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粤教版必修3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
陆游
这首词之所以动人,首先是词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早就有“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壮志,他参加科举考试,遭到秦桧的嫉恨,直到秦桧死才得以走上仕途,后来又因为两次力主抗金而被免职。绍兴和议之后,很多人都已经对收复中原失去信心,而陆游始终坚持复国夙愿。写这首词时,陆游已经被罢了官,他心愿未了,壮志未酬,从他的满腔遗憾中也可以读出他不灭的希望。
理想的执着追求和这种理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在陆游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悲剧烙印, 一声喝问,犹如青天霹雳,将作者的那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宣泄得极具有震慑人心的感染力。
楚虽三户能亡秦,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
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 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呐喊》自序: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 ,……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以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多是不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呐喊》自序: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
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关于题意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 群众是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 一症结的新药。
注意字词,课文的思路
蹩bié(脚腕或手腕扭伤) 乖角儿jué 悉卒xīsū(拟声词,轻微的拆裂或摩擦声) 胛jiá(胛骨) 攫jué(抓)
拗ǎo(用手折断) 踌躇chú 踉跄qiàng 咳嗽soù
搭讪shàn 冢zhǒng(坟墓) 竦sǒng(同悚,惊惧)
瘐yǔ(在狱中受刑,饥寒,疾病而死) 剥bāo在课文中不念b褴褛lánlǚ衣服破烂。
字词正音:
搭讪:为了想跟别人接近或敷衍尴尬的局面而找话说。 *满门抄斩:抄没财产,杀戮全家。 攀谈:拉扯闲谈。 板滞:呆板,停止不动。 丛冢:乱葬在一片地方的许多坟墓。冢:坟墓。 宛然:仿佛,逼真地。 羞愧:感到羞耻和惭愧。 阳文: 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笔画凹下的叫阴文。。
词语补释: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题
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
药的疗效
刑场
茶馆
茶馆
坟场
喋血牺牲
鲜血被吃
狱中斗争
血的价值
秋天后半夜
当天早上
那天下午
第二年清明
华家
夏家
群众愚昧麻木
革命者寂寞悲哀
明线
暗线
夏瑜的故事(夏家的悲剧)
有人纪念,但母亲对他并不理解。
1、家庭情况:
2、被捕原因:
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并劝牢头造反;打不怕,并说阿义可怜。
时间—深秋某天的黎明
地点—绍兴古×亭口
情景—满是看客,鲜血被卖。
绍兴人,父亲排行第四,母亲年老,家里很穷,自己还很年轻。
造大清的反,是夏三爷告的密。
3、狱中的表现:
4、遇害情况:
5、牺牲之后:
1、家庭情况:
2、被捕原因:
2、被捕原因:
华小栓之死(华家的悲剧)
1、家庭情况:绍兴人,父母开茶馆,生活贫困。
2、个人情况:有痨病,经常咳嗽,吃过人血馒头后不见效,最后死亡。
3、惨死情况:死后孤单,只有妈妈一人挂念。
华老栓
勤劳善良:
经营小茶馆,借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的钱。但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
发愣。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在他的眼里,看杀人的闲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是他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愚昧麻木:
用人血馒头治病,是一种迷信,他却深信不疑,为有机会去买“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无比兴奋。他
对人血馒头来历的态度上表现更为突出,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偏不想一想,手中馒头所蘸的人血不正是来自别人的儿子吗 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这是他性格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消极落后的一面。
点拨:他是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康大叔
凶残、暴虐、贪婪无耻:
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
卑鄙自私: 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等人
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通过这一组群像表明一个惨痛的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甚至劝“牢头造反”,还要在老虎头上搔痒,声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尽管挨打,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觉得阿义不觉悟而可怜他。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孤独寂寞,缺少先进的革命理论和正确的革命方法:
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为革命牺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时,“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他脱离群众是孤独与寂寞的。
体现社会环境
(1)刑场上,士兵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
(2)夏瑜在牢里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3)坟场的一条细路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服饰:交代社会背景,是在清代。
语言:交代社会背景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丛冢描写:反映清政府对革命者残酷镇压。
体现自然环境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2)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 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写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老栓去买药,暗示了革命者即将就义,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也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写照。
烘托出了老栓拿到药后的高兴心情,以及他的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
如写夏瑜的话,只有两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可怜!可怜!”便写出夏瑜的民主思想和襟怀。
写华老栓到刑场的情景,用“退”“寻到”“蹩进”“立住”恰当地表现了这个善良的劳动者惊惧的心情。─动作描写 写刽子手卖人血馒头时,用“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刻画出凶狠、贪婪的形象。─动作描写 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刽子手对老栓粗野的态度和不耐烦的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刽子手接钱、数钱的熟练动作和丑态及凶恶的灵魂。──动作描写
写康大叔到茶馆时,用“闯”“嚷”两个字,表现出刽子手在城市贫民和小市民中间那种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描写康大叔的衣着时,“披”“散”“捆”三个动词,刻画了刽子手的流氓形象。─动作描写
老栓要去买馒头时,从老伴手里接过一包洋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路口遇见几个人后又“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这才“仰起头两面一望”,准确表现了华老栓谨慎小心的性格。──动作描写 华大妈听到康大叔提起小栓的“痨病”时,就“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形象描绘出善良而无知的老妇人对儿子的疼爱和对康大叔无可奈何的心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 ?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
明确: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表明革命的种子并没有灭,还是有人在暗地里纪念着他,给人以希望。
分析:”两人站在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作者既然已经”平空添上了花环”为什么又要平空添上添上乌鸦呢
明确:不是真的有神灵显灵而是突出“静”,写出了坟场的悲凉、阴冷,烘托了两位老妇人十分悲痛的心情,也激起读者对死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渲染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悲剧基调。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又能引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因此经典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恒久性。《药》带着我们,走近了1919,走近了鲁迅,走进了一个曾经那么落后愚昧的华夏民族。今天,当我们找到了医治民族的那剂良药,那是何等的幸福与自豪,但是,历史的残毒依然存在,年轻的同学们只有奋发,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的健康,才会充满生机。《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病了就得吃药。吃药有个原则叫做“对症下药”,不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得了什么病?又吃了什么药?病好了没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二、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 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三、研习新课
1、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
[板书设计]
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导入语]
昨天我们学习了《药》这篇课文对小说的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自主 合作 探究]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要求]:
1.要求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主要人物以及描写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和语段加以分析概括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2.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并得出结论。
3.小组内得出结论班内交流。
[重要人物形象点拨]
一、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二、夏瑜(《药》的主人公)
[注]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烈士被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三、康大叔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教师可参看教参。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再联系着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导入]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自主 合作 探究]
1.《药》的主题是什么?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
[点拨]《药》的主题可作以下 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完成“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回答的 )
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揭示主题。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 ?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课外“思考和练习”六的要求可纳入其中),然后集体修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各组演出时间不超过15分钟)
[板书设计]
药
(人血馒头)
情节 明线 暗线
开端 老栓买药 刑场 夏瑜喋血牺牲(秋天后半夜)
发展 小栓吃药 茶馆 夏瑜鲜血被吃(当天早上)
高潮 茶客谈药 茶馆 夏瑜狱中斗争(当天下午)
结局 药的疗效 坟场 夏瑜血的价值(第二年清明)
华家 夏家
主题 群众愚昧麻木 革命者寂寞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