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
中外史纲
上册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概要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求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莫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不文明行为
文明行为
第1课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明: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
文明: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笔记内容
城市的形成、文字的出现和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
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过前后十万年。
在约在17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根据出士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1.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阶段的特点?
170万年以前
一、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特点?
1.源远流长
2.分布广泛,星罗棋布;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特点?
1.源远流长
2.分布广泛,星罗棋布;
3.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时间
文化
工具
生产
生活
170万~20万年前
元谋人北京人(原始人群)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渔猎、釆集
群杂居(不分血缘)
旧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打制+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前开始、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使原始农业、饲料家畜、逐渐定居
时间
文化遗址
氏族公社
地区
工具
生产
生活
距今约14000多年
万年仙人洞遗址=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
长江中下游地区
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
世界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夹粗砂条纹陶、绳纹陶是世界上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标本之一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打制+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前开始、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使原始农业、饲料家畜、逐渐定居
时间
文化
氏族公社
地区
生产工具、生活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农业为主栽培粟;彩绘陶器;定居;随葬品都少
距今约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中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
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区肢面向男性;随葬品一般都集中在男性边上?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种稻、养蚕缫丝、打井
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是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
姜寨聚落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母系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什么问题?
尚未贫富分化,都能和平相处。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打制+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前开始、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使原始农业、饲料家畜、逐渐定居
时间
文化
氏族公社
地区
生产工具、生活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农业为主栽培粟;彩绘陶器;定居;随葬品都少
距今约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中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
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区肢面向男性;随葬品一般都集中在男性边上?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种稻、养蚕缫丝、打井
大汶口文化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打制+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前开始、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使原始农业、饲料家畜、逐渐定居
时间
文化
氏族公社
地区
生产工具、生活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农业为主栽培粟;彩绘陶器;定居;随葬品都少
距今约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中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
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区肢面向男性;随葬品一般都集中在男性边上?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种稻、养蚕缫丝、打井
河姆渡文化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打制+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前开始、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使原始农业、饲料家畜、逐渐定居
时间
文化
氏族公社
地区
生产工具、生活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农业为主栽培粟;彩绘陶器;定居;随葬品都少
距今约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中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
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区肢面向男性;随葬品一般都集中在男性边上?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
种稻、养蚕缫丝、打井
距今约4000-4600年
龙山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
黑陶(蛋壳陶),还有骨器和蚌器等。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
5500年前
红山文化
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辽河流域上游
主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玉器多,发现的冶铜用坩埚残片
红山文化玉器
龙山文化
认真阅读课本正文第1至5自然段,思考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发展大至分几个阶段?
打制+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前开始、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使原始农业、饲料家畜、逐渐定居
时间
文化
氏族公社
地区
生产工具、生活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农业为主栽培粟;彩绘陶器;定居;随葬品都少
距今约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中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
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区肢面向男性;葬品一般都集中在男性边
长江中下游地区
种稻、养蚕缫丝、打井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4000-4600年
龙山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
黑陶(蛋壳陶),还有骨器和蚌器等。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铜石并用时代
5500年前
红山文化
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辽河流域上游
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
良渚文化晚期
新石器时代
长江下游的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稻作有籼、粳稻,普遍使用三角形石犁、石镰。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漆器、象牙器
良渚文化
元谋人
北京人
万年仙人洞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晚期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
中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
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
渔猎、釆集
原始稻作出现,进入农耕文明
栽培粟;彩绘陶器;定居;随葬品少
种稻、养蚕缫丝、打井
黑陶、骨器、蚌器、农业为主、蓄养牲畜。
农业、饲养,玉器多,发现冶铜用坩埚残片
普遍使用三角形石犁、石镰。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漆器、象牙器
迁徒
定居
从生产力水平看: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从血缘关系看:群杂居→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从生活看:迁徒→定居
从经济发展看:采集渔猎文明→农耕饲养文明
人类经济部门越来越多
母系血缘
父系血缘
距今约
170万年
元谋人
距今约
1万年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距今约
70-20万年
距今约
约7000年
距今约
5000年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文明阶段
组织形态
2016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
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重要文化类型
1.3
原始人类的三个社会阶段
原始人类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相同点
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不同点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财产公有制,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逐渐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婚姻关系是群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婚姻关系相对稳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亲缘关系以母系计算,女性受到人们的尊敬
家族长和氏族首领都是男性,亲缘关系以父系计算
注意: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仔细观察,这三个墓有什么异同?
