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3:药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3:药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2 16:05:58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下)九年级中考模拟试卷(六)
语 文 试 题
Zhhua913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一、积累与运用
1.按要求填空。(10分,以回答正确的5道题计分)
①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 , 。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②__ ___,_ __,盖竹柏影也。
③曲径通幽处, 。 ,潭影空人心。
④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是: , 。
⑥酒是一种文化。不少文人既是诗文的大家,又是饮酒的高人。在他们的笔下,酒就是诗,诗就是酒,诗言志,酒载情,借酒抒怀。请你写出诗人借酒抒怀的诗句,课内外皆可。 , 。
⑦ 江山代有才人出, 。
2.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名著内容及相关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在“小人国”中正在候补重要官职或希望获得朝廷恩宠的人往往表演“绳上跳舞”游戏,作者借这个游戏抨击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庸无能。
B.《西游记》中六耳猕猴趁机变成悟空的模样,抢走了行李和关文,又把小妖变成唐僧、八戒、沙僧的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真假悟空从天上杀到地下,众神不能分辨真假。直到南海观音菩萨处才被说出本相,六耳猕猴最终被悟空打死。
C. 《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巧授连环计、火烧新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D.《琐记》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天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得东风,孙刘联盟便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同样,在另外一次战斗中,东吴一儒将趁着东南风起,也使用火攻,大获全胜。请简述那场战役的主要情节(要交代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不少于50字。(3分)
(3)下列2道题目,任选一道回答。(1分)
①A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环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上面文段节选自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文段中的A指的是 (人物),请再写一个与A相关的故事情节。 。
②B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上面文段也是节选自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文段中的B指的是 (人物),请再写一个与B相关的故事情节。 。
我选第①题:A指的是 (人物),与A相关的一个故事情节名称是
我选第②题:B指的是 (人物),与B相关的一个故事情节名称是
3.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9分)
学校组织开展“魅力漳州”的探究活动,作为“漳州文化研究小组”的成员,请你按要求完成任务。
(1)文化漳州(3分)
漳州乃人文荟萃之地,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历史上,有不少的文化名人,比如朱熹,他曾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在花甲之年出任龙溪(今漳州)知县,对漳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以下3则材料,写出朱熹在哪些方面对漳州做出贡献?
材料1:朱熹在任龙溪知县的时候,把“督意学校,力倡儒学”作为改变漳郡“俗未知礼”的方略。为了办好学校,他邀请了八位当时很有影响力的读书人到学校教学,他自己也定期到学校讲学。朱熹的朱学文化对闽南一代的子弟影响深刻,闽南出的不少人才,都是学习朱熹的朱学理念。由于朱熹的学说,使至漳州这个“俗未知礼”的海滨小城成为了众人口中的“海滨邹鲁”、“礼义之邦”。
材料2:他在任时,漳州的娶嫁丧葬习俗十分铺张浪费,他对此大力整治,还劝诫百姓要守法,并对父母孝顺。后人曾经评价朱熹说:自从朱熹的教化以来,漳州百姓知道了婚丧祭祀的礼仪,君子懂得学习尧舜孔孟的学说。
材料3:朱熹对漳州的官场整治十分严厉。他先严厉治理官吏,对官吏的不良品行和行径进行约束。他严查办案者胡乱断案的奸弊,要求断案者要调查周详,公正办案,不得误差,不扰良民,不助奸恶。
(2)名胜漳州
漳州,钟灵毓秀,风景如画,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美不胜收。目前,漳州市已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
①下面,请你为宣传漳州旅游文化拟写一句广告词,或者为漳州某一处你最喜欢的名胜古迹拟写一句广告词,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漳州来旅游。(3分)
② 云洞岩,现已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 ( http: / / baike. / view / 1179508.htm" \t "_blank )。2012年1月19日云洞岩景区正式免费开放后,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游人如潮,景区爆满,仅1月27日(大年初五)景区就接待游客1.6万人,是往年同期时段的三倍。游客量的迅速大幅攀升也暴露了景区卫生、安全等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游客,请你就这些问题向管理处负责人提出两条建议。(注意称呼、语气、委婉得体的表达)(3分)
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55分)
二.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完成文后问题。(17分)
