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3:《荷花淀》教学设计+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3:《荷花淀》教学设计+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2 16:05:58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孙犁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作者简介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荷花淀派
导读题(一)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你认为文章主要写的是水生还是水生嫂?谈谈你的理由。
2、为小说情节拟小标题,力求简洁准确。
夫妻话别
探夫遇敌
助夫杀敌
荷花淀
背景:
《荷花淀》写于1945年。这时,抗日战争己进入最后阶段,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根据地不断发展。小说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战争为材,塑造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以及识大体、明大义的妇女形象,体现她们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动地再现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情形。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言行描写。
导读题(二)
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就有多处,而且写得多情而精彩。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来证明观点。
与夫话别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他们几个呢?”“怎么了你?”
“你总是很积极的。”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人物性格:
温柔体贴、挚爱丈夫、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勤劳朴实
改写水生夫妻的对话,能否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你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站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觜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里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明确:改写后的水生嫂同原作者中的水
生嫂有共同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
不同之处是后者性格泼辣、直爽;而前者
温柔、含蓄。如果说后者像火,那前者就
像水。
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
水生嫂
识大体,顾大局。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
商议探夫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机敏多智)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心直坦率)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心细成熟)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 ,我们快去快回。”
(性急侥幸)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害羞忸怩)
归途说笑
“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浮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不甘落后、乐观、自信、迅速成长
《荷花淀》以精到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白洋淀地区的人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荷花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而又灿烂。
课后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景物描写的片段,
体会其意义及作用。
2、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
对于景物描写,古人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请同学们思考:本文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的特色是什么?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导读题(三)之景物描写
白洋淀夜景以及水生家小院
探夫路上正午的淀上风光
遇见鬼子时经过荷花淀
三处景物描写及作用
开头部分对水生家小院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
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对荷花淀的描写
提供背景
衬托人物
烘托心情
推动情节
推动情节
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主题
文中到处可见作者对人物和环境的细处描写,精心刻画了白洋淀上的人与景。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描写的特点是什么?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导读题(四)之细节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震动——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 上前线前途莫测……
吮——平衡了自己的情绪,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 。
当战斗打响以后,几个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是向着外面,她们才趴着船帮露出头来”寻找自己的丈夫。
传神的细节描写,作者文中把紧张的战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揉合起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文中三处对于“捞”与“丢”的细节描写
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
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
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
荷花淀
诗情画意的水乡美
夫妻恩爱的人情美
爱家爱国的精神美
思考题: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水生嫂和祥林嫂之比较
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全文总结
在百花群中,荷花以它独特的清纯、淡雅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荷花淀》中所表现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人性的纯美、品格的崇高,仿佛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也正是有着无数个像水生嫂、水生这样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我们的抗日战争才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课后作业
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体味其战争小说的视角与《荷花淀》的区别。《荷花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荷花淀》被安排在必修3的小说单元,属“扩展阅读”篇目,是在学习了“基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阅读延伸。
  《荷花淀》曾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是孙犁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小说用散文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白洋淀的自然美和人情人性之美,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它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但作者却用诗意的描写代替了对残酷战争场面的重现,而且这并未削弱小说对战争的谴责和控诉力度,相反,它比直接再现战争场面的作品更深刻、更震撼人心。
  学生情况
  小说历来是语文教材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文体,在本单元“基本阅读”部分,我们精讲了四篇小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小说的基本要素、文体特征,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为小说的深层探讨和个性化解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欣赏小说描绘的自然美、人情美,了解作者朴素清新的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处理战争题材的独特方式及用意,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3.价值目标:认清战争本质,树立世界需要和平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小说描绘的自然美、人情美。
  2.难点:对人情美的理解;理解作者处理战争题材的独特方式及其用意。
  教法
  1.设疑激趣: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优辅精讲:优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思路;精讲,对于学生不知道或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要给予精辟的讲解。
  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通读全文,查找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2.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读后的整体感受。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花淀》,作者是孙犁,知道“犁”是什么吗?对了,是一种耕田的农具,这个字,也可以理解为耕田。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孙犁先生的小说就有一股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这股气息还影响了一批作家,以至在文坛上形成了一个小说创作流派,叫“荷花淀派”。一个流派竟然用一篇小说的题目来命名,足见这篇小说的分量。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淀”,去欣赏它迷人的自然风光和至纯至善的人情人性之美吧!
