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3:寂静的春天 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必修3:寂静的春天 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2 16:05:58

文档简介

寂静的春天 雷切尔·卡森
朱蕴丹
一、导入: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由于酸雨的影响,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约20个潮州市区,一个潮州市区是38平方公里/3800公顷)森林被毁。
英国伦敦烟雾事: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由于燃煤引起的煤烟型烟雾,导致5天时间内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里8000多人死亡。
日本水俣病事件:1953年—1968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由于人们食用了海湾中含汞污水污染的鱼虾、贝类及其它水生动物,造成近万人中枢神经疾患,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6余人死亡,后来还出生了许多畸形婴儿。
1973年莫斯科一工业区严重污染水资源,致使90名像这样的新生儿缺胳膊少腿!
科学技术的发达,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寂静的春天》的作者,就是第一个认识到环境问题严重性的人。
二、走近作者
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二、字词
三、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分析层次。
第一部分:①—⑧段介绍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①概述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系,生物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③在漫长的时间里,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平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④介绍了人类的急躁轻率使新情况不断产生。
⑤人类来不及适应这些化学药品。
⑥简介这些化学药品被利用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战争。
⑦各种化学药品被广泛应用。
⑧化学药物的使用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
⑨小结全文,指出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后果是“我们的一大灾祸”,会“打击整个地球”
(二)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在当今,哪两种污染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污染为什么这样可怕?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核辐射和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它们可以导致“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甚至是人类灭亡。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必将遭到报复。(主旨)
2、作者为什么以“寂静的春天”为题目,这样命题暗含了作者怎样的忧思?
这种文题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体现了作者对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命运的担忧。
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意
引导学生列举出重点句子,引导分析。
1、“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其性质由改造大自然变为污染、危害大自然。
2、阿尔伯特 施威策所说的“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觉得自己在对世界进行改造,实际是在对世界进行破坏,但自己并未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这也正是污染的可怕之处。
五、重点研讨: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学生交流讨论后课堂发言。
对比:
(1)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比),突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2)人类急躁轻率的的步伐——自然界稳健的步履(对比),突出人为的新情况不断产生,出现了不平衡。
(3)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突出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环境。
(4)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破坏——众所周知的核污染(对比),突出化学药品的危害。
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所在强调的信息,突出了人类滥用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
六、了解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说说下面两句哪一句翻译得更好?为什么?
(1)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
(2)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明确:在“危害”的前面,(1)句比(2)句多了一个修饰词“不知不觉”,能更准确地说明化学药品留在土壤中,随着地下溪流,进入原本纯净的井水造成的危害,是人们所认识不到的。课文用词准确、严密。
2、请在第2段中找到其他用语准确、严密的句子。
明确: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 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
3、第7段作者想要说明什么?是如何来说明的?
明确:“几乎”“普遍”“不加选择”“无论其是‘好’是‘坏’”这些词句准确地说明了化学药品的危害之大,“或许”“仅仅”“屈指可数”“几种”这些词语极好地说明了化学药品的作用之小。
总结:阅读说明文时要特别注意某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如形容词、副词、关联词等,特别要注意肯定与否定、范围大小、程度深浅、关联词前后顺序等之间的关系。
七、课文联想拓展:除课文是提到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
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污染。
八、布置作业:写一篇演讲稿,号召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共同来爱护我们的校园环境。300字以上。(共36张PPT)
设计: 陈
创建:20110318
更新:20110318
雷切尔·卡森
设计:肖遥
创建:20110323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主要从哪方面描写春天?
声音
孟浩然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天的夜晚也是那么美好。你是否设想过,如果春天里没有鸟兽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春天是否会出现呢?