[甲]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澄弟左右①: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注释] ①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②老辈:长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4.解释加点的词。(4分)
(1) 子无以鲁国骄士(    )   (2) 又相天子(    )
(3)总恐老辈失之奢(     ) (4)余微俭而不甚俭(    )
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俭:守以俭者 除却勤俭二字
B.而: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
C.恐:犹恐失天下之士 总恐老辈失之奢
D.为:夫贵为天子 为后人惜余福
6.翻译。(4分)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文中,周公告诫儿子要节俭的目的是为了 ;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要求用原文回答)(2分)
8.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4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问题。(18分)
富裕的北京人为何过得“寒酸”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统计公报,经初步核算,中国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GDP约为35000元。早些时候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常住人口的人均GDP达到了8039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非常接近富裕国家。
首都人民摸到富裕之果,值得恭喜。但人均GDP超过8万元,相当光鲜的数字背后,很多市民感受却没那么宽裕。根据首都经贸大学近日公布的“2011北京社会经济生活指数”报告,2011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为72.28,“幸福感”比2010年略有降低。报告分析认为,幸福指数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对收入不满”。
一方面是相当炫目的GDP数字,另一方面很多人却感觉不到生活的轻松惬意,原因何在?先来算算这8万块有多少是最后落到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同样是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北京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03元,只占GDP的40%左右,而进一步细算,北京市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21984元,平均每个月只有1832元。
可见,北京人的腰包其实没那么鼓。人均月消费1832元,在今天的北京,实在只能过一个相当拮据的生活。北京现在的生活成本已经不比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低。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公布的一份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显示,北京生活成本排名居全球第20位,甚至高过了纽约。
高企的房价自然是压在很多北京市民家庭肩上的一大负担,2011年北京全市新房(纯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成交均价大约为每平方米2.1万元。即便是一家三口买一套70平米的小房子,首付已经具备,分三十年供房贷,月供也要超过7000块钱,几乎耗尽了一家三口的所有可支配收入。难怪迈入富裕国家标准的北京市民会感到压力大。
算了算经济账,不妨再和真正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横向比较一下。按美国的标准,一个四口之家年收入不足2.4万美元就算贫困家庭,照此衡量,北京市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只能算贫困。然而,美国的贫困家庭可以领取每个月668美元的“食品券”作为救济,大约相当于4208元人民币。同时,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公立学校的早、午餐都可免费。这两项食物救济加起来,已经相当于北京平均水平下一个四口之家全部的消费。即便在中国香港,一个贫困的四口之家每月领到的政府救助金也超过8000人民币,比北京平均收入水平的四口之家的所有消费都高。
不难发现,尽管在GDP数字上,北京市民已经接近富裕国家水平,但依然过着穷人的生活。本来可支配收入就不多,但他们依然将三成以上的收入用于储蓄。在每月人均1832元的消费支出中,买东西占据了绝大部分,休闲娱乐、购买服务的消费比例非常低。发达国家居民的服务性消费一般在支出的一半以上,而中国只有1/4,甚至比印度等国家都低。
这些年北京人出国旅游的不少,随处可见他们在海外商场扫货的豪迈,这种现象固然证实了部分北京人的富裕,但另一个侧面也表明,在“人均”数据背后的“优胜者”一侧,很多人出国也只是为了买东西,并不是为了度假休闲——这恰恰不是富裕的生活方式。
北京澡堂子里有句俗话:富不富,看内裤。GDP数字是光鲜的,但个人消费和生活方式却相当寒酸。其中的原因,固然有中国人的节俭传统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居民实际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太低。日本近年的个人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有60%,美国则占到了70%左右。而2011年的北京,只有27%。GDP的大部分,是用在了投资和政府消费方面去了。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趋势还在加强,从1997年到2011年,每一年政府税收的增速都大大高于GDP增速。与北京市民寒酸的个人消费数字相对照,2011年,北京的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了30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7.7%,而北京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增长超过17%。这样倾斜的财富分配格局之下,何来优雅自在的富裕生活?