  (三)检查预习
  读后总体感受:美——自然美、人情美。
  (四)深入赏析
  1. 欣赏自然美
  (1)找出相关段落(前三段)并研读。
  (教师辅导:用赏析诗歌的方法,从意象入手,通过意境分析概括画面特征。)
  (2)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月亮、院子、芦苇、女人、雪地、云彩、荷叶、荷花、荷香”等意象。
  (3)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分析意境,总结出自然之美:宁静、和谐、圣洁、富饶。
  2.欣赏人情美
  (1)教师导读,设疑激趣。教师提出异议:人情不够美。
  场景一:夫妻话别,面对生离死别的重大事件,夫妻总共说了22句话,各11句。水生嫂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才25个字,最短的只有一个字:“嗯”。
  场景二:冒险探夫一节,从几个女人的口中,我们得知,她们一点都不想念自己的丈夫,只是迫不得已才去的(一件衣裳、一句要紧话、婆婆的命令)。
  场景三:战斗结束,水生面对为探看自己差点送了命的女人,竟然大发脾气(“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称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夫妻相见,手都没有拉一下,带去的东西还是丢过去的。
  试问,有这样的夫妻吗?能说人情美吗?
  (此时,学生会反应不一,能独立思考的同学会反驳,但一时找不出有力的论据。独立思考能力稍差的会开始动摇,怀疑自己原来的看法。有的会干脆点头称是,同意老师的观点。这就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探求欲望。)
  (2)深入探究以上三个场景。
  (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通过人物言行,特别是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心理。)
  场景一:夫妻话别
  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夫妻之间的了解、关爱的语气、一个细节、一夜的等候、临别叮嘱”等言行和细节读出了看似平淡的言行之下的深情厚谊。
  老师予以肯定,并总结:彼此已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无需言语,就能理解对方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于平淡中见深情,这样的感情才更加醇厚绵长。
  场景二:冒险探夫
  通过四位青年妇女漏洞百出的探夫借口可以洞穿她们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这是几个被思念冲昏了头脑的女人,她们抱着侥幸心理,冒着生命危险探夫,全是因为爱啊!
  场景三:战场重逢
  对学生来说,这个场景是最难理解的,因为除了水生的吆喝和责怪,女人们几乎没有说话,而水生又显得很不近人情。
  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一个细节:水生在说完“一群落后分子”之后,顺手把一盒饼干丢在女人们的船上。这一“丢”泄漏了他心中的秘密。原来水生对她们的到来是很高兴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给战友们看的——你们看,我在老婆面前多威风!(教师必须对学生讲解一下传统中国男人身上的坏毛病——大男子主义,爱面子。)当然,其中也有真生气的成分,怪她们不该如此冒险,生气中充满关爱。
  学生质疑:既然他们相亲相爱,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呢?
  教师答疑:这是中国式的爱情,它的特点是含蓄委婉,外冷内热。
  儒家思想对男人(修齐治平)和对女人(三从四德)的严格要求与美好爱情之间的矛盾使然。
  (3)分角色朗诵,深入体会这种含蓄委婉、内冷外热的情感表达方式,总结人情美:相亲相爱、相互体贴、真挚、深沉、含蓄。
  (五)深入探究
  当学生沉浸在自然与人情美的氛围中时,教师导读:自然风光和人情的美好使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这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战争的呢?
  1.阅读描写战斗场面的文字。
  有惊无险,甚至还带几分诗情画意,就像是一次充满欢乐的田间地头的日常劳作。作者似乎不是为了写战争,而只是为了给人情美提供一个展现的平台。
  2. 教师设疑:作者在美化战争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1)学生讨论。
  (2)教师提示思考侵略战争的本质:侵略战争就是霸占你的土地,掠夺你的资源。它是人性恶(残暴、冷酷、贪婪、卑劣)的集中爆发,是人性的堕落与毁灭,战争使人类文明构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全面坍塌。
  (3)在认清侵略战争的本质之后,教师提问:你们现在还忍心让战争降临到这片宁静、和谐、圣洁、富饶的土地和这些善良纯朴的人身上吗?
  (4)学生:不!
  教师(继续渲染):不幸得很,一场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正降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践踏这块宁静、和谐、圣洁、富饶的土地,纯朴善良的人们正在被蹂躏、被屠杀!
  强烈的对比和教师的语言渲染会让学生义愤填膺,进而深刻地认识战争的罪恶。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有价值的事物,其毁灭的悲剧色彩就越浓。同样,作者把自然与人情描写得越美,就越能显出战争的残酷,这比正面描写战争更具震撼力。至此,难点二得以突破。
  (六)拓展迁移
  抵抗者和侵略者之间的战争其实是一场人性的厮杀。历史告诉我们,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付出代价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和民族,而是整个人类。因为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衰退和生命的毁灭,最重要的是人类文明构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的坍塌,是人性的堕落和毁灭。战争没有胜利者,它是全人类的失败。因此,我们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