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26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6分)
(1)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观沧海》中描绘草木生机勃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bó
xué( )的人。
(2)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gǎn
kǎi( )万分。
(3)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pīn
còu( )起来。
(4)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rén shēng dǐng fèi( )。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专家们共同鉴赏了江西景德镇清代仿明青花缠枝瓷瓶。
B.在祖国需要、人民需要的时候,爱国情怀激荡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C.这是一个不太知名的小湖泊,但是风光美不胜收。
D.在规划人生时,我们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切问近思。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
B.在节能环保型社会里,人们的低碳意识正在进一步。(在句末加上“增强”)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把“即使”改为“哪怕”)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南湖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把“一倍”改为“一半”)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的样子。
B.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C.7月24日,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评选结果在京揭晓,我市两个家庭入选。
D.“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梁连绵,沟壑纵横。_____________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①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
②这边山头犁铧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
③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④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2020年4月,广州公交集团在广州地区投放纯电动公交车8300余辆、纯电动出租车5000余辆,每年大约减排氮氧化物1.7万吨、二氧化碳130万吨。曾经的大气污染排放大户,车轮依然滚滚不息、穿街过巷,跑出的却是片片蓝天。
2019年10月,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市长峰会颁发7个类别“城市奖”,广州以纯电动公交车项目获得城市“绿色技术”奖项。今年,广州公交集团在完成公交电动化任务基础上,计划实现出租车100%纯电动化,并进军纯电动船舶等领域。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2分)
打造 共享 一片 一方 蓝天 净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5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诗中“菊”这一意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12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人不知而不愠( )
(2)为人谋而不忠乎( )
(3)人不堪其忧( )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B.“学而时习之”,启示我们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如温故知新、任重道远、舍生取义等。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10分)
想起那口老井
芷 兰
①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家门口的那口老井。
②井台呈四方形,圆圆的井口周围清一色的青石砌就。井水,永远那么清澈,永远那么明亮,波纹荡漾,银光闪耀。
③老井总是“吱呀吱呀”唱着一首动听的歌谣,应合着乡村中的鸡鸣狗吠,构成一曲优美的乡间交响曲。乡村人家都备有水缸,往往每天早上去挑水,将水缸里的水盛得满满的,以供一天使用。每天到老井打水的人络绎不绝,有挑水的,也有抬水的。桶里的清水跳着欢快的舞蹈,荡出来洒落在乡间小路上,一行行,一片片,湿漉漉的,与黄土地相映衬,像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④老井的冬夏都别有风味。盛夏,走到井边,打上来一桶井水,舀起一瓢,仰起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一股冷气,从嘴里一直凉遍全身。啊,真凉快!用粮食跟瓜农换取一两个西瓜,放进冰凉的井水里浸上半小时,便成了“冰镇”西瓜,吃起来冰爽可口,暑气全消。隆冬季节,天寒地冻,井口上面不断冒出缕缕白雾,如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探头往井里一看,井底会映出人影,井内壁的缝隙里长着郁郁葱葱的青草和青苔,充满生机和灵气。冬季,水井旁也是妇女们浣洗衣服的地方,河水冰冷,井水温暖,洗衣服不会感觉到冷。妇女们一边忙着洗衣服,打肥皂、浸泡、搓洗,一边聊天,天南地北、家长里短,无所不谈,不时传出阵阵笑声,给宁静的乡村平添几分热闹。