9.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10.GDP在文中出现多次,北京的人均GDP是指什么?(2分)
11.富裕的北京人为何过得“寒酸”,请你纵观全文,试着归纳一下。(3分)
12.第一段中的加点词“接近”可不可以替换成“跻身”,请说明理由。(3分)
1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写出其运用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14. 如何理解“北京澡堂子里有句俗话:富不富,看内裤”这句话?(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
写对联的女人
林清秀
(1)赶上经济开发的趟,古旧的小镇焕然一新,高层小洋楼如雨后春笋冒了尖,不到一年的工夫,镇口新房林立,仅有的那片老屋,也快被拆除一空。因为惦念着住在老屋的女人,春节回家,我特地带了相机,直奔老屋区。
(2)老屋名副其实的老,长满青苔的土墙斑驳脱落,人稀罕至的石板缝隙间长出一丛一丛的小草。打老远,便听到女人“咯咯咯”的笑声。我知道,女人定是又在帮镇上人写对联了。
  (3)一提起她,镇上人就会先叹口气,再笑笑,意味深长地说:“那个人啊……”口气里满是惋惜。所以,还在我小的时候,女人便像一个谜。
  (4)年近五十,两鬓已花白的女人终生未嫁,里无兄弟姐妹,外少亲戚朋友。好在工于女红,平时就靠在街角帮人缝缝补补以及政府的接济生活。
  (5)但女人的好书法,是小镇出了名的。平时,镇上人家的婚丧嫁娶,尤其除夕前几日,向来静寂的四合院立即喧嚣起来。
  (6)来人都央女人写对联,她从不拒绝,接过递来厚厚一叠红纸,分门别类地裁起来。她边割边高声和人谈笑,开始一字一句,不紧不慢,渐渐地便有些连珠带炮起来,仿佛要把平日里无从诉说的都倾吐出来。可拿了笔,女人便会沉默下来,双唇紧闭,面目虔诚。
  (7)我学过三年书法,可终究不及女人笔下来去自如挥洒的墨迹。她写出的字,笔力雄浑,结体优美,汇柳体的刚毅遒劲和颜体的雍容大器于一体。她用笔极其豪放,笔意圆润流畅,活泼潇洒,节奏分明,简直像场现场直播的精彩篮球赛。
  (8)而让我真正折服的,不是她的墨迹,而是笔下的文字。
  (9)大凡写对联的人,跟前一定摊开着一本甚至几本联对范本。按着上面的对仗句,一字一句完成。可女人不是,她总是先问清人家情况,仔细研究一番后,再提笔一蹴而就。
  (10)12岁那年,家里迁了新居,我随母亲兴致勃勃拿了红纸到女人家。她不怎么费思量地就把我家里十几间房的联写好了。尤其是我的卧室对联,她特地根据我的名字,别出心裁写了:门前秀水声声笑,____________________,横批是耳熟能详的“山清水秀”,母亲满意得合不拢嘴。
  (11)听老辈人说,年轻时,女人是小镇上出了名的美人。她祖父曾是富甲一方的小财主,父母亲靠祖上的家业过日子,生活富足,因此,女人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学习女红又善书画,到合适年龄,说亲的人几乎踏破门槛。不久后“文革”,家庭出身不好,硬是没人敢娶她。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后,她索性守起四合院过日子。后来,也陆续有人给她介绍,她却一一回绝了。有说事的媒人传言,其实她心里也有意中人,只是时光流转,物是人非,那个人,已随往事渐行渐远,远到只留给女人回忆的背影。
(12)所以,我喜欢找她,哪怕看一眼也好,就仿佛那些蒙了尘的陈旧岁月,透过女人洗得发白却古典依旧的穿戴,日子仍然在抬眼时闪闪发亮。
15.书法展示台(4分)
中国的书法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有楷书、隶书、宋体、魏碑等字体。请你先为下面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然后用楷书抄写这两个词语,写在田字格里。
(1)刚毅遒劲( ) (2)一蹴而就( )
16.人物放大镜(4分)
作者在文末说“我喜欢找她,哪怕看一眼也好”,可见女人身上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么,这个女人最令你称道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一谈。
最称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10)段中,女人根据我的名字为我的卧室写了对联,请你参照上联对出下联。(要求符合对联格式并镶嵌作者的名字)(2分)
上联:门前秀水声声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采大比拼(4分)
请你在第(7)段段末续写几句话来描绘女人书写时的模样。(至少运用两种描写方法,不少于40字)
19.情感万花筒(6分)
(1)再读《写对联的女人》,请你参照示例,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文中写对联的女人的感情。(2分)
示例:只要生命存在,就要过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做到了,我佩服你!
