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检测卷(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检测卷(word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6 18: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基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18分)
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末世危机。
B.《红楼梦》是清代雍正时期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号。
C.《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D.《红楼梦》在描写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有一定的宿命论、虚无主义等消极思想倾向。
2.下列对《红楼梦》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分别含有“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意思。
B.《红楼梦》前几回具有总纲性质,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见闻,介绍了贾府的环境与人物;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府的外部环境。
C.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后来宝玉要把这串念珠送给黛玉,黛玉说是臭男人的东西,没有要。
D.《红楼梦》里的曲子《枉凝眉》有这样的句子:“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薛宝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的情节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加广阔的背景。
B.(第一回)古代的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紧密,可以说是小说的渊源。《红楼梦》就是以女娲补天的神话开篇的。
C.(第三回)黛玉应贾母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二人竟有似曾相识之感,为此后二人的爱情奠定了基础。
D.(第三回)黛玉在贾府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因为她当时父母双亡,寄人篱下。
4.对《红楼梦》第三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回描写了宝黛初次见面,两人似曾相识,既照应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神话传说,又为后文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
B.本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贾府人物以及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多愁善感。
C.本回在介绍人物时极有特点,既有主(贾母、王熙凤、贾宝玉)有次(王夫人、邢夫人、贾氏三姐妹),又有正面描写(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人)和侧面描写(贾赦、贾政、贾氏三姐妹)。
D.本回在描写贾府环境时,既介绍了贾府的宏伟外观、巧妙布局,又暗示了贾府的荣华及其荣华的原因。
5.下列有关情节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十八回)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她回家省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场大典,修建了极其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了女伶、女尼、女道士,出生世家、遁入空门的妙玉也在这个时候进了荣国府。
B.(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可见他对儿子的态度有变化。
C.(第十三回)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后来宝玉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
D.(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黛玉得知消息,慌忙赶去看望宝玉。宝玉见黛玉满脸泪痕,安慰她,晚上,宝玉叫晴雯送两条旧帕给黛玉。黛玉悟出了旧帕的意思,在帕上题了两首七绝,越加视宝玉为知己。
6.下列有关文学著作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黛玉前来探望,两个眼睛肿得桃子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你可都改了罢!”
B.(第四回)“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门子抄给贾雨村的“护官符”,提及的四大家族分别指的是贾政贾宝玉所在的贾家,史湘云所在的史家,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贾母和薛宝钗的薛家。
C.(第十三回)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助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
D.(第五回)“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暗示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得宝钗蹑手蹑脚地,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心中吃惊,想道:“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地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D.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忽见前面一双十分有趣大如团扇的玉色蝴蝶,一上一下迎风翩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9.语段中宝钗的三次“故意”,是如何一步步打消红玉和坠儿的疑虑的?(4分)
10.活动二:阅读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第五十回、第七十回,模仿大观园众儿女们结诗社的诗词,从“海棠、菊花、螃蟹、雪、红梅、柳絮”等话题中任选其一,作一首小诗。(5分)