意味着什么?
贫富差距扩大
从祭坛你能想到什么?
从良渚古城墙遗址你能想到什么?
宗教出现,追求精神生活,出现公共权力
出现富人(氏族贵族)
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
从积石冢
陶寺大墓你能想到什么?
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产品剩余→私有财产→富人/穷人→阶级出现→富人为保护私有财产→公共权力→?
国家的出现:人类进入阶级压迫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
原始社会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苦逼,茹毛饮血,野蛮生长。
虽然奴隶制对奴隶来说也是残暴的,但是进入奴隶制社会,就进入到有各种制度的有序发展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奴隶制社会使人类社会分工扩大,不仅使物质文明加速发展,同时精神文明也日益丰富。
古国产生
陆陆续续进入奴隶制社会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上古之世:
1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2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上中古时期,有巢氏、燧人氏为改善先民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受到爱戴称王。
国家雏形,呼之欲出。
理由: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与贵族阶层的出现。
二、从部落到国家
阅读P5“史料阅读”的材料,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思考中华文明发展趋势?
2.1
传说时代与三皇五帝
三皇时代:
①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②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时代: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炎黄部落联盟:在晚清之后炎黄子孙一词成为汉族的代称
③实行禅让制,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禅让制
标准:德才兼备
郑州始祖山炎黄二帝雕像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zhuān
xū]
、帝喾[kū]、帝尧、帝舜。
1.三皇五帝(部落联盟首领)
二、从部落到国家
(2)国家产生的条件
山西陶寺遗址的实景图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彩绘蟠龙纹陶盆
城邑、祭坛等公共空间需要公共权力,蟠龙纹是王权代行公共权力的象征
公共权力的设立:军事民主制——内部分化与外部战争的加剧
阶级分化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2.国家——文明起源的标志
二、从部落到国家
二、从部落到国家
2.国家——文明起源的标志
(1)国家的含义
国——國——或——域
“國,邦也,从口从或”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
——《说文解字》
国:原为执戈以保卫城邑
防御性城址:战争对抗
防洪性城址:治水社会
汉代石像
3.夏―禹…建立
2.国家——文明起源的标志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统治
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材料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宫廷气派的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王位世袭制
夏朝的统治:
二里头宫殿遗址
思
考: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记》
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传贤)——王位世袭制(传子)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二、从部落到国家
3.夏―启…建立世袭制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4.夏―小正
《夏小正》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古老的文献典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星象
物候历。经文记载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等,内容涉及到
自然现象、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如农耕、
渔猎、
蚕桑、养殖等。书中文辞质朴,古奥难懂。
《夏小正》内容涵盖天文、历法、星象、物候、农事、政事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先秦时期社会发展及农业生产状况和天文历法及物候状况的重要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物候学都有价值。
《史记?夏本纪》载:“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有人据此认为是孔子及其门生收录整理出源于中国夏朝的农事历法知识。
课堂探究:早期国家的形成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
社会组织形式有哪些变化?
家族
→
聚落
→
都邑
→
国家
思考:本课三个知识点与本课标题的关系?
一、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
文明奠基
文明产生
文明发展
1.(2020·泰安)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B
2.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 )
A.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B.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C.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D.中国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
C
课堂巩固练习
3.(2020·枣庄)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4.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
D
B
5.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B
6.(2020·济南)1961年3月4日,国务院以龙山文化命名的山东济南“城子崖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应是(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质农具
B
7.(2020·辽宁本溪)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D
8.下图为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遗址分布星罗棋布
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D.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A
10.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其主要原因是
A.
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期
B.
一系列国家机构建立
C.
“家天下”局面形成
D.
禹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9.之所以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其主要依据是
A.夏朝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朝代
B.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C.实行了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
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构
D
C
11.某学者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早期国家诞生
C.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B
一、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
文明发展
至于商周时期的文明怎么发展?体现在哪里?请预习课文第三目“商和西周”
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