人因陷入困境而忧心忡忡、愁苦郁闷。
(3)①体贴、关心丈夫。在丈夫的一窑砖烧砸了之后,秀莲陪着丈夫坐到深夜,并提醒丈夫注意身体。
②遇事冷静,深明事理。秀莲哭了一会,却反过来安慰丈夫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不敢太熬煎。”
③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挫折,决心从头再来。秀莲沉默了一会,突然严肃地对丈夫说:“事到如今,我也想过了,只能让我回一次娘家,看能不能让姐夫先给咱们借一点钱。”
(4)①“三分曙色,七分黑夜”,运用描写,虚实结合,表明天将亮而夜色仍浓的现实。
②这么早就出门,表现了孙少安夫妇尽快解决危机的急切心理以及勇于担责的责任意识;还象征着孙少安心中已经亮起了一些走出困境的微弱的希望之光。
③“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运用叙述,交代了人们出行之早。
④又意味着新的历史时期的人们早起、早工作、早奔忙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表现手法(小说)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尾段的作用(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对孙玉厚老汉的刻画,多着墨于其神态与语言”错误,本段对孙玉厚老汉的刻画,没有运用语言描写。这里刻画孙玉厚老汉,侧重表现其相信宿命、认命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家庭命运的担忧,“赞叹……”以及“咒骂……”都言过其实。
(2)本文运用了多处对比,找出来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效果,任选三处进行作答即可。
文中“秀莲哭了一会,却反过来安慰他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不敢太熬煎。急出个病,咱更没活路了!”“‘怎么办……’少安脸痛苦地抽搐着,不知是问秀莲,还是在问自己”两处,将孙少安的焦躁、无助与妻子秀莲的坚强、冷静进行对比,赞扬了秀莲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文中“在少安决定要把砖场往大闹腾的时候,他老汉心里直打小鼓”一句将孙少安的敢想、敢做与父亲孙玉厚相信宿命、认命进行对比,赞美了年轻一代的闯劲。
文中“月光皎洁,大地如银似水”“公鸡们正在激昂地合唱今晚的第三支歌”与“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等环境描写的对比,表现出孙少安一家因陷入困境而忧心忡忡,内心伤悲。
文中“叹喟者有之,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敲怪话撇凉腔者有之。听说田福堂(曾经反对改革)激动得病情都加重了,一天吐一碗黑痰。神汉刘玉升传播说,他某个夜晚在西南方向看见空中闪过一道不祥的红光,知道孙少安小子要倒霉呀……”将同情者、叹喟者与田福堂之流、神汉刘玉升等进行对比,批评了他们的幸灾乐祸,批判了他们思想的保守落后。
(3)解答本题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秀莲的形象。在丈夫的一窑砖烧砸了之后,秀莲陪着丈夫坐到深夜,她还用话来宽慰少安,“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不敢太熬煎。急出个病,咱更没活路了!”从中可看出她体贴、关心丈夫。同时,也能看出秀莲遇事冷静,明事理。在找不到出路,一家人忧心忡忡、愁苦郁闷时,秀莲想到了回家去和姐夫借钱,“秀莲沉默了一会,突然严肃地对丈夫说:‘事到如今,我也想过了,只能让我回一次娘家,看能不能让姐夫先给咱们借一点钱。有林在村里办醋厂,多了拿不出来,一千来块估计还可以……’”,从中可以看出秀莲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挫折,有从头再来的决心。
(4)解答本题可从内容、手法、主旨情感等角度综合分析。“外面三分曙色,七分黑夜”是环境描写,既表明天将亮而夜色仍浓的现实,还象征着孙少安心中已经亮起了一些走出困境的微弱的希望之光;从这一层面看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夫妻俩在天还没亮时一大早出门,表现了想尽快解决危机的急切心理以及想尽早解决问题、勇于担责的心理。“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运用叙述,既交代了人们出行之早的客观现实,又切合文章的主题,意味着新的历史时期的人们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劲头。
二、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B
B
(4)①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
②像苏秦在世时一样,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联盟,诸侯国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各国从此都尊崇苏氏兄弟所倡导的合纵联盟。
【考点】
文言断句
姓名称谓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参考译文】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苏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已经因为反间计而死,他帮助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代就去拜见燕王哙,想要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不同,我暗地里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大臣和一般官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凭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让您听到这种失误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的利益,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把侄儿、弟弟做人质作为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意旨(灭掉齐国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因此苏代就再不敢回到燕国,最后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国,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友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像苏秦在世时一样,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联盟,诸侯国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各国从此都尊崇苏氏兄弟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寿终正寝,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
【解答】
(1)“于是燕王专任子之”中“子之”作“任”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而苏代遂不敢入燕”中“燕”作“入”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B项,“也指地位低下的人”有误,“鄙人”在这里是指知识浅陋的人。
(3)B项,“还派苏代去侍奉公子”有误,“派苏代去侍奉公子”的人是“子之”,不是“燕王”。
(4)①明:贤明。务:追求。数:列举。
②使:派遣。不:用在句中表否定。宗:尊崇,敬仰。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D
(2)诗句: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该诗句运用拟人手法,以“欺客子”“向人”赋予杨花以人的神情动作,写出杨花仿佛向诗人故意炫耀而惹人恼恨之态,丰富了诗的意蕴,充分表达了作者浓重的思归之情。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比较阅读
炼句(古代诗歌鉴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表达诗人希望春天晚一点到来的期冀”错误,这两句是暗点题目的“春尽”,意思是说尽管春天已经过去,但他还是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
(2)题干要求找出第二首诗中“以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并曲尽其妙”的句子,就是要求找出借物抒情的句子。“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意思是:这漫天飘飞的柳絮最是恼人,它们有意跟我这个“客子”为难,一一地面对着我向西飞向我的故乡。东风劲吹,杨花自然要飞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飞”,乃是春天的自然现象,作者却认为这是杨花的有意恼人,有意跟“客子”为难。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把杨花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故意恼人,赋予西飞的杨花以浓厚的感彩,这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心情。
四、默写题
【答案】
(1)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短歌行(曹操)
兰亭集序(王羲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在‘易水诀别’的场景描写中,描写受声调激愤的‘羽声’感染之后送行者(即‘士’)情态样貌”可以推知答案。注意“瞋”“冠”的正确书写。
(2)根据“引用《诗经》中女子仰慕男子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真诚急切心情”可以推知答案。注意“衿”的正确书写。
(3)根据“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等同生死等思想倾向”“批评”可以推知答案。注意“诞”“殇”的正确书写。
五、综合读写
【答案】
①为避免诗人甘果瓦死于非命,爱斯梅拉达勇敢地站出来,表示自己愿意嫁给他,和诗人结成了名义上的夫妻,这证明了她的善良。
②敲钟人卡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只有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不嫌弃他的丑陋,走上前去,喂他喝水,这凸显她的内在美。
③爱斯梅拉达向往爱情,倾心于外貌英俊的弗比斯,夜里和他幽会时,遭人暗算,被判处死刑,表现出她单纯、善良的一面。
【考点】
名著阅读
分析人物形象(小说)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穷诗人甘果瓦因为迷恋于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而误入了“奇迹宫”的大厅,她因为不忍看着这个年轻人死于非命而与他结成了名义上的夫妻;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只有爱斯梅拉达帮助他;爱斯梅拉达遇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便不顾一切地无怨无悔地爱上了对方,当弗比斯不顾她的安危死活时,她却依然痴心执着地爱着他并毫无条件的付出,体现了她的单纯善良。解答时结合名著中的情节分析即可。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命题作文
构思常用手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