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味文末划线句子以及下面的链接文段,你对生活是否有了新的感悟呢?请结合自身实际来谈谈。
【文段链接】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节选自毕淑敏散文《提醒幸福》)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联系自身实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第三部分 写作能力(70分)
五、按要求完成第20题。
20.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卷面须美观、整洁。
(1)请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目,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有位妇女多年来总是嘲笑住在对面的那位妇女太懒惰:“那女人的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你瞧,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 这一天,一位好友到她家来玩。她将好友领到窗前,指着对面晾出的衣服,又将那位妇女嘲笑了一番。好友透过窗子望去,那些衣服上确实斑斑点点,好像是没有洗干净。噢,不对!当好友移动身子时,发现那些斑点也在动。原来不是对面的妇女衣服洗不干净,而是她家里的窗子脏了。于是,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细细地擦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这位妇女看后,脸上顿时红了起来。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简单。因此,我们不妨常提醒别人:“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也更应该常常扪心自问:“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要求:读懂材料,选择恰当的角度,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漳州双语实验学校中考模拟试卷(六)

1(1)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6)示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各领风骚数百年
2(1)B(2)略(3)林冲 误入白虎堂
3略
二、
4(1)怠慢(2)辅佐(3)奢侈(4)一点
5 D
6(1)这样,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停下三次,接待宾客。还担心失去天下的仁义的人。
(2)我们兄弟为祖宗留一点他们遗留下来的福泽,为后人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
7.(1)保持土地广阔,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
为祖宗留一点他们遗留下来的福泽,为后人珍惜一点剩余的福气。
8略
三、
9.“富裕”的北京人过着“寒酸”生活的原因。
10。北京人的人均年收入。
11.(1) 中国人的节俭传统
(2)居民实际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太低
(3)房价过高
12.不能。因为“接近”表修饰,限制。准确严密地水哦名“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非常接近富裕国家”,但是并不是已经跻身到富裕的行列。
13。略
14.示例:北京人的人均GDP数字是非常光鲜的,但生活却过得并不富裕。这正如北京人外在衣服很体面,而真正过得好不好还得看内里,看实际生活水平。无论是谁,是什么事,都应该让自己拥有足够的幸福感。
四、
15、(1)qiú cù
16、示例:最称道的是:聪慧 乐于助人
写出的字,笔力雄浑,结构优美,汇柳体的刚毅遒劲和颜体的雍容大器于一体。她用笔极其豪放,笔意圆润流畅,活泼潇洒,节奏分明。且所写内容先问清人家情况,仔细研究一番后,再提笔一蹴而就。
17、示例:山后青山片片欢
18、略
19、示例:(1)只要岁月静好,就要过好自己的日子,活出自己的浪漫,你实现了,我欣赏你!
(2)略
五、作文参照中考标准(共33张PPT)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拯救灵魂的医生
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烈士的鲜血激起了他的强烈义愤。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
1、小说主要写了哪两个家庭的事?主要写了那些人物?
阅读思考:
2、围绕华家,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3、围绕夏家,故事情节又是如何发展的?
4、华家和夏家故事各沿一条线索发展,它们有何特点 ,使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是什么?在小说中使两条线索交织的地点又在哪里?