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也许会给我们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句子的思想感情
3、主要方法:讨论探究
4、教学时数:2
雷切尔·卡森
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森1907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一个风光秀丽的小镇, 是最早提出要保护环境的是美国女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她从小就十分热爱大自然。青年时代,她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开始,她的专业是英文,大学三年级时,她选修了生物课,并对森林、海洋和野生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改学生态学。192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生态学硕士学位。此后,她在马里兰州州立大学教授生态学,并利用暑假时间从事海洋生态的研究工作。   上世纪40年代,卡森和几位同事注意到政府滥用DDT等新型杀虫剂的情况,并对此发出警告。从1955年起,她花了4年时间研究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她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大面积使用过化学杀虫剂的地区,亲自观察、采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寂静的春天》一书。
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你若有心去翻阅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 。
《寂静的春天》简介
《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书中描述
《寂静的春天》目录
总序
译序
致谢
前言/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
第一章 明天的寓言
第二章 忍耐的义务
第三章 死神的特效药
第四章 地表水和地下海
第五章 土壤的王国
第六章 地球的绿色斗篷
第七章 不必要的大破坏
第八章 再也没有鸟儿歌唱
第九章 死亡的河流
第十章 自天而降的灾难
第十一章 超过了波尔基亚家族的梦想
第十二章 人类的代价
第十三章 通过一个狭小的窗户
第十四章 每四个中有一个
第十五章 大自然在反抗
第十六章 崩溃声隆隆
第十七章 另外的道路
啮齿(niè) 拨弄(lòng) 滞留(dài) 栖居(qī) 步履(lǚ) 牲畜(chù)
啮齿(niè) 拨弄(nòng) 滞留(zhì) 栖居(qī) 步履(lǚ) 牲畜(chù)
通读全文,画出各段的关键 词句(一般为首尾句),了解全文大意。(6分钟)
温馨提醒:
画书是帮助自己快速读懂的好习惯,考试时也应这样做。
本文不像《说数》和《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样容易读懂。但是考试会用到这样“难读懂”的文章,所以不应该怕困难;而且这本书能引起现代环保运动,本文谈的又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药品污染问题,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值得我们读。
各段大意
1、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强调20世纪人类改变环境的力量很大。
2、人类用化学药品对环境的破坏极可怕。
3、 生物与环境之间会互相适应与平衡,但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没有时间”暗示化学药品对环境破坏的可怕)
4、人类的急躁轻率的步伐(制造人工合成物即化学药品)胜过自然界稳健的步伐。
5、化学药品不断更新,自然界难以适应。
6、7、各种化学药品被广泛应用于对自然的战争,以致严重破坏自然。
8、化学药品的使用陷入了恶性循环。
9、原始的科学即“控制大自然”的理念用可怕的武器(化学药品)装备起来是“我们的一大灾祸”,是“打击整个地球”。
各段大意
文章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寂静的春天:由于滥用化学药品而导致春天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如“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第七段)。
这篇课文以科学详实的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人类广泛使用化学药品给环境带来危害,呼吁人们善用科学,放弃这种愚蠢的做法。
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作比较),请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提示:
①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
②化学药品对自然的破坏
③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缓慢
对比说明
(1)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
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
(2)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破坏
众所周知的核污染
(3)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缓慢
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速度惊人
对比的效果:突出人类滥用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突出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第1段)在很大的程度上,地球上动植的形体和习性是由环境造成的,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环境的实际影响较小。
只有在20世纪较短的时光瞬间中,一个物种,——人——才获得了有效力量去改变他所在世界的大自然。
(1)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
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
朗读
(第2段)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的草、玉米或者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
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者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性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水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
(2)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破坏
众所周知的核污染
朗读
(第5段)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
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的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
(3)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缓慢
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速度惊人
朗读
(1)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20世纪中叶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做对比(第1段)
(2)把滥用化学药品的后果与核污染对比
(第2段)
(3)把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 (第5段)
效果:突出人类滥用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突出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⑴在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第二段)
含义:用比喻形象地强调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
感情:愤怒,迫切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
富有感彩是这篇科技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⑵人们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含义:运用比喻手法,进一步指出这种化学药品让人们或者动植物不知不觉地受到危害。
感情:愤怒指责滥用化学药品的行为。
⑶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含义:“杀虫剂”的作用是“杀虫”,滥用起来对于一切“生物”包括人类会导致致命后果。
感情:愤怒指责滥用化学药品的行为。
⑷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着整个地球。
含义:指出了“以控制大自然”的心态来对付害虫最终导致了对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
感情:对滥用化学药品征服自然这种行为的强烈不满,反映出作者对人类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的骄傲自大心态的强烈批判。
小结
对比说明的手法,增强说服力。
富含感情的句子,增强感染力。难怪这本书先是引起某些人的不安甚至对作者的嘲讽,后来又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
请发挥想像,“寂静的春天”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动笔描述一下。
除课文是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
2011年3月福岛核电站核泄漏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2010年墨西哥湾石油污染
2010年墨西哥湾石油污染
2010年墨西哥湾石油污染
1991年烧了7个月的科威特油井
可怕的事实
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发表的《2004年全球物种调查》显示:全球有超过15000种物种濒临灭绝,灭绝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在《家养动物多样性世界观察》中称,在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已有超过1000个品种的家养动物灭绝。
现在,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问世引出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对该书的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他们贬损她,指称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甚至以她终生未婚进行人身攻击。两年后美国提出环境保护问题。今天,环境保护已成了全世界人类发展的主题,半个世纪前该书的作者敲响的警钟还在我们心头震响。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有良知的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雷切尔·卡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