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第1课“听听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强与弱的变化。这一课的活动学生将用熟悉的钢尺、橡皮筋和鼓,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本课教材围绕“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3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的变化。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观察尺子振幅变化,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幅的联系。钢尺是声音单元重要的实验材料,它能很好地展示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用它来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容易得出结论。第二和第三个活动是用橡皮筋和鼓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橡皮筋的振动幅度相对容易观察,但是不易听声音,而鼓的声音变化容易区分,但振动现象不明显。因此这两个活动要在钢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研讨部分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问题二:我们还能举出那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这个问题既能考核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学生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就会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讨环节还有一个拓展实验,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演示实验。这个实验中,音叉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乒乓球弹起的幅度随着音叉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
【学情分析】
判断声音的强弱对学生而言是没有难度的,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声音有强弱变化,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的。在3个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容易得出“声音的强弱跟力度有关”这样的结论,确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改变“力度”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振动幅度”,而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及总结。所以容易得出这样错误的结论,学生没有意识到,声音的强弱变化是在声音产生之后才有的,如果没有声音,哪里来的强弱变化,而用力并不是让物体振动发声的方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性设计,在实验开始前需要明确“振动幅度”的概念,明确实验的变量是振动幅度,可以在钢尺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然后再进行活动二和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材料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1把钢尺、1根被撑开四角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装在透明盒子里的黄豆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声音强弱的定义。
学生活动:分别用手和脚发出强音和弱音。
教师活动:给出声音强弱的定义。
教师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以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开场,让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当中,同时也对声音的强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聚焦本课内容: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发学生思考。
2.钢尺实验
学生活动: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声音的强弱,观察尺子振幅变化,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幅的联系。
教师提问: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活动: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如手必须用力压住尺子在桌面上的部分,避免尺子击打桌子影响实验;注意分工合作。实验结束,引导学生关注振幅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设计意图: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以至于很难看到。钢尺能很好地展示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用它来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实验效果明显。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对比实验,要跟学生明确只让尺子的振动幅度发生变化,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以免跟下一节《声音的高与低》中的实验混淆。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为接下来两个实验打基础。
3.探究不同物体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1)橡皮筋实验
教师提问引导:用不同的力量拨橡皮筋,当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用实验验证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2)敲鼓实验
教师提问引导:用不同的力量敲鼓,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用实验验证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设计意图:用橡皮筋和鼓来进一步探究,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橡皮筋的振动幅度相对容易观察,但是不易听声音,而鼓的声音变化容易区分,但振动现象不明显。因此这两个活动要在完成钢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在橡皮筋上画红点做标记,方便观察;用透明盒子装一些黄豆,击鼓时放在鼓面,方便观察,且豆子不会乱飞。
4.拓展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把音叉拿在手上,敲击音叉后,用音叉轻轻触碰乒乓球。
学生活动:观察当音叉声音从强到弱变化,乒乓球运动状态的变化。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应用音叉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乒乓球弹起的幅度随着音叉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
5.研讨
教师提问: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设计意图:既考察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学生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可能就会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板书设计】
【学生记录单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探究记录单
记录时间:_____年____月___日
探究目标
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探究过程
一、准备
一把钢尺、一根橡皮筋、一块有两颗钉子的木板(用来固定橡皮筋)、一个鼓、一些绿豆或细沙
二、探究与观察
1.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一只手用力压住钢尺的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钢尺的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
2.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听一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
3.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听一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三、记录
振动物体声音强弱物体振动幅度大小钢尺轻轻拨动用力拨动橡皮筋轻轻拨动用力拨动鼓面轻轻击鼓用力击鼓
我的发现
通过实验,我发现声音的强弱与___________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