了解情节,理清结构。
华老栓买了蘸着革命者夏瑜鲜血的人血馒头作为给儿子治病的药。
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
药无效果(上坟)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华家(明线)
夏家(暗线)
老栓买药
夏瑜就义
刑场
小栓吃药
茶馆
瑜血被 吃
茶客谈药
茶馆
茶客议瑜
小栓妈祭儿
坟场
瑜妈祭儿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双线连接、交织人物:康大叔
双线连接、交织事物:人血馒头
主题
明线通过华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结果没治好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愚昧落后的现实。暗线通过夏瑜英勇献身的故事,揭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和 革命者的悲哀 。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导致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思考:这篇小说如果不采用明线和暗线相交织的方法来安排情节,可不可以?比如,能否只采用单线,或两条都采用明线?
1、如果只采用单线:主题难以深化,主题散而不集中。
2、如果都采用明线:时空难以处理,情节零散而不集中。
3、明暗线交织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深化。
小说以“药”为标题具有什么作用?
1、揭示主题。
鲁迅在《药》中通过发人深
省的故事提出“什么才是疗救中
国社会的良药”这一问题。
2、概括情节
买药
吃药
谈药
吃药的后果
3、连接线索
作为“药”的人血馒 头,连
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
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
药?—分析人物,明确主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究竟是不是疗救中国的良药?
为什么?
夏瑜
华家
看客
茶客
夏四奶奶
康大叔
阿义
夏三爷
悲 哀 寂 寞
买 吃
赏 鉴
嘲 讽
杀 卖
欺 压
出 卖
羞 愧
人物描写
归纳总结鲁迅先生为华夏民族开的
“药”方
主要病人:
流行病症:
主要药方:
中国民众。包括两类:看客与被看
愚昧麻木 悲哀寂寞
科学与民主
药!—领会匠心,解决难点。
必须寻找一剂真正医治百姓疾苦,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疗救中国的良药?
不是!
人物形象分析
华老栓夫妇:
有四处需注意:一是华大妈掏钱和老栓接钱时的动作,二是买药路上老栓的感觉,三是买上药走在路上的感觉,四是老栓夫妇看着小栓吃药时的眼光。
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栓对“药”的功效的迷信,思想的麻木愚昧,对革命者的冷漠。
夏四奶奶:
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语言,具体而言就是上坟时看到华大妈坐在地上所表现出来的“踌躇”和“羞愧”,还有看到夏瑜坟头上的花环时认为是瑜儿“显点灵”的话。
夏四奶奶的“羞愧”表现出的是对儿子以及儿子所从事的革命的不理解。这其实正是革命者夏瑜的悲哀。
人物分析:华老栓
身份地位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 地位低下。
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胆小,懦弱
作者对他的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人物分析:夏瑜
身份地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
对革命的认识
对革命矢志不渝,有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作者对他的态度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
人物分析:康大叔
身份地位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性格特征
凶暴、残忍、贪婪、无耻。
茶客:
①驼背五少爷: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②花白胡子:“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一定全好;”在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③二十多岁的人:“阿呀,那还了得。”很现出气愤模样。“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似的说。
众茶客:“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
夏三爷:
“真是乖角儿,先告官”“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人物描写
肖像描写
——康大叔
行动描写
——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
——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抢过钱。
语言描写
——茶客谈夏瑜
环 境
作用: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刑场上围观杀人、点油灯、有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纸钱等,都渲染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自然环境
——小说开头、小说最后、老栓买馒头后等。
“——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怎么理解“花环”?
“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为达到这希冀,是必须与前驱者同一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显出若干亮色。”
由此可见,花环是寓了一种寄托,表示革命后继有人,尽管黑夜漫漫,但革命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革命的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这就点明了唤醒民众的主题。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不祥之物,在这里,作者给这幅原本就苍凉的情景画上了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铁铸”的乌鸦,使小说弥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剧气氛。乌鸦又偏偏没有印证夏四奶奶的愿望,猝然飞走,暗示了夏四奶奶的迷信的破产,梦幻的破灭。
“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烘托悲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