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特点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朋友之间的“惨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亡妻的“梦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感受恋人之间的缠绵离别。
二、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之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这首词,根据你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你认为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词?为什么?
生答: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伤离别(幻灯片出示),“离别”是这首词的内容,“伤”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悲戚低沉(幻灯片出示)
3、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导
4、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录音范读,让自己静心凝神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听录音范读)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初步体会了这首词的情感,下面我们具体地赏析这首词,更深地体味这一首词。
三、赏析全词
(一)、赏析上片,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由两个主要画面构成的: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离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板书:离别时 离别后)我们先来看离别时的场面,即词的上片,描绘了词人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
词人为这幅画面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渲染这一对恋人的离愁别恨的?为什么?
明确:长亭、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楚天( 板书)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有何特点,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小结)
明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词人用一系列的意象极力渲染了离别的氛围,那在这离别的氛围中的两个人又如何呢?
明确:“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极写饯别时的心情,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矛盾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抓住执手、相、凝噎重点分析,(表演这一情景,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正如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请全体男生朗诵上片,尽量读出黯然消魂之感。(男生朗诵,教师简单点评)
过渡:面对黯然销魂的离别之情,我们也不由地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人也正是由这一句自然过渡到词的下片,下面我们就来是赏析下片。下片写的是想象别后孤寂凄清的情景,字字珠玑,句句含情。特别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在我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三分钟并回答,教师相机补充
明确:
关于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张九龄《折杨柳》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柳”的情感内涵。“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5、词人将“杨柳岸”、“晓风”、 “残月”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起来,谁来描绘这个画面?
学生描绘,教师小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营造了一种极凄凉的意境,把离别情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融情入景、化虚为实。而且这个画面又恰恰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离开心爱的人的次日清晨“酒醒”之时,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今朝酒醒人在天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其实全词一直笼罩在这浓浓的愁绪中,开篇就已慢慢酝酿,离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感达到高潮,离别之后,又仿若绕梁余韵始终萦绕在词人心头,最后不由地深深感叹“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为何词人说“良辰美景“是虚设?这是什么写法?明确:以乐景写哀。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美景”不等于虚设吗?其实,不是虚设,每遇“良辰美景”,反而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那么这离愁别恨词人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的呢?
明确: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这首词的上片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片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风格赏析
柳词的婉约美苏轼问别人 : “ 我的词何如柳七(柳 永 )词 ” 对曰 :“ 柳 郎词 , 只合十七八女郎 , 执红 板 ,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 学士(苏 轼 )词 , 须关西大汉 , 执铜琵琶 、 铁绰板 , 唱大江东去 。 “ 东坡为之绝倒 。 (以上内容投影 ) 设疑;后人常以 “ 大江东去 “ 与柳永 “ 杨柳岸 “对 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 , 你认为从这个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 约词有何特点 讨论 、明确 :
柳永词具有婉约美 , 它是一种优雅的美 ,柔性的美, 静态的美 。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 、柔、纤、 巧的性质,色彩柔和 ,纵 如浩渺烟 波、 空阔楚天 ,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 ;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 小 。
② 情感具有阴柔之美 : 悲恸的离别情怀 , 思念之苦细致入微 , 低缠绵 。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 别离之凄 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
教后记:仅仅扣住三个教学目标来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环环相扣,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一开始以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先声夺人,创造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思想感情。继之以生动的画面投影、层层设疑,逐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词情景交融形成的意境美,又善于抓住词中的意象、关键词语,通过联想、延伸理解词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的艺术特点,突出教学重点。最后的全班配乐朗诵环节,让学生更深地领悟词的思想感情,在深情的朗诵中结束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教学语言的优美,与词的意境美、婉约美相和谐大大增强了感染力。
不足:在个别问题的引导上不到位,未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打开学生的思维。譬如在分析“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时,不懂得结合诗人的处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此处写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共28张PPT)
雨霖铃
——柳 永
目标:
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
仕途不顺
飘零沦落
自由张狂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大量创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ǎi )/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诵读、感悟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应是:即便是。
整体把握
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根据问题,自行研读:
1.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3.描写作者什么样感情 景情如何交织
4.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上阙 情景(一)
(寒)蝉
深秋萧瑟
秋蝉哀鸣
长亭(晚)
长亭送别
骤雨(初歇)
雨停人走
秋景、暮景 俱是悲景
听觉、视觉 皆隐离情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男女主人公此时分别的情景.
诉无语
泣无声
悲之切
情景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
楚天(阔)
绵长
浓重
无边无际
把别离之苦引向未来之悲
离别景物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长亭
骤雨
烟波
暮霭
楚天
离别难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
凄切悲凉
难分难舍
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实)
(虚)
上阕:
寒蝉
情景(三)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呢?
典型意象:
柳
风
月
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愁
象征
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
谐音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如絮。
—— 杜牧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象征
离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寓意
4、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6分)
同意。 (观点1分)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1分),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1分)
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1分),
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2分)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小结1分)
赏析思路:
手法+依据+作用
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思念苦
今宵酒醒
此去经年
杨柳
晓风
残月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酒醒伤情
惨不成欢
自古多情
伤离别 清秋节
因情造景
情景交融
下阕:
艺术特色: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1、情景交融、直接抒情、白描手法
2、虚实结合
婉约词派的特点:
哀怨缠绵
1、实写:
2、虚写: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相济)
诗词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明确:A借景抒情。B作者并未着意刻画思乡的愁苦,而是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C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念家的伤感之情。
这首小令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作业
背诵默写《雨霖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