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课件(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7 08:5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技术
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一个主题:救亡图强
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以欧美为师)
三个阶段:器物-制度-思想




前后
中国思想界异常丰富而活跃
的动态
,
特别是各种
流派混杂难分
、阵线混淆的重要特征

共同点:关注

社会

的革命或改良,关注中国发展方向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它们展示了当时世界的各种主要思潮,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与选择的机会。……各种各样的“主义”寄托着各色各样的信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狭义):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游行示威活动以及后来以上海“六三”运动为代表的全国人民的爱国斗争。
五四运动(广义):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而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为其结束的年代。因此又称“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年
《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
社会主义思潮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历史的选择
“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历程:传入——论战(传播)——接受——中国化
材料:“世界各国里面最不平、最痛苦的事,……就是少数游惰的消费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治、法律等机关,把多数勤苦的生产的劳动阶级压在资本势力底下,当做牛马、机器还不如。“
李大钊:1918年《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
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古已有之的大同思想并不等于近代社会主义,但它画出了一种没有争斗,互爱互助的境界。由这种境界产生的理想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那时,大家正在寻找国家的出路,追求真理,对社会主义还没有明确的认识。研究会的几十个会员中,除部分相信马克思主义以外,有的相信基尔特社会主义,有的相信无政府主义。其实,在当时他们对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也没有什么研究,只是从杂志上看了一些有关宣传品,认为有道理,合乎自己的胃口,以后看见别的主张更好,有的也就放弃了自己原先的主张。”
——刘仁静《回忆五四运动·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党的一大》
①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古已有之的大同思想并不等于近代社会主义,但它画出了一种没有争斗,互爱互助的境界。由这种境界产生的理想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①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而接受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初年努力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人物,就已经表现出追求资本主义,同时又向往比资本主义更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样一种矛盾。孙中山说:“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经济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
——《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过超越资本主义弊端的设想;
五四运动前夜,
中国工人阶级人数已经达到200
多万,
虽然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展开了不断的斗争,
1912
年至
1919
年,
有记载的罢工共
130
余次。
——吴艳、李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③工人阶级力量增强,并登上历史的舞台;
国内:
政治: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破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文化: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潮的涌入创造条件
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国际: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巴黎和会,列强瓜分中国的主权
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吸引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极端之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微特今日之中国不可行,即欧美亦不可行。行之,其流弊将不可胜言。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
期者,数子之学说行略,溥遍于吾国人士脑中,则庶几于社会革命(民生主义)犹有所资也。
—《朱执信集》上册P10
他们是否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主张呢?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觉醒,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新思潮纷纷涌现、竞相斗胜。但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也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以什么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激烈论争。其中,胡适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战。
——《人民网》
材料一: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如何能有用呢?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而高谈“主义”是很危险的。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因为“‘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
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而要有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所以谈主义是必要的,如果不宣传主义,没有多数人参加,不管你怎样研究,社会问题永远也没有解决的希望。
“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没有生机的社会,“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李大钊
社会问题的解决要形成社会共识和准则
用唯物史观阐明了中国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
阶级斗争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经济问题,就必须进行阶级斗争,进行革命;如果不重视阶级斗争,“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李大钊
主张用“革命”(阶级斗争)
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化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失败。
问题与主义之争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学理之争,
将之视为一次政治论争更为妥当。
革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国情的选择。
“现在世界各国,有一班‘把耳朵当眼睛’的妄人,耳朵里听见一个‘布尔扎维主义’的名词,或只是记得一个‘过激主义’的名词,全不懂得这一个抽象名词所代表的是什么具体的主张,便大起恐慌,便出告示捉拿‘过激党’,便硬把‘过激党’三个字套在某人某人的头上。这种妄人,脑筋里的主义,便是我所攻击的‘抽象名词’的主义。我所说的‘主义的危险’,便是指这种危险。”而“
蓝、李两君所辩护的主义,
其实乃是些抽象名词所代表的种种具体的主张。如此所说的主义,
我并不曾轻视。”
——胡适《三论问题与主义》
“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用环境的变化”。因此,“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我们最近发表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面去作。”从后来的情况来看,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主义
问题
主义向工人传播
平民教育……