11.贾宝玉喜欢“水”做的人,不喜欢“泥”做的人。学校开展“做什么样的人——《红楼梦》读书心得”的交流会,请你根据贾宝玉的这句话,写出对“做水一样的人”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不少于60字。(6分)
12.《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有这样的情节:贾政视察基本建成的大观园,要给园中的各景点题名,贾宝玉给满是竹子的后来叫“潇湘馆”的地方题了一副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注:古代人家用鼎焚香),请分析其内涵,写一段此联的赏析文字。(6分)
三、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就像断臂的维纳斯,有着神秘莫测的残缺美。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整的维纳斯,也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只是《红楼梦》的续写有的过于乌托邦,有的令人肝肠寸断;有的过于随性,有的比较专业。然而,于各人而言,总归是美的。
在后四十回中,读者最关心的必定是钗黛二人的结局。“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判词所预设的结局,由此看来,这两个人的下场必定是悲剧的,至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悲”法,却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像宝玉遗弃宝钗,像钗黛落教坊。这些都应和了原著的悲剧走向,不像后来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虽然给人不少喜感,但是读来无味,如果这样,《红楼梦》就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就不能算是一本奇书。如今人们接触最多的程高本结局是黛玉早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高鹗所续的结局虽然凄凉,但还未到苍凉的程度。所谓苍凉就是一种放下书后,仿佛置身空旷的天地之间,低头一声惆怅,仰天泪流满面,静静地思考历史的长度与人生的厚度的感觉。
至于《红楼梦》中的二线人物,在前八十回中大多指明了结局。大纲已出,但是细节之处着实值得遐想创作一番。原著暗指的结局符合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审美,这种“美”的源头——《红楼梦》十二曲就像是整本书的骨架,贯穿全书,如若续写不当,就会使全书的美畸形。
(摘编自李相《红楼未完,残缺之美》)
材料二:
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人们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一种“完形化”的心理趋势,这是一种对物体或事物进行理想化再造的过程,人们能在这种“再造”之中获得一种愉悦感。
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一方面,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另一方面,从审美主体来说,文学作品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受众通过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以达到赏心、悦目、怡情的目的。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这个艺术规律。歌德曾经说过:“优秀作品无论你怎么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曹雪芹凭借“半部《红楼梦》”蜚声文坛,他的作品也是残缺的,但带给读者的却是回味无穷的美。可见,残缺能给予读者更多的再创作空间,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价值的美感。
(摘编自李建群、周合军《论文学作品中的残缺美》)
材料三:
每次与人谈到《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修补复原问题,很多人总是说《红楼梦》八十回后应该有多种结果,而不需要有一个唯一的结果与答案,还拿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来做比喻。我认为把《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残缺比作罗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是一点也不妥的。
《石头记》脂砚斋批注里多次提到“百回大文仅此一见”,明确地告诉你《红楼梦》是百回大文。曹雪芹死后,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印刷流传,开始广为世人接受。后来的续书也不知有多少,多不被读者接受,读者唯独接受程高本后四十回,这样更可证明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的。周汝昌先生考证过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皇家殿印,意即是皇帝要看的书。为了面世,程高聪明地进行了粉碎与增添。
由此可以告知大家,《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也不是《红楼梦》,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作品,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而且是不可能复制的两种表达方式。罗丹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以断臂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艺术魅力,可以说已然成为一个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作品。而《红楼梦》在它完整的状态下,遭遇到当时皇权的粉碎,破坏毁灭了曹雪芹艺术作品的完整性。
《红楼梦》被皇权恶意粉碎成了一百二十回,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的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完成发表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真相复原》这一我个人认为横空出世之作。
(摘编自唐国明《〈红楼梦〉不是“断臂的维纳斯”》)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红楼梦》八十回后续本中,黛玉和宝钗悲剧的结局更符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判词的预设。
B.审美主体感知审美对象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
C.材料一指出《红楼梦》具有残缺美,材料二从理论上阐释了《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