⑤我就是吃老井水长大的。六七岁的时候,我和哥哥就一起到老井抬水。哥哥提着水桶,我拿着抬水的长棍子,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出家门,来到老井边。正值少年的哥哥最喜欢放“野辘轳”,左手把水桶钩在辘轳绳的钩子上放下井口,右手反而放开了辘轳把任其自由下落。看着哗啦啦疯狂运转不受控制的辘轳,我吓得魂飞魄散,大叫起来。哥哥却呵呵地笑起来,连声说“别怕别怕,有哥呢”。一边说一边伸出左手搭上辘轳,疯狂的辘轳忽然变得很听话,渐渐慢下来,然后是“咚”的一声,水桶落到水面了。稍作停留,哥哥开始汲水,只见他右手摇动辘轳把,左手时不时拨一下井绳,使井绳整齐地缠绕在辘轳上。转眼之间,一桶清冽甘甜的井水露出了井口,哥哥右手摇着辘轳把,左手向下一探,抓住水桶拉了上来,双手配合得天衣无缝,一桶水就算完美地汲了上来。
⑥年龄再大点的时候,我就能自己到老井边给家里挑水了。记得刚开始时没经验,水桶始终浮在水面上。母亲告诉我,要水桶倒立起来才往井里放,然后摆动水桶上的绳索,见水桶满了就使劲地往上拉。我照着母亲说的办法试了几次,果然学会从老井里汲水了。
⑦就这样,围绕着老井,喝着老井甘甜透心的水,我走过了充满幻想的童年,度过了十年寒窗生涯。清澈甘甜的井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我成长,也净化了我的灵魂。
⑧老井,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建国70年来老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农民交公粮到现在发放粮食补贴;从过去都住土坯房到现在的户户小洋楼;从过去人们挑水喝到现在的家家安装自来水……
⑨不知何时,村中不见了那口老井。老井完成了它的使命,悄无声息地尘封在历史的车轮里。但是,每当想起老家,我总是会想起那口老井。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20年第3期)
13.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的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以“想起那口老井”为题目,有什么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7分)
那个得不到认可的孩子有多难
柳 似
①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妈曾经断言我以后是上不了大学的。
②那时我的成绩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我曾将其归咎为年龄太小。但我那亲爱的母亲大人不这么觉得,在她那关于学习这件事过于久远的记忆里,成绩不好等同于懒惰、不努力。
③当时的班长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长得好看,成绩又好,每次家长会都是学生发言代表。最致命的是,她妈跟我妈还是老相识。开家长会成了我的噩梦,因为每次回家,我都要面对她的沉默。
④到现在我还觉得,一个人表达不满,最有力的不是语言,而是沉默,是比鞭子还要伤人的冷暴力。就是这种压抑的沉默,让我一边怀念更小的时候遭受的板子,一边战战兢兢地数着距离长大的日子。
⑤四年级的时候,我突然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之前怎么都看不懂的加减乘除题像喝水一样简单,答案自然地涌入我的脑中。老师打满A的作业、一张张“90+”的试卷,还有口头作文比赛二等奖的证书……我兴冲冲地跑回家,她却只是简单地扫了一眼,就把证书放到一边:“我听你们老师说了,本来再坚持一会儿还能拿个一等奖……”
⑥我想一定是我做得还不够好,才会让她转身前的表情那么失望。落日的余晖洒在院子里的青苔上,我的童年就此远去了。
⑦不再需要别人提醒,每天放学了,我就自己搬一张小凳子坐在床边静静地写作业。有时候听着窗外嬉闹的声音,脑海里就会浮现她那天的背影。我的名次越来越靠前,直到占据年级榜首。
⑧我并没有松一口气,我知道她一定还不满意,我必须考上重点高中。绷着紧紧的一根弦,我顺利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无数次的第一名让我建立起自信,直到高中生活的到来。
⑨理科思维明显处于劣势,我却还是听从家人安排选择了理科。在重点班里每天过得小心翼翼,连最爱的语文课我也逐渐对它失去兴趣。我永远忘不了从课代表手上接过打着“58分”物理试卷的那一刻,之前建立的世界轰然倒塌。
⑩我迅速把卷子塞到抽屉里,拿出课外书假装毫不在乎,心脏却难受得几乎揪到一块儿去。我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陷入自卑与自负交织的旋涡中无法自拔……
?大二那年,学校有个全国性课程比赛的海选。有个声音一直在试图劝我放弃:优秀的人那么多,怎么能轮到我呢?即便那门课我的成绩是全班第一。每当我拿出资料想复习的时候,那种自卑就像锤子一样一重接一重地敲在心上,努力的欲望瞬间烟消云散。
?我开始陷入无比疯狂的焦虑。看着身边的人学习、搞科研、参加各种竞赛,他们越往前走,我越觉得他们的世界遥不可及。有一天晚上因为社团工作没有学习,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一种难以名状的罪恶感从心底冒出来,有个声音在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你为什么不能再努力点儿?”连不够努力也成了自我指控的缘由。
?有一次回家,大人们在谈论孩子教育问题,我开玩笑地说:“妈,你以前对我打击挺大的。”
?我妈笑着说:“那还不是为了防止你骄傲。要不是我的‘打击’,你能考上大学吗?”
