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清末新政》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清末新政》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7 08:4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戊戌变法
1901—1911
清末新政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
1895年
1898年
1900年
1901年
1911年
1911年
武昌首义
1912年
中华民国
长时段下的中国近代化历史解释
——以“清末新政”为例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一个革命运动的发生,不在专制统治的败坏或者压迫到了极点的时候,反而是统治者措意改善,压迫已经减轻,政治趋向开明之后。”
——《旧制度与大革命》
托克维尔
(1805-1859)





连日奔走,又不得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秕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第51页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以及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为维持其统治,清朝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预约变法”上谕1901年1月
1)国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民主政治,成为世界潮流
2)国内:
形势: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社会基础:清政府内部对“变革”自救的认同。
历史经验:戊戌变法的历史遗产。
目的:遏制革命形势,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清王朝统治)。
一、清末新政(1901-1911)的背景
发动: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凡能集股五十万元至五千万元经营工商业者,分别奖以议员或商部头等顾问官等职位,加以七品至头品顶戴。
——
1903年《奖励公司章程》
发动:新式教育·废除科举





新政时期的办学情况表
时间
学堂数
在校学生数
1902
?
6912
1903
769
31428
1908
47995
1300739
1909
59117
1639641
1911
52500
1600000
发动:新式教育·废除科举





鲁迅
1902年公费赴日留学
蔡锷
1904年留日归后编练新军
培养新式人才,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发动: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





北洋新军在接受检阅
北洋新军使用马克沁重机枪,装备跟欧美列强无异。
清末新政
影响
政治
经济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文教
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学生、废科举
军事
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新式学堂
法制
习俗
改革的发动
废止缠足,禁止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外交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军队近代化
法制的近代化转型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社会风气的进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裁汰、增改新部门
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
戊戌变法诏令(1898)
清末新政举措(1901—1905)
经济
倡实业,开矿筑路
颁《商律》,设商会,办大清银行
军事
编新军,习洋操
扩新军,用新式装备,建军事学堂
文教
废八股,兴西学,留学
废科举,办新学堂及留学
法律
改律法
废酷刑,修《大清律例》
新政第一阶段
根据材料,评价清末新政第一阶段的内容?
①清末新政是戊戌变法的继承发展;
②清末新政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③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转向:1905年日俄战争的刺激





“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5年张謇致袁世凯的信
今者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倡百和,异口同声。
——《东方杂志》(1905年)
深入:1905年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
  一曰,皇位永固。……
一曰,外患渐轻。……  
一曰,内乱可弭。……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1906年
载泽出使英国伯明翰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甄核心,仿行宪政。……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
《宣示预备立宪谕》
深入:1906年
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深入:1905-1911年
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
附臣民权利义务:
一、臣民有合于法律命令之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三、非照法律规定,不得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六、财产及住宅无故不加侵扰;
保护私有财产
基本人权
巩固皇权
中央·资政院
地方·咨议局
《钦定宪法大纲》
1910
1908
1909
立宪领袖张謇
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筹备既未完全,国民知识程度又未画一”
30余人请愿团:一年内开国会
“财政困难、灾情遍地、毋得再行续请”
2万多人:诚不已,请亦不已经
30多万人签字:于宣统三年内速开国会
1913年召开国会,国会未开之前先立内阁;驱散请愿代表。
改革的加速
清末福建省咨议局开会情景
5月“内阁名单”公布
中央·资政院、
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地方·咨议局
《钦定宪法大纲》
1910
1911
1908
1909
1912
清帝退位
清朝灭亡
10月武昌起义爆发,
各省纷纷独立
改革的失控










新政败因
精英阶层在新政中捞足了好处,利益大大扩张,但新政带来的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却要让底层社会来承担。广大民众成为改革的牺牲品,他们普遍对新政不满,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情绪,让民间的革命力量悄悄酝酿发展。
——周锡瑞《改良与革命》
清末新政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朝廷力行新政,原以图富图强图存,而不料转以速贫速乱速亡。”
——胡思敬:《请罢新政折》(宣统二年五月二十日)





新政败因
“科举初停,学堂未广……中年以上不能再入学堂,……不免穷途之叹。”“科举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刘大鹏1905年10月23日
青年学生,不管是进入文学堂,或是进入武学堂;不管是在文化界中参加报馆、学会、图书馆、教育会或是其他团体……没有一个人不受革命潮流的冲击。
——《辛亥革命回忆录》
清政府没有能力驾驭新政有关成果,反而成为清统治者的对立物;民主革命已成趋势。
根据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对清末新政进行合理化解释。
材料一: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材料三: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根据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对清末新政进行合理化解释。
清末新政
是地主阶级为延续统治发动的改革,
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顺应潮流;
是一场比较全面的近代化运动;
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清末新政”是继洋务运动以后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清政府明白新政不能停留在器物和技术层面,必须推行相应的政治改革,而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推行民主宪政。
清政府的部分新政措施在改变社会风气,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思考:应该如何评价这次“新政”?
积极:
消极:
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尤其是“皇族内阁”的建立,暴露了它假立宪真集权的目的,清政府大失民心,错过了最后一次自我拯救的机会。辛亥武昌起义最终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对于新政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假维新”,但也有人认为是“真改革”。
“假维新”
从背景看,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下,清政府无法维持旧统治下被迫改革。
从动机看,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其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从内容看,许多措施与戊戌变法相雷同;成立的“皇族内阁”,违背了宪政精神,用民主的外衣掩盖专制的本质。
从结果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民心尽失。
清末新政的评价问题
第一、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改革与革命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两种方式,不能以革命否定改革。
第二、从改革的动机看,清末新政具有明显的王朝自我拯救以及消弭革命、取悦列强的意图,而“自强雪耻”则新政的根本内在动因。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看,无论深度还是广度,清末新政都有超过戊戌变法。
第四、从改革实际效果看,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不仅未能实现王朝自救,反而“种瓜得豆”,加速了它的灭亡。
另外,清末新政尽管存在诸多缺限和差强人意之处,但“假维新”三字不足以对这场长达十年的改革盖棺论定。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D
D
链接高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