D.材料三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与人类心理上本能地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有关。
B.高鹗所续的《红楼梦》结局虽然未到苍凉的程度,但仍然比有些续本的大团圆结局更具有艺术价值。
C.残缺的作品能给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有助于读者能动地改造或创造审美对象,从而产生新的形象。
D.“有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
15.下列说法中,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残缺结构是文学无言的意义建构方式,也是文学超越语言表达本身,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的途径。
B.“残缺的艺术”在于它唤起了审美主体的无限想象空间,并由此带来艺术作品的转机和创新的可能。
C.美的残缺,则是美的中断、美的危机和美的破坏,不能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
D.残缺要恰到好处地昭示美,必须处于节制谨慎的度中,而度的差异导致了美感有无和深浅的不同。
16.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17.材料三作者能修补复原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
四、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文本一: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注】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凤姐儿却知道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先有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掂掇人位,按席摆下。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
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
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象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
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那个伏手。”……
少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凤姐儿忙笑道:“你别多心,才刚不过大家取乐儿。”一言未了,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注】篾片:旧时依附于富贵人家,为主子帮闲凑趣的人叫“篾片”,也叫“清客”。
文本二:
刘姥姥到底是不是一个丑角?历来讨论者众,各家皆有自己的看法。
张欣伯于《再谈刘姥姥》一文中十分鄙视刘姥姥,认为:曹雪芹十分熟悉这种打抽丰的人物,也深深厌恶这种打抽丰的人物,所以笔端带着嘲笑……他是刻意糟蹋刘姥姥的。
傅述先于《红楼梦的神话与幽默》一文中,则对刘姥姥给予高度的肯定,说:如果笑能给林黛玉那种悲剧美人很多快乐,刘姥姥是很乐于变成可笑的人……这位老农妇从田野走进大观园,给大家带来了朗笑的阳光,使花园的生机常青……刘姥姥是全书中的丑角……在小说的结构中,丑角最接近作者与读者,也最能洞察情节的神秘运转。
童元方《论红楼梦中的丑角》一文,仍是将刘姥姥归为丑角,但他却是带着同情与了解的态度,他说:在这许多伤痛的扭曲脸谱中间(指《红楼梦》中的丑角),刘姥姥遍历岁月的刻痕,依然晃漾着明朗的笑容……知道为了取笑儿,刘姥姥很能欣赏自己的土气,狡猾还胜过鸳鸯凤姐一手……刘姥姥在大观园的种种丑态,制造出一连串的笑料,然而不论就事实来说,就心智来说,读者嘲笑刘姥姥,也嘲笑自己。童元方以为刘姥姥虽是丑角,但绝非丑恶的人物,而是明朗而有自信的,能够欣赏自己的土气所带来的欢笑。
太愚于《刘姥姥是丑角吗?》一文,则对丑角的说法表示反对,他说:她是内心蕴藏着沉重的使命,艰苦的心情而来的:来了之后自必须一方面战战兢兢进行争取;而另一方面却必须随机应变,敷衍环境。她哪是什么滑稽逗笑的人物?她不过偶然闯上了一个陌生的舞台,遇到了一群喜欢看热闹戏的观众,这才被人强制化装,临时做了一回票友罢了。她似乎粗直,却绝不鲁莽;似乎无知,却绝不低能;也颇有心机,但不邪佞。就实质上说,她不过是一个冒充的丑角而已。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鸳鸯和凤姐把刘姥姥当做“女篾片”来加以取笑,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
B.李纨由不解到劝阻,鸳鸯则干脆利索地予以回应,不同的言行体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C.凤姐“掂掇人位,按席摆下”,大家吃饭各自分桌而坐,这都体现了贾府的规矩和礼节。
D.“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那个伏手”,既说明刘姥姥对器具的不适,也凸显贾府的奢华。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情节发展以饭前、饭中、饭后为时间节点组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手法高超。
B.作者重点运用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刘姥姥这一鲜活生动、颇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C.“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这里的插叙对场景进行了补充描写。
D.本段文字虽只选取了《红楼梦》中一个小片段,却表现出了作者语言质朴自然的风格。
20.作者是如何描摹众人大笑的场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21.清代点评家涂瀛评价刘姥姥时说:“刘姥姥深观世务,历练人情,一切揣摩求合,思之至深。出其余技作游戏法……忽而痴人说梦……忽而嬉笑怒骂……无不动中窍要,会如人意。……视凤姐辈真儿戏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完成22-23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①。一团团逐对成逑②。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22.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咏柳絮的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23.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6分)
