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6 18:2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前两节课分别知道了小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并用气球喷出的反冲力做动力驱动小车,本课将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弹力。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橡皮筋的弹力作为动力,弹力作用于车轴,带动小车轮子转动,即“轮驱动”;活动二是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也就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对于弹力概念的引入,在本节课是逐渐渗透的,聚焦和探索部分让学生注意弹力的效果和产生条件,拓展部分引入弹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凭借“橡皮筋受力变形”的例子来理解什么是弹力。
【学情分析】
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体,学生能知道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会越紧,以及在弹弓上安装小石子,弹弓拉得长,小石子飞得更远,但是很难从这些例子中抽象概括出“弹力”这个概念的本质。在本节课中,将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弹力的本质概念。
如何将橡皮筋安装在小车上,利用橡皮筋的弹力来驱动小车运动?这是学生不明白但是十分感兴趣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期待学生认识到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和探究素养,对于如何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学生能自主设计实验,说出基本的方法。但是一些实验的指导需要教师及时点拨,以及给学生小组成员明确的任务分工,以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2.会做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远。
【教学准备】
学生小组准备:小车1辆(小车的一端车轴上装上齿轮,车身用磁铁负重,防止打滑)、橡皮筋1根、测量距离的皮尺。
教师准备:小组实验材料一套、钩码若干、实验微课指导视频。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给每个学生发一根橡皮筋,让学生拉一拉后松手)
教师提问:拉一拉橡皮筋会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呢?
学生思考:手被橡皮筋拉着的感觉;越用力,橡皮筋越紧,被拉得越细;松手后,橡皮筋会弹回去……
教师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形状改变、弹力。
教师提问:(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我们能用橡皮筋来驱动小车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玩玩橡皮筋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对于弹力的前概念,为后续深入理解弹力奠定基础。
2.探索
(1)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教师提问:(出示小车和一根橡皮筋)如何将橡皮筋安装在小车上,才能使橡皮筋驱动小车运动起来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观察小车,思考应该在小车哪个部位拧上橡皮筋才能带动小车运动,动手尝试让小车运动起来。(教师可根据学情对器材进行简单处理,以此引导学生想到安装的驱动方式,如先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的前端中心处)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安装视频展示橡皮筋的组装方法: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的前端中心处,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教师提问:若要让小车向前运动,橡皮筋的缠绕方向应该是怎样的?使车轮转动起来的力来自哪里呢?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指导组装小车,在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活动中能发现,要使小车向前运动,车轮必须向后旋转;把橡皮筋缠绕在小车车轮的车轴上,松开转动车轮的手,橡皮筋就会带动车轴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因此使车轮运动起来的力来自橡皮筋的弹力。
(学生尝试让小车动起来后)师生归纳弹力概念:橡皮筋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形变,橡皮筋为了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就会产生一种力,这就叫弹力。当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设计意图: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是整堂课的基础。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感知材料,使得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思考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的方法。对于想不出安装橡皮筋小车的学生,利用视频展示组装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2)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教师提问:老师在你们的活动中发现:有的小车跑的远,有的跑的近。小车行驶的距离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思考:预测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教师提问:如何用数据来证明我们的猜测?
学生思考:分组设计实验,如在车轴上缠绕不同的圈数来做对比实验。每组实验重复三次……通过汇报交流完善实验计划。(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其完善实验计划:如怎样比较它们行驶的距离?这个对比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公平性,哪些条件要保持一致?为了避免偶然误差,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实验过程如何做?)
教师活动:播放实验指导微课。①将橡皮筋缠绕两圈,小车的前轮对准起始线,松开小车,小车停止运动后,小车的后轮的位置记为终点线,用软尺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②同圈数的实验要反复做3次,取中间数;③将橡皮筋缠绕圈数改变至4圈、6圈,重复以上实验操作。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熟悉操作步骤,回忆注意事项:①以小车前轮所在的位置为起始线,后轮所在位置为终点,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②同圈数的实验要反复做3次,取中间数。
教师活动:巡逻指导学生实验过程。
学生活动:开展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并将实验结果写到班级记录表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3.研讨
教师提问: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学生能根据班级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是因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驱动小车行驶得距离越远。
教师活动:(根据班级的记录表格,在数据分析时尤其要注意有没有一些差距太大的数据或错误数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例如有的缠绕6圈后小车的运动距离并没有比缠绕4圈时行驶的距离数据大,可能是没有按照规定的圈数缠绕;可能是缠绕圈数过大,小车打滑,或没有按照直线运行等。)
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弓箭、拉力器、弹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以实验数据作为证据论证观点,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4.拓展
教师提问:(在课堂上演示挂了不同数量钩码时橡皮筋的变化情况)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与其产生的弹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
教师提问:是不是橡皮筋被不断拉伸,产生的弹力越来越大呢?
学生思考:拉伸到一定程度会断掉。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在理解弹力的基础上,对弹力的认识有更深入的思考。
【板书】
【板书说明】
板书下端的表格为全班实验结果统计表,各小组将实验数据填写到黑板上,用于全班的交流研讨。其他文字板书随着各个环节有序展开,逐步生成。
【实验设计单】
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实验记录表
班级:_____
第____组
记录时间:_____年____月___日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实验次数
测量距离
(厘米)
取中间值
(厘米)
小车行驶距离
(远、中等、近)
2圈
1
2
3
4圈
1
2
3
6圈
1
2
3
我们发现
1、实验中,驱动小车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车运动距离与弹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