“问题与主义之争”启示:
历史不是单纯渐进式的前进,它呈现的是在反复曲折中不断的完善发展。
共产党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走向工人群众
a.帮助工人组织工会。
b.开办运动实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
c.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主义走进工人:五四运动后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
救国道路的不同(资产阶级改良VS无产阶级革命)
思考:“问题与主义”论战的影响?
①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与发展;
北京
上海
南京
长沙
《新青年》《每周评论》
《晨报副刊》
《少年世界》
《星期评论》《觉悟》
《湘江评论》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3月/最早)
1920年3月在北大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陈独秀在上海组织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形成一南一北两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有“南陈北李”之称。
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播
历程:传入
——
论战、传播
——
接受
——
中国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
1920组织马义研究会;
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
1920共产主义小组的创立
马义与工运的结合
为共产党的建立做了
充分的理论准备
毛泽东思想
意义:
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邓小平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
(2018·全国Ⅰ卷·29)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思维路径:
题干信息:救国道路的争论;设问:这场争论···(作用、原因等);选项
A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立: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目标
B题干信息是对我国救国道路的争论;
C争论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D并没有消除,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1920-1921年共产主义小组
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的领导下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
共产国际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技术
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919后
以欧美为师,向资本主义学习
新文化运动
以俄为师,
向社会主义
探索
1949年10月
开国大典
1919年五四运动
从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到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北京
★上海
红色的起点:五四运动
观察地图信息,说说五四运动的发展概况?
巴黎和会会场
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五四时期“三教九流”的爱国热忱
五四运动中有小学生决议不购食日制之奶糖……
京沪罢市罢课消息传到海门后,能歌善唱的海门妓女夏蕙卿邀姊妹四十余人开会,议与工商学界采取一致行动。自制爱国歌、提倡国货歌、讨卖国贼歌,分头拍唱,尽其所长,“唱歌救国”
“青红帮于上海罢市之日,由首领召集会议。议决,无论罢市若干日,所有盗窃扒手,一律停止。”
“工部局之改过局内囚犯因饭菜中有咸鱼一盆,系日本货,众见之不愿食。皆曰此东洋鱼也云。”
——《上海罢市实录》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五四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五四惊雷
(1)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爱国运动
上海及各地工人的罢工对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北京
★上海
结果: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卖国贼职务
3.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说明:无产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意义:(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红色的起点:五四运动
基础落实: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学生口号?
观察地图信息,说说五四运动的发展概况?
两个阶段中心的转移、主体的变化?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革命道路
走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的道路
革命任务
1840
1919
1949
旧民主革命
新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走社会主义道路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立志“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
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因为从这一事件(五四)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
(3)五四运动是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追求科学与民主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
1915年
一群新青年,
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1919年
一群新学生,
掀起了五四运动……
问题:
五四运动是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为什么将五四运动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史学争鸣:
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主要内容的爱国运动,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任有才《也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有了开端才能有准备,有了准备才能成立,这是很自然的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从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所起的作用来看,可以证明中国工人阶级已经开始觉醒了。
——贺世友《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张
静如、姜秀花同志商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等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或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等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的胚胎都孕育于五四时期;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是其广义与狭义的结合。
——赵三军《如何看待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干部基础;
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壮大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
共产国际的帮助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7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共产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代表
代表
出生年份
当时年龄
求学、从教经历


1890
31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李汉俊
1890
31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董必武
1886
35
留日学生,回国后从教
陈潭秋
1896
25
师范生,从教
何叔衡
1876
45
清末秀才,师范生,从教
毛泽东
1893
28
师范生,从教
王尽美
1898
23
师范生
邓恩铭
1901
20
学生
张国焘
1897
24
北大学生会主席
刘仁静
1902
19
北大在校生
陈公博
1892
29
北大毕业,从教
周佛海
1897
24
旅日大学生
包惠僧
1894
27
北大旁听生,记者,从教
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极少数人脱离了革命队伍,但多数人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中国近代以来,没有哪一个政治团体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拥有这么多的为胸中主义和心中理想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这批人,他们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便可用一生去奋斗。
——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答问录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7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①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总书记。
结合以前的史实分析,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③创建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①新文化运动发起人
②五四运动领导者
内容
①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历史意义
A、新的领导阶级:
B、新的指导思想:
C、新的前途:
D、群众基础更为广泛:
E、新的革命形势:
无产阶级领导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工人、农民
国民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一、五四运动和党的创立(1919-1923)诞生
二、国民大革命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1927)
三、国共十年对峙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7-1937)
四、抗日战争(1931-1937-1945)
五、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945-1949)
发展
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没收一切生产资料。
——引自《中共一大纲领》
材料
1922
年7
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提出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一大”没有完成“党章和政治纲领”的制定。
二大纲领:
反帝反封建即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
——(第一次明确提出)
实现共产主义即最高纲领。
1922年7月16日
,在上海辅德里625号召开的中共“二大”创造了多个“第一”: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要求。
中共“二大”的多个“第一”
意义:①近代中国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②“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党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正确分析,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开始;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天地。
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关于议会行动的决议案》以及关于工会运动、少年运动、妇女运动的决议案,都是带有政治纲领性的决策。
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2年10月,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惨案”
教训:
1.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是无法战争敌人的,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在半殖半封的中国,革命依靠合法的罢工斗争是不能获得胜利的,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三、日臻成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