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重点难点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与两税法的特点。
2.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在课本上划出重点知识)
选官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1.创立时间:曹魏。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4.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二)科举制
1.创立
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
(一)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3.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
(二)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三)意义
(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1.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
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第二部分
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一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依据材料分析两种选官制度有何相似点,导致何种效果?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比有何进步性?
相似:都采取评议办法认定人才。
能否真正选拔出人才,受到客观环境和选拔人主观因素影响。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把握,阻碍了阶层流动。
进步性: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课堂探讨二
材料:待政权稳定后,隋文帝下诏:“以志行修谨、平清干济二科举人“,开始取缔九品中正制度,另有秀才、明经等科初创。隋炀帝更进一步要求,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并创设进士科……及至唐朝,开科取士成为常设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此外,科举取士的程序日益严格,分级考试,逐层淘汰,更有武后策问贡人于洛城殿”,创殿试先例。
均选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阅读材料,从选官标准的落实、选拔方式、社会稳定方面思考科举制新在何处?
课堂探究三
材料一: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阅读材料分析唐朝后期两税法实行的背景?两税法的点?
土地兼并,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按人丁、资产交税,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下列制度中与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相关的是(C)
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
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C)
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3.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有很多宰相出自世家大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C)
A.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具有较大影响力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4.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重点问题分析:
一、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①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1)政治上
①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
3促进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4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3)文化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4)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1)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核,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2)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对世界的积极影响
(1)古代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
(2)近代欧美:受科举制启发,建立了文官制。
二、归纳隋唐赋税制度有什么新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
2、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输庸代役”。
3、年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4、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征收。
1