?我笑着说“是啊”,眼角却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液体试图喷涌而出。我没有告诉她,因为她的打压式教育,我这些年苦苦寻觅被认可,一直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有句话说得挺好:“被打击的孩子,不是更强大了,而是更硬了。软则韧,硬易折。”
?我所渴望的,早落在了年少的沉默里。
(选自《读者·校园版》2020年第7期)
16.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4分)
成长阶段
“我”的学习状况及心理
小学四年级前
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在战战兢兢中成长
小学四年级到高中
①
高中以后
②
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3分)
每当我拿出资料想复习的时候,那种自卑就像锤子一样一重接一重地敲在心上,努力的欲望瞬间烟消云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1)我永远忘不了从课代表手上接过打着“58分”物理试卷的那一刻,之前建立的世界轰然倒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笑着说“是啊”,眼角却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液体试图喷涌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所渴望的,早落在了年少的沉默里”,联系全文说说,“我”所渴望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一个人看起来越简单,他的内心世界越丰盛。
幸福是一种拥有,一种追求,一种对生活的审视和发现。
请根据上述文字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题目要包含词语“简单”或“幸福”;(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1.(1)正是江南好风景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1)博学 (2)感慨 (3)拼凑 (4)人声鼎沸
3.D(“切问近思”指恳切地提问,多思虑当前的事情,不合语境)
4.C(把“但”改为“也”)
5.C(A.去掉“、”;B.前一个“?”改为“,”;D.把“:”改为“,”)
6.B
7.(1)广州推动公交全链条绿色发展。 (2)打造一方净土
共享一片蓝天
8.“强”是“勉强”的意思,是不愿意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心态的体现,流露出诗人不愿登高的心情。
9.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
10.(1)生气,恼怒 (2)谋划事情 (3)能忍受
11.(1)只是读书而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2)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乐趣的人。
12.D(“舍生取义”出自《孟子》)
13.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14.示例:哥哥从老井里汲水的过程。
15.“想起那口老井”是行文的线索;以老井为载体,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16.①成绩越来越优秀,占据年级榜首,充满自信
②理科成绩很差,陷入自卑与自负交织的旋涡中无法自拔
17.运用比喻修辞,把自卑比作锤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卑心理对“我”的打击之大。
18.(1)“轰然倒塌”
准确具体地表现出“我”之前建立的自信被58分的成绩打击得荡然无存。 (2)“喷涌而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眼泪之多,表现了“我”内心的痛楚。
19.妈妈能够认可“我”,多一些鼓励和肯定,使“我”充满自信地对待学习和生活。(意思对即可)
20.作文示例:
幸福相伴
幸福的种子总在不经意间播种,在它开花结果时,那种幸福的味道便会与你一路同行!那种感觉像冬日的阳光,更像香甜可口的糖果,暖暖的!甜甜的!
过春节吃饺子时,如果能在饺子里吃到硬币,那便是福上加福!因此,每到新年,我就把所有硬币都交给妈妈,而妈妈只包三四个,说:“包的少能吃到才叫有福气呢!”
今年过年,也是如此!早上一起床,我最期盼的可不是“收”红包!也不是吃饺子!而是饺子中的硬币!我等啊盼啊!一锅香喷喷的饺子终于煮好了!我心想:哈哈!今年的硬币饺子非我莫属啦!
开始吃饺子了!“一个,两个……七个。”看到老爸老妈都吃到了硬币,而我还没吃到,我不禁生气起来!真是的,这饺子是故意和我作对吧!我越想越生气,干脆不吃了!就在这时,妈妈递过一个饺子,说:“再吃一个,一定有硬币!”我不情愿、慢吞吞地咬了一小口!“啊!真的有硬币呀!”看见我笑,妈妈也笑了起来!我想:这是天意呀!硬币和我这么有缘真没办法!哈哈!此时我的心情真是“拨开乌云见太阳”!
还差一枚硬币没人吃到,我的眼睛一直盯着妈妈和爸爸的碗!这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妈妈把每个饺子都夹掉一块,发现没有硬币的就自己吃掉,哦,我终于明白了……
此时,我被妈妈的举动深深感动了!突然觉得,饺子中吃到硬币有福气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这其中体现出的妈妈对我浓浓的爱才是最真切、最宝贵的!
妈妈为我播种了幸福!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快乐,我必将像妈妈那样把幸福传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也与幸福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