六、材料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时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请从《金陵十二钗》(正册)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你阅读《红楼梦》的感悟,给她写一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
要求:符合书信格式,自拟题目(必须),自选角度,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检测卷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常识、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B.“清代雍正时期”错误,《红楼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能力。D.“‘美玉无瑕’指的是薛宝钗”错误,“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D.“(第三回)……是因为她当时父母双亡”错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父亲还没有去世。第十二回至十四回交代林如海病重去世。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既有主(贾母、王熙凤、贾宝玉)有次(王夫人、邢夫人、贾氏三姐妹)”错误。本回“王熙凤”不是主要的,“贾氏三姐妹”也不是侧面描写。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后来宝玉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错误。宝玉把这串念珠赠给了黛玉,但黛玉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B.“贾母和薛宝钗的薛家”错误,“贾母”属于史家。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原文画线句中引号内是宝钗说的话,表示直接引用。A.表示直接引用诗句。B.表示强调。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特殊含义。故选A。
8.原句更好。原句把蝴蝶的特点置后,既有强调作用,又反映出宝钗被蝴蝶吸引的心理变化过程,顺理成章引出扑蝶情节;原句参差错落的短句让语言灵动活泼,与扑蝶少女的好玩心态吻合,能有效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也为下文情节作出铺垫。改句句式单调,且无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和情感的作用,过渡生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先点出描写对象“蝴蝶”,接着写其特点“大”“翩跹”“有趣”,强调了蝴蝶的特点,并一步步展现出宝钗被蝴蝶吸引的心理,从而引出下文扑蝶的情节;改句把“有趣”“大”等特点放到“蝴蝶”前,没能展现宝钗的心理变化过程;原句采用短句,句式简短活泼,能够增强情感表达,让宝钗扑蝶的情节顺理成章,作了足够的铺垫,改句则显得情感单调,无此效果。
9.第一个故意,是用“放重的脚步”和“笑着叫”的方式引起亭内人的注意,并用这种毫不掩饰踪迹的动作让小红等人认为她不曾偷听;第二个故意,是用“往前赶”的动作坐实自己追赶黛玉的话语,让小红等人信以为真;第三个故意,用“寻了一寻”“抽身便走”的行动表明自己只想找到黛玉,完全不知道小红二人的谈话,彻底打消二人疑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第一次“故意”,是故意放重脚步,让亭内的小红等人察觉有人来,并以为她只是无意间闯来,不会怀疑她已经听见了自己二人的秘密;第二次“故意”,是为了作出在追赶黛玉的姿态,让自己的话与行为相吻合,好让小红二人以为她真的是因追黛玉而来;第三次“故意”,通过“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的行为,让小红二人当作她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找黛玉,对自己二人的谈话一无所知,从而彻底打消二人的疑虑。
10.示例:南方酷暑几时消?怕热蝉鸣树上摇。欲老荷花芳韵在,偏知红菊未夭夭。(立秋咏菊)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以及微写作之表达能力。从名著阅读考查角度,看考生需要熟悉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第五十回、第七十回里大观园众儿女们结诗社的诗词。更要了解“海棠、菊花、螃蟹、雪、红梅、柳絮”等话题,也就是意象特点。比如咏海棠:和风春满园,草木皆芳薰。君看十八叶,具与凡卉群。咏红梅: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写柳絮:谁生清风助汝扬,尔等得志便猖狂。沾花惹草引众怒,龟缩如球角落藏。
11.要做“水”一样的人,自然纯洁,不污浊,不受功名利禄的诱惑,有自己的真性情,与人相处能够掏出自己的心窝,很纯粹,不虚伪,不狡诈,与人相处不压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红楼梦》中贾宝玉曾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是个比喻的说法,是对青春女孩的抽象概括,从水的纯净透明的特点可知,“水”做的人是指那些具有聪明、纯真、洁净、天真、善良、美好、坚贞和宽容等品质的人。
解答此题,围绕着要做一个“聪明、纯真、洁净、天真、善良、美好、坚贞和宽容”的人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可,要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注意字数要求。
12.①对仗工整,音韵和谐;②上联,宝鼎焚香,茶气蒸腾都是烟雾,因为四周是竹子,日光透过竹影照进来,烟带着绿色,没出现“竹”字,却在说竹;下联,竹如帘子遮蔽日光,故叫“幽窗”,在幽窗边下完围棋,指间还留有一点寒意,这也是在说“竹”。对联表面没有着一个“竹”字,但将竹子的色彩和寒意完全表现出来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名著语言表达特色的能力。“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其中“宝鼎”对“幽窗”;“茶闲”对“棋罢”;“烟尚绿”对“指犹凉”;仄起平收。此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此联说烹茶鼎炉绿烟袅袅,窗下着棋指头生凉。而“闲茶”“棋罢”之后尚觉烟绿指凉,正是因为窗外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意在写竹子茂密幽深。对联表面没有着一个“竹”字,但将竹子的色彩和寒意完全表现出来了。
可以想象,在贾府的炎炎夏日里,那粉垣院墙,翠竹窗前,白梨门后,泉水绕屋,鹅石铺径的园子,仿佛看到在这清幽淡雅千百竿翠竹中,“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古香古色的窗格,里面是一盏玻璃罩子的灯火,安静地散发着光亮,茶一盏,棋一局,不时传来啪啪的落子声。双手安抚那微凉的指尖……这是一副多美的画卷!
1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说法绝对,“是由于审美对象处于未完成或已失去的残缺状态”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从某种意义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说残缺因素可使审美体验深刻而持久,但不能说审美体验的深刻而持久就是因为残缺状态。C.范围缩小。“《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具有残缺美的内在原因”错,材料二谈到了审美主体、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并不只是“内在原因”。D.“这与材料一当中的观点是一致的”错,材料一对程高本后四十回是否暗含了曹雪芹二十回的一些原笔与原意未做评论,不能说观点一致。
1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林黛玉”错,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这个新形象本质上不背离审美对象的形象内涵,但又不等同于审美对象,它具有更新的内容与更深的意蕴”强调的是受众创造的新形象的独特性,而不是“与众人完全不同”。
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A.说的是“残缺结构”,与内容的残缺不同,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B.说的是“残缺的艺术”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大的审美价值,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C.是对“美的残缺”的否定,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D.说的是“残缺要有度”,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16.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②首先提出残缺会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体验,接着从审美心理角度和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方面阐释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材料二共分为四段,其中第一段为总论,提出观点“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然后以“为什么残缺会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这一问题,引出下面的论证和分析。第二段以“从审美心理角度讲,残缺美是残缺物在人们心中趋于完美化的心理作用的结果”作为分论点,从审美心理角度阐释原因。第三、四段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两个方面阐释原因。整体呈现总分结构,层次清晰。
17.①人类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想将残缺物体完整化、完美化;②残本《红楼梦》引发了作者的想象,给予作者再创作的空间;③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带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作者发现了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④为梦想坚持博读杂书,立志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看,根据“人类心理上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完形倾向’,总是想将残缺的物体完整化、完善化”以及“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概括出答案前两点。从材料三看,根据“幸亏有学人搜罗整理校对出了带脂砚斋批注的八十回《石头记》,我们才得以知晓《红楼梦》的真面目,才最终使我在十四岁那年发现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隐藏了曹雪芹原笔,并开始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修补复原出它们这个梦想而博读杂书,以立志成为作家的方式抵达曹雪芹的精气神韵,最终修补复原出了《红楼梦》八十回后的二十回”概括出答案的后两点。
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表现了她们的尖酸刻薄、仗势欺人”理解错误。文本并没有表达这层意思,只是突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鸳鸯和凤姐取笑刘姥姥的目的是哄贾母开心,刘姥姥也心知肚明。
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插叙对场景进行了补充描写”理解错误。“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掌着,还只管让刘姥姥”,是直接描述部分,是对当时场景的正常描述。
20.①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展示众人的个性差异:如史湘云的任性率真,林黛玉的身体娇弱,贾宝玉的倍受宠爱。②点面结合。作者注重重点刻画,将史湘云、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各自不同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同时又注重群体塑造,在面上使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答详略结合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场面描写的能力。鉴赏此类题目,要从以下角度展开赏析:①要营造氛围。②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点”一般是场面中的中心人物,“面”往往是围绕中心人物而活动的其他人物。③要语言形象。④要渗透情感。⑤要表达主题。⑥要凸显性格。
本文出场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通过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展示了不同的性格。“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动作神态描写可看出凤姐的心思细密;“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动作描写体现了宝玉的受宠,各个人物通过生动描写体现不同的性格。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但每个人都有典型性格。
选文在注重群体塑造的同时,又有对重点人物的刻画,例如宝玉,以“点”为主,以“面”配合,这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相得益彰。点与面同时具备,相互作用,才能使场面描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1.刘姥姥是一位憨厚又不失睿智、质朴又精通世故人情的农村老妪形象。①刘姥姥任由凤姐、鸳鸯捉弄取笑却并不在意,而且十分配合,可见她忠厚又睿智的一面。②刘姥姥生活经验丰富,精通人情世故。她顺水推舟送人情,既迎合了凤姐她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有利于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③表面看是凤姐等取笑憨厚没见过世面的刘姥姥,可实际上,是刘姥姥以自己的风趣戏耍着她们,刘姥姥才是真正的主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刘姥姥在贾府既是被取笑的对象,同时也表现了其深谙世事的一面,表面的憨厚和深层的睿智集于一身。当拿着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时,刘姥姥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可以看出刘姥姥幽默风趣。鸽子蛋夹不起来掉到地上被人捡出去,刘姥姥又叹到:“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可看出她的质朴。最后鸳鸯赔不是的时候,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可见刘姥姥不失睿智,精通世故人情,既迎合了凤姐她们哄老太太开心的想法,也博得了贾母的开心,有利于自己获得好处。表面是凤姐等取笑憨厚没有见过世面的刘姥姥,可实际上,是刘姥姥以自己的风趣戏耍着她们,刘姥姥才是真正的主角。
22.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错误。宝钗没有“怜爱”。故选C。
23.①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
②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
③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唐多令》以飘泊的柳絮自比,抒发了林黛玉寄人篱下感怀伤逝的悲苦之情。这首词以“粉堕”“香残”开篇,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身的漂泊;“一团团逐对成逑”,既是写眼前柳絮粘连飘飞的实景,又语带双关,暗示出自己渴求和珍视的爱情。宝、黛二人情投意合,以心相知的爱情给黛玉以慰藉,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痛苦。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家庭统治者的认可,缺乏稳固的现实基础,随时都有被牺牲的可能。这与漂泊无定的柳絮多么相似。想到这些,黛玉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叹。这表面上像是说柳絮命薄,随风飘流,实际上却是自叹命薄,担心情好虽难分,心事总成空。下片的自伤之意就更浓了。黛玉曾自称“草木之人”,而此处则承接上片嗟叹命薄的愁苦之情径说:“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看似写杨柳草木之质也知愁,当美好春光即将结束的时候,白茫茫的柳絮挂满树冠,犹如愁白了头;而诗行后面却透露出自伤青春终将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逆料最终的结局,因而“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坠,无人收拾自比。如果说飘流无依的不幸已经苦不堪言,那么,与知己的生离死别则将更会令人心碎。“嫁与东风春不管”,既是说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光不管;更是担忧自己将来不知被命运抛向何处,而知己无法过问。试想其时其境,相知无力保护所爱,也只能“凭尔去,忍淹留”而已。这种被强逼着割舍所爱的悲剧该是很凄惨的。
《临江仙》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逑”,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围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了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便使整首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
24.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要求给《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个人物写一封信,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知道《正册》中都有谁: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从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来写。给她写信,不仅仅要熟悉这个人的事,了解她的性格,还要歌颂她的美好,同情她的悲剧。比如黛玉,她的孤高傲世,她的才情灵气都是别人不及的,但是却敏感多疑,和宝玉终成镜花水月,值得同情。薛宝钗,她稳重大方,八面玲珑,深得贾母等长辈认可,最终却落得独守空房;凤姐精明能干,善于察言观色,泼辣有才,最后也是一领席子草草埋葬;史湘云心直口快、生性豪爽,结果夫婿很快亡故,过着拮据的孤寡生活;探春虽是庶出之女但却聪明能干,生性要强,结局是离乡远嫁……总之,要找准人物的性格,联系具体事件,表达自己对她的观点和情感。注意书信的格式。
【立意】
1.
给黛玉写一封信,赞颂她精神的洁净,勇敢的叛逆精神;
2.
给宝钗写一封信,赞颂她的宽厚随和、豁达大度;
3.
给探春写一封信,赞颂她的才华与洞察世事的聪明。
【例文】
给宝钗的一封信
宝钗姐姐:
你好,我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自从有幸在《红楼梦》中见过你,我就对你情有独钟。或许世人都爱黛玉,爱慕她的才情,同情她的遭遇,我却更理解你的苦衷。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你便是以这般仙人之姿,步入我的视线。你是薛家养在闺阁之中的娇娇小姐,亦是众人口中贤良淑德的女子,品格端方,容貌昳丽,且天资聪慧,博学宏览,更是不愧为金陵十二钗之首。
生于贵门,你为人宽宏大度,温柔贤淑,大方得体,会为人处世之道,你的言行,你的举止,无不透露着你独有的淡雅和谐,自然之境,与那些传统封建社会下的贵族小姐所显示出的贵族威风大不相同。你发自内心地孝敬长辈,理解兄弟姊妹,体贴下人,你几乎把每一个方面都照顾到了极致,哪怕获得一致称颂,你也不愿摆出一点架子。
你的才华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自幼随父亲读书写字,在文学,医学,地理等方面皆有造诣。在惜春描画大观园时,因复杂的地势布局,在大家都束手无策之时,唯有你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关键。而这都源于你的博学。在受王夫人之托打理大观园时,你能够管理妥当,计算精细,考虑周详。
而在你所作的柳絮词中却又彰显了你心中的“青云之志”,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下,不知你是以何种心情写下诗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你知道你无法独立实现“青云之志”,只有借助外力才可。可你本是一派雅淡平和的女子,偏心底又藏着这些宏大的理想,唯有通过婚姻觅得一位好夫婿,通过夫婿的金榜题名、仕途高升、立身扬名而妻凭夫贵,实现你的青云之志。
其实或许你也有想过,贾宝玉是否真正是你想要的那个人。也许是年少青梅竹马的情分,加之情窦初开时被懵懂感情袭中,以及在封建礼教下顺承父母之心,你终是嫁给了贾宝玉。成婚之际,当你想起你的夫君满心儿女情长,无意十年寒窗,如今心中所爱之人另有其人,你真的不会失望吗?你的青云之志付诸东风,你的温柔缱绻也终错付。
倘若有来世,我想对你说,别做个傻姑娘,满心满眼只有一个靠不住的夫君,你的文采,你的德行,你的青云之志,足以让你成为一个优秀得让人高攀不起的姑娘,拥有更好的人生,而是不独留一句“金簪雪里埋”哀怨终了。
一个倾慕你的妹妹
2021年X月X日
试卷第2页,总3页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教学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